出生在中國山東省掖縣,13歲時因日本人占領山東,學校被迫停課,他一個人逃到東北依親,接著遊走大後方,在戰亂中完成中學學業,民國36年考上瀋陽醫學院(當時醫科只有瀋醫及臺大為五年制,其他大學都是七年制),惟不久東北被俄國接收,隨後中共進占,於是他又隻身輾轉來到台灣,那是民國37年3月。

1970年代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海岸採集標本時留影。

 

同年7月參加臺大考試,因醫科競爭者多,遂改考動物學系,打算進來後再轉系,期間系主任徐錫藩教授勸他,「他說premedical science研究也需要人,而且比當醫生還有意思,所以我就留下來了,大二進入他的研究室幫忙,跑遍彰化縣境的濁水溪流域,採集血絲蟲中間寄主“螺”的樣本。」

徐教授專長寄生蟲學,對血絲蟲病(一般稱作“大肚子病”)鑽研頗深,他發現臺灣的血絲蟲與中國的不同,前者不會在人體內發育,若能引進中國雜交,可望降低其對人類的危害。民國38年美國TIME雜誌曾經以“Shistosomasis Safe Taiwan”為題報導此一重大發現。只可惜,徐錫藩教授後來移民美國,臺大動物系在premedical science的研究就此打住,沈世傑只得「改行」研究魚類;那年是民國43年。

民國60年代,他在東大的指導教授檜山義夫(左1)偕同夫人(中),來臺灣演講,攝於文化大學。

 

從魩仔魚類起家 走遍臺灣漁港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魚類?這也有一番曲折。話說當年,「300萬人從大陸撤退來臺,一時間人口暴增,物資缺乏,物價也跟著貴,一顆雞蛋要2塊錢,一個大學畢業生月薪140元只能吃70個蛋。那時有300艘拖網漁船也從大陸撤退,就在臺灣海峽不分晝夜地捕魚,基隆港燈火通明。因為漁獲量大,所以便宜,買一條魚不過2、3塊錢,你說你要吃蛋?還是吃魚?所以說在當時魚不僅餵飽了人民的胃,也救了軍隊。但是整天這樣抓魚,還會有魚嗎?所以到了民國55年以後只好往外發展,跑到人家的地盤去抓魚。本來各國經濟海域是20海哩,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資源紛紛擴張到200海哩。」早在民國45年,美國就派了一位魚類學家Dr. Rich來臺協助改善過度捕撈的問題,由於當時臺灣未有魚類研究,所以在臺大成立漁業生物試驗所,並在動物系下新設漁業生物組,同步培養專業人才。

1994年發表<發現臺灣近海產三鰭尉魚類的再檢討並敘述二新屬及五新種>論文,其中“孝真雙線尉”(E. hsiojenae)以夫人之中名命名。

1998年發現臺灣產“錐體康吉鰻屬”之新種,命名為“南希錐體康吉鰻”(A. nancyae),採用夫人之英文名。

 

就在此時,他服完兵役回台大,因徐教授已離校,他只得另覓出路,遂進入漁業生物試驗所,跟著所長劉發暄教授做研究。劉所長為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專長分類學。有鑑於臺灣沿岸鰛魚種類多又不為人知,所以他選擇從鰛魚分類入手。

所謂鰛魚即sadine(沙丁魚類),臺灣俗稱的「魩仔魚」就是牠們的幼魚。「單單是台灣魩仔魚其中包括了60餘種魚種,體型有大有小,最小的有臺灣話叫「鱙仔」和澎湖出名的“臭肉鰛”,每年7、8月盛產;大型的魚類如“狗母梭”,由於纖維粗,不易斷,老一輩的人都拿來做魚鬆。」

為了研究魩仔魚,他跑遍臺灣所有海灣,從淡水、金山、安平、東港、墾丁到宜蘭大溪,和漁民一起抓魚。「怎麼抓?我們用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方法,魚類有嗜光性的及避光性的,魩仔魚屬於前者,熱帶魚屬於後者。早年沒電就用火把,在船頭點亮,有電以後,將1500度燈泡沉入水中10米,等魚群聚集,另外兩艘船就從兩側前進,包圍燈船收網。」說起田野經驗他滔滔不絕。

鑽研魚類逾40載 創紀錄無數

1956年,他赴日取經,到東京大學攻讀博士,期間走訪日本的水產試驗所,沒想到還給日本人上了一課。「日本人很壞,他們愛吃魚,又不准在自己家鄉抓,就來跟臺灣買。那時他們的鰛魚研究已很有規模,東京築地之東海區水產研究所是大本營,主持的中井甚二郎教授更是日本這方面的權威。有一次我到清水水產試驗所觀摩,他們告訴我日本鰛魚中之魩仔只有一種,我們稱之為“日本鯷”,日本話叫“カダクチイワシ”。但是我從樣本挑了幾條魚出來,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卻發現很不一樣,因為日本鯷肚子圓而無刺,台灣有小刺的有很多種。我指出兩者的差異,主持人笑了笑承認,不過他在描述與日本鯷不同的文章裡並沒有提到我的名字,但是他們取名為Taiwan アイノコ(臺灣雜種)。」

就是具備這等敏銳的辨識能力,數十年來他總共發現新紀錄種(即過去未曾採集到的種)500多種、新種20多種、新屬3個,如“六鰓魟”全世界不過5種,沈教授就發現了其中3種。又如“管鼻鯙屬”(Rhinomuraena)中有3個種,經沈教授證實只是單一種魚在幼魚期、雄性及雌性的體色變異,由雄魚轉換為雌魚;另外一種是半紋背頰刺魚(Genicanthus semifasciatus)正與前者相反而由雌魚轉換為雄魚;此一發現導正了百年來分類上的錯誤,而被日本學者用作為魚類性轉換教材的範例。

1960年代日本在新紀錄種的描述中雖然沒提到他的名字,直到90年代,美國費城學院Smith-Vaniz終於以他為名命名新種,包括「沈氏後頜魚」Stalix sheni Smith- Vaniz(1990)及「沈氏副盲鰻」Paramyxine sheni Mok(1993)等,1972年美國Scripps教授Dr. Carl L. Hubbs、1973年加拿大Nat. Mus. Nat. Sci.研究員Dr. Don E. McAllister、1974年加拿大Alberta大學教授Dr. Joseph S. Nelson等人相繼來信恭賀他發現新屬與新種,算是遲來的肯定。

自稱是「將大半生都賣給了臺灣的傻子」,沈教授的成就來自努力與堅持,「臺灣找不出第二個了!」他如此描述自己,「做這個第一要有耐心,第二不能看重錢,第三要有堅持。…最大的樂趣就是發現新屬或新種,或是新的分類系統;魚也有魚的家譜,我建立了新家譜,全世界都承認你,至少為人類做了點貢獻,我就心滿意足。」

分類學是基礎科學 不應被扼殺

臺灣東西兩岸各有親潮及黑潮通過,也帶來了熱帶與溫帶的魚種,因此臺灣才有2,900餘種魚種,占全世界26,000多種的十分之一強,也就是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這麼一位魚類分類專家。80年代,他指導博士生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以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Mt. DNA)序列,鑑定臺灣大甲溪所產的2種平鰭鰍實為同種之地域變異,此舉不僅是魚類分類史上的新嘗試,更開創了建立魚類粒線體DNA序列之先。

民國68年與師母至梨山旅遊。

 

但分子生物學的熱潮卻嚴重排擠傳統的分類學。「從1758年瑞典人林奈氏創立學名的「雙命名法」到現在,傳統分類學在歐美已有250年歷史,而臺灣從1956年才開始,起步晚了200年,怎麼比較?我們卻急著略過這段過程,想跳躍至與他們同步,大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即使根基深厚如歐美,仍維持一定研究能量,反觀臺灣幾乎快消磨殆盡,去(2006)年10月他應邀到中國演講,講題「傳統魚類分類的危機」即充分道出了他的憂慮。

為什麼會這樣?他直言「是國科會造成的」。「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要靠發表在SCI期刊的paper,SCI只是index,譬如你研究牛,我研究馬,要參考你的嗎?就拿研究魚來說,研究鯊魚的要不要參考硬骨魚的論文?SCI掛零,國科會就不給你經費,誰還要做研究?」對於臺灣研究人才之凋零,他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前館長方力行是我的學生,我當籌備委員時告訴他經營的兩個原則:一是維持展示、研究、教育、儲備及收藏五個目標,二是一定要收藏保存標本。雖然他努力維持,研究魚類的人最後還是只剩一、兩個,為什麼?因為國科會不補助。國科會獨尊SCI,就是研究科學的殺手。他們不懂SCI真正的意義,一味地用來作為審查計畫的標準,結果所有研究傳統分類的都被趕走,只好轉行。」

他強調,地球上的生物不斷在演化,200年後物種將完全不同,如果分類研究沒有接續,以後新種出現就缺乏辨識的依據,而臺灣百年來已有100 種魚類絕跡。所以他強烈呼籲臺灣的四大博物館及各大學的生命科學系,應增加經費與人力的投注,讓基礎科學保有一席之地。

桃李滿天下 惟憂分類無後繼

就像他在臺大教學數十年,於今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及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如方力行、邵廣昭、莫顯蕎、曾晴賢等人。其中,邵廣昭任職於中研院,已蒐集魚種2,300多種,超越臺大的1,200種,居國內之冠;曾晴賢任教於清大生命科學系,則改行研究生態工法;還有更多人轉換跑道,在分子生物開創新天地,但他最在意的卻是分類學的後繼無人。

日本東京大學魚類學專家阿部宗明教授(前排左3)與日本多所大學教授訪臺,參加「中日魚類系統分類研討會」,攝於臺大漁科所前,1970年代。

 

「日本有3,000多種魚,雖說現在研究分類的不到5個,可是臺大連一個都沒有。」他說,「反觀大陸的基礎分類研究,以往有兩大台柱,一位是朱元鼎教授,專門研究海魚,另一位伍獻文教授,是淡水魚專家,兩人從1949年起領導中國魚類研究,而後繼者已出版了《黃渤海魚類誌》、《淡水魚類誌》、《東海魚類誌》、《南海魚類誌》、《南海諸島魚類誌》、《長江魚類誌》以及《青藏高原魚類誌》,過去兩年更加倍投入4億元人民幣。比較起來,台灣很悲哀,政府不鼓勵,將來會是很大的問題。」

每年開授一學期「魚類多樣性」,但到期末學生都只剩個位數(雖是選修課,他還是會當人,所以被嚇跑的居多),讓這位年逾80的老臺大人感到意興闌珊,「下學期要不要開我還在考慮。我今年81歲了,已經退休七年,到現在還找不到接替的老師。」

自嘲念書是「自摸」,這位「老漁翁」一生沉浸於魚類分類的研究,臺大動物系的魚類標本更完全仰賴他的整理與蒐集,學術論文百餘篇、專書著作等身,因而被譽為臺灣魚類分類研究的泰斗,是臺灣學界的國寶。眼見分類學被排擠至邊緣,他曾語重心長地向他的學生、現任國科會主委陳建仁說項,期許他領導國家科學走向正確的方向,尤其不能偏廢基礎科學研究。

 


沈世傑小檔案

出生:民國 15 年 12 月 4 日

現任:臺大動物研究所名譽教授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漁業研究所博士(1966)

臺灣大學動物學學士(1952)

經歷:

臺灣大學副教授、教授

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

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ion副研究員

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第1屆)理事長

專長:臺灣魚類分類研究,尤其專精於珊瑚礁魚類、比目魚、沙丁魚等。

榮譽:

侯金堆基礎科學生物研究獎

中國生物學會學術研究獎

教育部優良教師獎

中國生物學會教學獎       攝於美國舊金山加州科學院標本館,1970年代。

中山學術著作獎

專書:

《老漁翁說故事》(2005)

《魚類名詞》(2004)

《脊椎動物百科》(2004)

《臺灣魚類誌》(1993)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1993)

《珊瑚礁觀賞魚》(1987)

《中英日拉世界魚類名典》(1986)

《臺灣近海魚類圖鑑》(1984)

《臺灣魚類檢索》(1984)

《熱帶魚》(1982)

學術論文:英文論著100餘篇

 

小百科:為國寶魚正名

 

臺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家喻戶曉,不過這樣的命名也許是錯的。沈世傑教授表示,鮭是在海中長大的魚,而生長在河川裡的則稱為「鳟」,而且魚身上的花紋與櫻花無關,所以我們的國寶魚應正名為「臺灣鉤吻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