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頭蒼鷹

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英文名:Asian Crested Goshawk

鳳頭蒼鷹全身長約45cm,為活動於森林中的中型猛禽。頭部灰色,具冠羽;背部深褐色,胸汙白色帶有褐色縱斑,成鳥和幼鳥斑紋有所不同,但均有白色尾下覆羽,飛行時蓬鬆明顯,為重要辨識特徵。這種棲息於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樹林的留鳥,屬於臺灣地區特有亞種。晴朗天候常和大冠鷲利用上升氣流,一同盤旋於森林或開墾區域上空滑翔,雙翼偶爾做出下壓和抖動行為。

鳳頭蒼鷹是臺灣特有亞種,精悍且領域性極強。

 

鷹類通常擁有極強的領域性,加上習性兇悍且位居食物鏈高層,因此族群密度較低,鳳頭蒼鷹為標準的機會主義者,通常以小型鳥類為食,亦會捕食小型的兩棲類及哺乳類,飢餓時甚至捕食體型比自己還大的黑冠麻鷺、環頸雉等鳥類。在臺大校園中,綠鳩、領角鴞、麻雀、五色鳥、珠頸斑鳩和鴿子經常遭其毒爪。常聞鳳頭蒼鷹追捕空中飛行的鳩鴿,緊追不捨誤入鴿籠因而被捕的故事,難怪民間又慣稱之為「粉鳥鷹」。

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樹上層,巢由樹枝舖疊而成40~60公分的盤狀,且隨使用次數而越來越大。每窩產1~2枚蛋,蛋乳白色,無斑點。幼鳥離巢後,初期在巢附近活動,等待親鳥餵食,至當年年底前親鳥即不再餵食,次年繁殖季前被親鳥逐出領域,向外擴張的個體如果配對成功,第三年即可加入繁殖。我在恆春地區調查大冠鷲的繁殖棲地利用,同時也記錄鳳頭蒼鷹的巢位,在近兩千公頃的森林中,曾於同一年間發現33個巢。綜合各年資料,發現在連續完整的森林內相鄰最近的巢間距約350公尺,平均約700公尺,但受到破碎的地景切割,各巢通常遙遙相望。

猛禽為精明的捕食者,卻曾經遭人獵捕嚴重。被獵捕的鳳頭蒼鷹幼鷹命運通常是被永久禁錮,只有少數成年個體因已具備狩獵能力而被訓練成捕獵用途。馴鷹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國外先進地區的專業馴鷹人得具備簡單救傷和疾病治療能力,以及動物行為和心理學等知識,鷹隻的取得也必須透過合法管道。許多擁有馴鷹歷史的中亞國家,馴鷹的知識靠代代傳承。歐美先進國家已將馴鷹活動商業化,從繁殖、飼養、運送的各種道具,到醫藥、無線電追蹤器具等一應俱全。臺灣地區猛禽被列為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禁止私人飼養和販賣,過去馴鷹人間靠零碎國外知識取得和師徒技巧相傳的現象已不復見,僅存地方少數零星的捕捉行為。

 

斑頸鳩

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英文名:Spotted-necked Dove

斑頸鳩又名珠頸斑鳩,全身長約30cm。頸部以黑色為底,佈滿白色斑點,甚為醒目,為其主要辨識特徵,因此另有台語俗名為素珠仔或掛珠仔。胸腹為淡葡萄紅色,足為紫紅色,背部、翼羽及尾羽為灰褐色。尾羽甚長,兩側末端白色。這種普遍分布的留鳥適應性很好,棲息於平原和低海拔的鄉村、都市或農耕環境樹林。食穀物、果實和草籽。在臺大校園樹林下和草地上常可見到牠和金背鳩各據角落,緩步覓食雀榕、苦楝、臺灣欒樹等植物掉落地上的果實;在鹿鳴廣場旁,有時候牠們也會跟著麻雀撿拾被丟棄的便當食物;如遇人車過度靠近,即迅速飛離。

斑頸鳩常在地面活動,所以和人類與其他動物也有較多互動。

 

這種貌似祥和的鴿子,領域觀念相當強,有強烈捍衛領域的行為,通常一夫一妻終年占有固定領域,如有入侵者則追逐不休加以驅離,因此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幼鳥離巢後初期會隨著親鳥活動,通常在當年底前逐漸被親鳥驅離。每年2~7月為繁殖季,求偶季節,雌、雄鳥會發出頻率較高的「咕、咕、咕─」聲相互對應,為校園中相當常聽到的鳥類叫聲。通常雄鳥先唱,母鳥應和。配對之後的珠頸斑鳩有時會一起往上飛高,然後比翼滑行而下,此行為稱為「婚降」。牠們築巢於樹葉濃密的叉枝上,每窩產2顆蛋,卵白色無斑,卵徑30.5-37.0mm× 22.5-26.0mm。巢相當簡陋,墊底的細枝有時少得可以數算出來,隱約可以由巢下方看到蛋的輪廓,不過通常只要沒有碰上颱風,巢不會散掉,蛋也不至於落下。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卵期約17~18天,雌雄均參與育雛,育雛期約18~20天。

觀察動物的行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看牠們如何躲避貓狗和鳳頭蒼鷹騷擾、如何和鄰居相處、如何育雛、如何和校園師生互動,長時間的追蹤才會發現牠們也有七情六慾和愛恨情仇,或許表達得不像人類這樣明顯,但卻真真確確存在。

 

金背鳩

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英文名:Eastern Turtle Dove

不論在臺大校園中或在野外低海拔山區樹林中,金背鳩的族群總是較珠頸斑鳩或者紅鳩來得少見。全身長約30cm的金背鳩外型類似珠頸斑鳩,但體型略圓胖些。其頸側黑色區塊具白斑,似白底黑線和珠頸斑鳩的碎珠狀不同;此外翼上覆羽邊緣呈紅褐色,近似鑲金邊而得名金背鳩稱呼,此亦為其主要辨識特徵。由於原來棲息環境較紅鳩和珠頸斑鳩來得靠山區,又名山斑鳩。

這種尚稱普遍的留鳥以植物嫩芽、果實、種子為食,也曾發現攝食便當中的飯粒、肉屑和蟲子。多數時間於乾燥農草地或地上覓食或棲坐於電線上。飛行時拍翅聲大,速度快,呈直線,有時會有鷲鷹科般大弧度的滑翔飛行。每年4~6月為繁殖季,築巢於枝椏間,以樹枝為巢材,每窩產2顆蛋,孵蛋和育雛時間和珠頸斑鳩接近。牠們的巢就像我們印象中的鴿舍一樣充滿糞便,令人不敢恭維。

 

紅鳩

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英文名:Red-collared Dove

紅鳩為臺灣地區普遍的留鳥,俗稱班甲。體長約23cm。分布於低海拔山區至沿海樹林、農田及矮草生地。雄鳥頭頸鼠灰色,頸後有黑色似新月型的頸環,背及翼為淺磚紅色,腹部淡葡萄紫色;雌鳥環紋及背較淡,略呈褐色。繁殖季雄鳥鼓脹喉部,頭部前後擺動,同時發出「咕咕、咕咕」求偶聲音。築巢於曠野邊不高也不密的樹枝分叉處,以小樹枝及樹葉堆放成粗糙的窩,每巢約下2顆蛋,蛋純白無斑。

紅鳩俗稱「班甲」,是臺灣農田的常客,所以往往也成為饕客愛吃的乳鴿之一。圖為紅鳩求偶(上)、雄鳥舉翅(中)、雌鳥飲水(下)。

 

食穀物、草籽為主。成群活動,常於地面覓食,每逢稻田、高梁及玉米田收割時,剛好當年出生的小紅鳩也開始加入群體活動,被農地食物吸引成群啄食穀粒,數量龐大驚人。牠們喜歡開闊的環境,例如翻過土的耕地、割過草的草地,決不進草叢,以免被貓狗等動物突襲。

 昔日鄉下農村於二期稻作收割後,農人閒來無事,便在河床和田野插上數公里長的天羅地網,午後相約一起由紅鳩棲息或覓食地點的上風處驅趕,抓到幾麻袋紅鳩是常有的事。早年風景區或宴會中販賣的烤乳鴿,恐怕有不少是紅鳩。

 

綠鳩

學名:Treron sieboldii

英文名:Japanese Green Pigeon

綠鳩為普遍的臺灣特有亞種鳥類。全身長約30cm,體色為綠或黃綠色,尾羽外側為黑色,腳肉紅色,雄鳥的中小覆羽呈暗紅色,雌鳥則無。原本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的闊葉林中,猶如森林中的游牧民族,逐成熟果實而居;如今部分城市造林已久,且多數人類活動對其無害,因而經常出現在林木森森的校園和公園中。其習性通常成群活動,繁殖季則打散成對活動,牠們只在樹上活動,絕少下到地面。喜以各類植物果實或漿果為食,亦喜食嫩芽或花朵,秋天郊山果園中的柿子或山紅柿、春天山櫻花的花及果實都是牠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校園中生命科學大樓前的朴樹,以及各個角落的雀榕、茄苳等植物結實時,往往吸引牠們天天造訪,讓細心的賞鳥人得以近距離接觸。牠們的叫聲獨特,清晨或午後常發出宏亮悠遠的「捂嗚捂」,讓人誤以為是頑皮的小朋友製造的聲音。

在臺大校園生命科學大樓前的朴樹(上)及雀榕(下),常可見綠鳩蹤影。

 

生態學活教材就在你我身邊

校園中有這麼多種的鴿子,數量也都不少,看似鴿子的樂園,這些習性和外型相似,食物也部分重疊的鳥類,究竟牠們是如何降低資源衝突,以便共處?回顧上述各鳥種可以發現,活動環境上,有的鳩鴿棲息於山邊,例如綠鳩和金背鳩;有的只在樹上覓食,例如綠鳩;有的只愛曠野不太到山區活動,例如紅鳩。食性上有的專吃小果實和種子,有的偏愛漿果或大果實。種種不一樣的習性將各種鴿子的生活和對資源的利用進行區隔,然而是什麼樣的機制讓牠們產生互異的現象?

原來鳥類聚散離合的現象,往往起因於資源的競爭,然後妥協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在生物學上每一種生物都有牠們最適合的生活空間和條件,這些條件的總和稱之為「生態位」或「棲位」(niche)。「生態位」越寬,表示牠們的適應能力和彈性越大。但是生物為了和其他物種競爭有限的資源,不得不調適自己以適應大環境的壓力,使得「基礎的生態位」有所壓縮或改變,變成我們表象所見的「現實的生態位」,當這種轉變發生在兩個競爭劇烈的物種間,如果雙方要共存,勢必至少有一方要發生「生態位轉變」(niche displacement),否則將面臨滅亡的危機。

可是野鳥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壓力豈止來自相近種間,獵殺、疾病和環境等等問題不一而是,自然的選汰無聲無息每分每秒不斷進行,有了這樣的認識,下一次您放眼窗外繽紛的野鳥世界,相信將會有不同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