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月,教育界與社會人士為調漲學雜費一事立場互異,臺大也決定調漲學雜費。為免老戲碼一再重演,更為了大學長遠發展考量,李校長籲應儘早建立學雜費調整機制,健全大學財源,才能永續經營。請看本期「校長開講」李校長闡述他的主張。

除了財源之外,「少子化」導致招生不足,也會是大學在本世紀必須面對的問題,日本已有大學因此倒閉,即使亞洲首屈一指的東京大學,也因著社會變遷而有所因應,請看劉黎兒的東京傳真。

臺大在世紀之交也因著臺灣社會遽烈變動而有變化,關鍵的十二年就在陳維昭教授擔任臺大校長十二年間,今年2月他從教職退休,母校特地舉辦了卸任茶會暨新書發表會。這三本書不只是一位教育者近五十年來的理念與實踐,也是臺大在這十二年來發展的縮影。

民主社會的主要變遷之一為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醫療糾紛的產生即為此種現象之一。王皇玉教授從法律面探究其發展趨勢,期能建立病人、病人家屬與醫生之間對話與可能性,創造三贏。

兒童人權也是民主社會關注的議題,本期邀請吳君黎博士從臺灣兒童健康政策做歷史探討,尤美女律師從子女監護權的法律驗證,在在顯示臺灣在這方面仍有待提升。

另外,環境問題其實是關係全人類生存最迫切的問題,可也往往最不受重視。園藝系畢業的林碧霞博士,從土壤的分析研究當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志投身環境保護工作,從領先世界限制蔬菜硝酸鹽,到投入生技研發的永昇圃,她與鄭正勇教授為傳揚綠生活所做的努力,令人敬佩。

動物所的沈世傑教授則是鑽研魚類分類學逾五十年,本著對學術的熱情,他踏遍臺灣各港口,為的就是辨認魚種,發現新屬3個以及20多個新種,堪稱是臺灣國寶級的魚專家。

「我的青春紀事」本期邀請歷史系畢業業的校友陳碧蓉女士執筆,從求學開始,一生即與臺大結下不解之緣,婚姻與工作都在臺大,直到二十年前才被挖角至文大管理圖書館,且聽她親自道來走過椰林大道的點點滴滴。

時序即將進入春天,萬物甦醒,要不走一趟臺大,聽聽眾鳥齊鳴、看看杜鵑花放、欣賞藝術演出,行前且先由周大慶博士繼續為您導覽校園賞鳥,以及洪淑苓教授預告3月藝文活動。

本期「保健天地」老化專題由蔡呈芳醫師談頭髮的老化,告訴您頭髮老化的成因,讓您及早寶貝您的頭髮,不讓三千煩惱絲造成煩惱。

「臺大人叢書」第一輯《從帝大到臺大》及第三輯《臺大群芳》已經再刷了,歡迎選購。意者請洽臺大出版中心。電話:(02)3366-2993,傳真:(02)2363-6905, 網址:http://www.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