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具幾百萬年生活在自然原野中,長期演化出親生命性(biophilia)之特質,自然智能亦是人類是生存必須具備之能力。自然環境具有景觀美質,已有大量研究證實自然體驗能降低身心壓力、減少負面情緒、獲得注意力恢復力、提升正面情緒、增進幸福感;而且在自然中從事綠色運動,還可以提高人們的身體活動量,強化體適能、促進健康。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封控造成人類群體行動受限,更歷經史無前例的長期與自然隔絕,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之休閒形式順勢崛起,開始帶領人們進入環境體驗的新境界。因此,隨著科技躍進,如何創造虛擬自然(Virtual Nature)促進人類健康,已成為當代自然、社會與科技跨域發展的重要議題。
XR休閒時代來臨
隨著元宇宙的發展,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虛擬實境(VR)與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統稱為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技術,XR休閒逐漸成為促進人們健康的重要途徑。研究調查顯示,全球封控期間投入XR休閒消費激增,如透過VR觀賞影片、健身、冥想、社交、玩電動遊戲等,使用者並認為能從中獲得生理和心理健康。觀賞360 VR照片或影片,可以讓不便出門的長輩輕鬆進行多國旅遊,獲得身心放鬆;並與他人分享虛擬旅遊經驗,增加社交互動。許多廠商或研究者也開發VR輔助治療遊戲。像是有研究證實VR運動遊戲,不僅可以提供身心障礙者獨立從事休閒運動的機會,更能透過遊戲治療獲得樂趣並提高自尊心;VR繪畫則可讓人們享受3D自由創作,而且藉由藝術治療更能提高使用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虛擬自然的療癒力
透過VR尤其能讓日常行動受限的人,如住院病患、南極科學家、太空人等,也能透過虛擬的療癒景觀,獲得接觸自然之替代體驗。早期過去受限於視覺影像技術,多學者採用二維圖片、照片、幻燈片或影片研究人們觀賞虛擬自然的健康效益。近年有部分學者開始投入研究,並證實觀賞360VR景觀影片或照片也能降低使用者的血壓和心跳、減少知覺壓力,獲得恢復性體驗,削減負面情緒、提升正面情緒,增加自尊等效益。也有學者設計透過互動式體驗設計VR園藝治療遊戲,讓人體驗虛擬種植、澆水等園藝活動,幫助高齡者降低孤獨感、智能障礙者提升注意力與種植能力、憂鬱症患者降低憂鬱症狀。少數學者更透過電腦輔助設計建立虛擬公園或庭園,讓使用者可以在VR中漫遊,從事虛擬自然的遊憩活動,並發現能幫助人們紓壓、提升認知、甚至激發想像力。
VR的3I體驗特性
VR具有沈浸性(Immerse)、互動性(Interactive)、想像性(Imagination)三種特性,為人類帶來新的環境體驗。VR的內容製作方法主要分為拍攝360 VR實景照片或影片,或是製作電腦生成虛擬實境(Computer Generated Virtual Reality,簡稱CG VR)。由於製作360 VR照片或影片較為容易,過去多數VR虛擬自然研究採用此種方法;相對地,CG VR需要環境設計專長結合電腦輔助設計能力,製作難度較高,過去鮮少學者運用CG VR進行虛擬自然研究。但是,有研究證實CG VR的體驗效果,更優於360 VR。拜科技進步所賜,目前運用CG VR可以建置擬真的自然場,提供使用者沉浸式的漫遊體驗。使用者在移動所引起光線變化與視覺運動視差,能讓環境體驗更真實,有效提升VR的沉浸感。透過CG VR還能導入互動性設計,讓使用者與自然元素互動,提供使用者互動式遊憩體驗;甚至可以創造非現實的奇幻場景,激發使用者想像力。
圖1:綠色健康研究中心景觀環境模擬室
VR自然療癒的研發
鑒於VR自然療癒的發展潛力,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於2024年4月成立「綠色健康研究中心」,由筆者擔任中心主任,希望結合AIoT與XR科技,全力發展自然療癒之教學和研究創新。筆者遂開始帶領研究團隊以實證設計(Evidence-based design)為基礎,透過大量的文獻彙整建立具有療癒性的環境設計準則,開發包括VR療癒森林、VR療癒庭園、VR太極綠色運動等多款CGVR自然體驗遊戲,讓住院病人、行動不便者、居家長輩皆可在室內獲得替代性自然療癒。VR自然場景製作主要運用Twinmotion軟體製作3D環境模型,再使用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建立VR模型,透過地形雕刻工具建立與生成地形,並放置景觀物件元素(樹、草、設施等等)創造景觀與空間感,之後設置各個元素的材質效果、環境的光線與匯入環境聲音後,完成各種自然擬真環境。此外,在VR綠色太極遊戲製作時,本團隊除了建置室內、公園、森林三種不同自然度的VR場景外,還邀請臺大太極社團指導老師演示一套24式太極拳,再利用Rokoko與Cascadeur 等AI軟體進行動作捕捉並製作虛擬太極拳老師,讓使用者可以在VR場景中跟著虛擬老師打太極拳(圖1)。
科技導入健康效益評估
為瞭解VR自然體驗帶給人們之健康效益,筆者與研究團隊運用智慧穿戴裝置以及AI肢體動作分析軟體結合問卷訪談,於衛生福利部設置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進行高齡者體驗研究。整體而言,VR自然體驗確實能提升使用者的心理、生理健康或運動表現。在VR療癒庭園與VR療癒森林漫遊研究中,長者配戴VR頭盔以及動作感應設備後,可以自由漫步其中。研究過程中,同時請長者配戴智慧手錶收集運動生理數據,並記錄在VR環境中的行為軌跡,最後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以瞭解受測者對VR環境的景觀偏好與體驗情緒。結果顯示受測者在漫遊後的心情顯著比漫遊前更佳;他們對庭園美質評價愈高,其漫遊時停留點數量、總漫遊時間、身體活動量均顯著增加;而且受測者在庭園內停留次數越多,身體活動量也越高。此外,受測者的VR沉浸感越高,在庭園內的停留次數和總漫遊時間也較多(圖2&圖3)。
圖2:VR療癒庭園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gSLrY0mAk
圖3:VR療癒庭園受測者停留點位置熱力圖
在VR太極綠色運動研究方面,長者則可以跟著虛擬太極老師在自然場景中從事綠色運動。研究時架設攝影機記錄長者運動過程,並運用Google開發之3D人體姿態辨識模型-MediaPipe進行肢體動作分析,最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受測者之VR環境體驗以及情緒和注意力等健康效益。結果顯示,打完VR太極拳後,受測者之心情和注意力皆顯著提升;正面情緒提升可增加動作次數、減少運動疲勞感;注意力提高則可增加運動次數;且運動時間越長,注意力越高,心跳變異率越放鬆,執行動作次數越多。此外,研究還發現自然場景之知覺恢復效果優於室內場景;VR高沉浸感則可提升正面情緒、知覺恢復、心跳變異率和動作精準度(圖4&圖5)。
圖4:VR太極綠色運動之森林場景
未來展望
目前XR技術多以視覺和聽覺呈現,未來隨著XR科技更新,當能創造出結合視聽嗅味觸五感體驗更加擬真、沉浸感更高的場景。筆者目前的研究成果,已初步證實透過VR體驗虛擬自然或從事自然運動,確實可以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未來本研究團隊將研發更多類型的VR自然體驗產品,並進一步探究對病患的健康促進。像是發展虛擬觀光,研究安寧療護病患造訪日月潭、阿里山自然景點或是鎮瀾宮等文化景觀之生理、心理與靈性效益;以及製作森林、瀑布、湖泊、水底等VR清涼景觀,幫助燒燙傷病患藉由注意力轉移與涼感聯想,降低換藥或復健時的疼痛知覺;或是研發園藝治療等互動遊戲,讓長期照顧機構長者能在VR田園從事種植、澆水、採果等農耕體驗,促進身體活動與肢體復健;還可研發VR寵物樂園,讓各類使用者可以和寵物互動遊戲,體驗寵物療癒。此外,本研究團隊還希望運用XR的想像特性,在自然景觀中加入非現實之奇花異草、獨角獸等奇幻設計,研究使用者想像力提升的藝術療癒效益。(本專題策畫/生農學院王淑珍副院長)
圖5:VR太極綠色運動之動作肢體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0SrGHqZ6Y
參考文獻:
[1]陳惠美(2021)。自然體驗對兒童情感與自然智能發展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34(4),1-36。https://doi.org/10.6130/JORS.202112_34(4).0001
[2]Chen, H. M., Tu, H. M., and Ho, C. I. (2013). Understanding biophilia leisure as facilitating well-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An examination of participants’ attitudes toward horticultural activity. Leis. Sci. 35(4), 301-319.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0.2013.797323
[3]Yu, C. P., Lee, H. Y., Lu, W. H., Huang, Y. C., and Browning, M. H. E. M. (2020). Restorative effects of virtual natural settings o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dults. Urban For. Urban Green. 56, 126863.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0.126863
[4]Giachero, A., Quadrini, A., Pisano, F., Calati, M., Rugiero, C., Ferrero, L., Pia, L., and Marangolo, P. (2021). Procedural learning through action observation: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virtual gardening activity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Brain Sci. 11(6), 766. https://doi.org/10.3390/brainsci11060766
[5]Kalantari, S., Xu, T. B., Mostafavi, A., Lee, A., Barankevich, R., Boot, W. R., and Czaja., S. I. (2022). Using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to enhance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A cross-site investigation. Innov. Aging. 6(3), 1-17. https://doi.org/10.1093/geroni/igac015
陳惠美小檔案
現任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兼任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場長、綠色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學士、碩士、博士。目前為戶外遊憩研究(TSSCI期刊)主編、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SCIE期刊)編輯。研究專長為景觀政策與土地變遷、健康環境規劃與療癒景觀設計、園藝治療、觀光休閒遊憩管理。近五年聚焦在綠色照顧政策、綠地覆蓋與疾病發生、XR自然療癒效益等研究;並帶領學生參加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創新創業競賽獲得多元健康領域金獎與銀獎,並獲邀參加亞洲生技大展、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等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