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退出聯合國的激盪
1971年10月25日下午(台北時間26日上午),聯合國大會就「中國代表權」問題提出表決前,周書楷外長代表我國宣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圖17)。
這是令人心痛的國恥。消息傳到國內,「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夢想一下破滅了!儘管執政當局發動「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旗海布滿城鄉(圖18),但臺灣究竟該如何自處?頓時成為眾所關切的問題。
圖17:中華民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周書楷於1971年宣告退出聯合國,步下講台的歷史鏡頭。
圖18:退出聯合國之後,遍布城鄉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旗海。
(一)15書生感言〈這是覺醒的時候了!〉
以王杏慶為首的15位知識青年(包括王復蘇、洪三雄、錢永祥、王曉波、邱立本、林小鵬、盧正邦),在1971年11月出版的《大學雜誌》發表了〈這是覺醒的時候了〉一文。略謂:
「以我們的知識和判斷,雖然預料了今天被排除於聯合國之外的下場,然遽聞此消息仍忍不住心中的悲痛和憤慨。我們有責任竭盡心智、犠牲生命、捍衛國家保全百姓。」
「我們堅決誓與一千四百萬同胞共存亡,同生死。我們主張政府應以鐵腕手段,制止資金外逃,嚴懲貪污官史。」
(二)《臺大法言》的社論與專訪
1.社論〈退出聯大的反響〉一文指出:
是該覺醒的時候了!同學們!不要再貼標語、喊口號,於事毫無補益。不要再奢談和平與道義,唯有以強大的軍經力量為後盾者,才配談那高調。
今後,當密切注意國際局勢莫測之變化,當了解內政之革新與處變之法。唯有正確的了解,而後能有健全的對策(圖19)。
圖19:《臺大法言》社論〈退出聯大的反響〉
2.法律系教授林紀東(大法官)接受訪問慨然而言:
國難當頭,我們再也不能一味因循舊日的老路子。我們應當求新、求變、求進步。尤其是青年們,應該加強對國際局勢的認識。能認識環境,方能掌握自己的方向,而不蒙昧於外面的報導。
對我們政府而言,這也是個刺激,正足以加強改革,所謂『敵國外患』之時期也。國家內部若能因此勵精圖治,一致為國事奮鬥,則聯合國問題帶來內政的興革,對國家而言,也未始非福。
(三)《臺大法言》的主張
一個好端端的國家,居然被包辦了一切政權的國民黨,搞到連聯合國的會籍都保不住。痛心疾首之餘,不禁暗自思量,到底老大不堪的國民黨政府出了什麼毛病?為了救亡圖存,應該在政治上如何開創新機?
1.為「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發聲
1971年11月15日,第十四期《臺大法言》社論開風氣之先,以〈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為題,義無反願地公然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此文沉重指出:
我們只想道破一個根本觀念,此時此地高談政治革新,是極其不該忘卻時、空的背景。大家要坦然承認我們當前是在「大陸未能光復」的時間,侷處「自由地區」的土地上,作神州之夢,行整精之實。
憲法這部大典係行建國之用,而非應反攻之需。建國者根本也。欲行反攻必先建國,此乃本末之序,否則,奢談反攻而輕慢建國,失其本末勢將成為歷史笑柄。
當政者應該拿出大刀闊斧的精神,即時召開國大臨時會,根本重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光復大陸之前,先在自由地區實踐主義理想、完成制憲目的而作一切銳意變革,毋庸老守不化之窠臼,方才不致憲法精神在政治招牌的掩飾下淪喪殆盡(圖20)。
圖20:《臺大法言》社論〈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
2.掃除貪墨奸商,懲治資金外逃
1971年11月1日《臺大法言》第十三期第二版,〈我們的話語〉指出:
歷史告訴我們,每逢國家艱險之時,即投機分子、貪官奸商苟偷猖獗之時。奸商本一己利益,此時恐皆汲汲於携資金以外逃,而少數的貪官墨吏更將乘勢大肆活動。我們奉勸政府拿出鐵腕政策,懲戒這一切殘害百姓之大不義。
同年11月29日的《臺大法言》,更以〈從速懲制資金外逃〉的社論,引述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及香港《自由報》關於臺灣資金外移的報導。明白指責這種現象是出自「特權階級之妙手生花」,要求當政者「以鐵腕作風將資本家的特權階級意識一掃而盡。制止資金外流,尤其那批躲在背後舞權弄勢的貪官污吏,更應『出清存貨』無可逭貸。」
該社論最後沉重呼籲:「我們要政府對全體人民負責!」(圖21)
圖21:《臺大法言》社論〈從速懲制資金外逃〉
(四)王杏慶拒絕留學,根留臺灣
王杏慶,臺大森林研究所應屆畢業生。他慨然在1971年11月宣布放棄美國密西根大學獎學金,矢志留在風雨飄搖的臺灣,與一千五百萬臺灣人民共榮辱、同存亡。
當時,他給指導教授史衛茲勒博士的信裏,這樣寫道:
我的國家或將面臨一項鉅大的變革—政治上、軍事上或經濟上的。在這岌岌可危的時候,我自認無法擺脫對我的家庭、我的國家及人民的責任。
他接受《臺大法言》的訪問時,毫不避諱地指出:「知識分子更應該在變動的時代裏走在眾人的前端。基於這個觀點,『書生論政』是應當而合法的。」
此一駭世驚俗之舉,不僅僅打破1960年代以來臺大傳統格局的悲劇―「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更身先士卒,樹立了勇於獻身母社會的榜樣。「因為這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啊!」
王杏慶,就是後來相當有名的政論家「南方朔」。(圖22)
圖22:《臺大法言》報導〈王杏慶婉謝密大獎學金〉
(五)「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
國民黨在1970年代自詡是「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但「自由」與「民主」正是國疲時弊的兩個癥結。
沒有經歷過1960-1970年代的臺灣人民,絕對無法體會黨國一家、黨政軍不分、極權與恐怖統治的真面目。
1950年代高呼民主、法治的《自由中國》,終因雷震入獄而消音;1960年代為自由思想啟蒙的《文星》,也因李敖的坐牢而匿跡。自由、民主和法治在臺灣,宛如風中殘燭。
所幸,1960年代末期以降,釣魚臺事件的刺激和退出聯合國的震撼,重新喚醒了國人的省思。校園外《大學雜誌》的領軍,蔚成一片革新的怒潮;校園內,《臺大法言》的激烈言論和法代會的連串政治性活動,更掀起了沉淪已久的民主憲政的波濤(圖23)。
圖23:椰林大道上的「民主生活在臺大」海報工程勇士們。左起:葉民強、陳玲玉、李宗黎、陳士魁、洪偉堂。
「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是繼「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之後,為追求落實「民主」的理念而召開。這個座談會的舉辦初衷,本來就不是只在談臺大的民主,也不僅在倡導民主的臺大,而更是要求「民主的臺灣」。
一百張巨型的海報宣傳攻勢,貼滿校總區椰林大道兩側的大王椰及臺大6個學院,民主的呼聲再度席捲了杜鵑花城。
圖24:「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現場(站立者為馬鶴凌)
圖25:陳玲玉主持「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
■時間:1971年11月25日下午7時
■地點:臺大法學院圖書館3樓
■主講師長:陳鼓應、林正弘(哲學系講師)、黃默(政治系客座副教授)、胡佛(政治系教授)、洪成完(數學系講師)、張德溥(代理訓導長)、馬鶴凌(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
■與會同學:四百餘人,擠爆法學院圖書館3樓(圖24&圖25)
■發言概要:
˙胡佛:
民主生活的基本要件是「參與」。沒有參與,就談不上民主;沒有民主,哪來現代化的政治?我們如要追求現代化的生活,維持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以及實現公開的社會,便要爭取民主,注重參與。
中國傳統文化要求每個人在「同」上求和諧,因此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存在。我國政治的傳統,求同、求無變動,使人的才識無從發揮、受到限制,社會也就不能大進步。
˙黃默:
好些年來,知識青年們對政治冷漠,是大家公認的。
其原因略為:中國幾千年來強調權威的政治傳統,並影響於教育制度,使知識分子對權威產生依賴。又這些年來,政府對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活動,採取「輔導」的政策,不希望年輕人多參與政治,這自然使同學表現出比較冷漠、消極的態度。
˙洪成完:
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不外問政或從政,或兩者兼有,但有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阻礙。我們要積極爭取言論與思想自由,尤其是學術討論的自由。
二十多年前大陸選出的那批中央民意代表,已經不能代表民意,更不能代表年輕人。我一直鼓勵法學院畢業的同學與朋友積極參與社會工作。但是不要自己腐化,也不要被腐化。
我們需要具有知識思想的勇士,來掃除那些妨礙青年人發展長才能力的種種障礙;我們需要能兼顧社會的學術工作者從事於新思想、新知識的傳播與創建。
˙林正弘:
臺大固然有相當程度的自由,而民主卻未必。我提出幾項學生的確可以參與的事情來:像校方課程的安排,學生從無置喙的餘地;學校購買圖書,學生也從不知買了多少?是否合用?或者被少數教授借去裝飾書架。
臺大的規模那麼大、年代那麼久,一定有部分死角存在,即使一位有魄力的校長,也不一定能夠徹底剷除!校方不妨靠著學生輿論的力量來協助解決。
日本首相岸信介說過:「臺灣人有被統治慾。」希望大家好好地想想。
˙陳鼓應:
1.大眾冷漠的原因有三:
(1)無形的壓力感造成了過度的敏感。
(2)青年人沒有參與的機會,自然冷漠。
(3)一尊思想的影響。(圖26)
2.開放學生運動
一提起學生運動,有些人就提心吊膽,聯想到共產黨,他們認為:(1)大陸以前的學潮便是共產黨操縱的。這種說法顯然和歷史事實有出入。(2)有些人深怕學生運動被匪諜滲透利用,這種說法也不能成立。
學生運動並不可怕。我所謂的學生運動乃是一種自覺運動,由本身的自覺,進而喚醒別人的自覺;它乃是一種革新運動,由知識作指導與理想來推動,以促進社會走向革新開創的路子;同時它也是一種愛國運動,當國家遭受欺壓時,以正義和熱血喚醒國民共同抵禦外侮。
孫中山先生說過:「輿論大放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思想,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可見孫中山對學生運動不但支持、鼓勵、還希望「繼長增高」。
圖26:陳鼓應於「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
˙馬鶴凌:
敵人善於利用青年。它可以利用你對國家的忠貞,對父母的孝敬,對朋友的信義。所以,我要強調,今天青年愛國,首須具備各種對匪鬥爭的知識、技能。
我希望青年朋友到漁港、農村、山地、礦場、鹽區去訪問貧苦的民眾,了解民間疾苦、貧苦的真相。同時去了解國家政治、經濟等建設的實際情形。有這些了解之後,說話、行動才有權威性。
我們談立身行道,要以歷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來看自己。臺大人就是今日青年中最少數的傑出的一群。負起少數人的領導責任,此刻正是時候!(圖27)(馬鶴凌係馬英九之父,順此一記。)
至於座談會中訓導長張德溥的發言紀錄,因為送去給他定稿之後,一直未見擲下,只好空白(圖28)。
圖27:馬鶴凌與陳玲玉於「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
圖28:張德溥訓導長於「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
另有大一學生代表會主席林正義的發言,也併錄於此。按,林正義後來改名林正誼,也就是當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名的經濟專家林毅夫。1972年大一新生成功嶺寒訓期間,他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纓報國、投筆從戎。1979年擔任金門馬山連連長時,出乎意料叛國泅泳廈門投奔中共。(圖29&圖30)
˙林正義(農工一):
臺大人對政治的冷漠,對國是的不關心,是今日的政治、教育、社會等各種因素造成的。我建議:
第一,言論必須自由,必須有保障。否則,誰還敢去關心政治和國事?
第二,當政者必須給我們發言的地方和機會,並採取我們具體可行的建議。若要政治熱情導入正當的途徑,政府有責任對我們提出的意見,可行者採納;不可行者說明原因,不可不聞、不問、不答。
第三,社會上對學生好壞的看法必須改變。一些好動,好對國家、政治發表意見的學生,卻被認為是危險分子。在這種成績單、操行單、資料卡隨著人跑的制度下,我們為了將來的前途,除了乖乖做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外,還有何辦法? (待續)
圖29:《大學新聞》報導〈林正義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圖30:《大學新聞》報導校長閻振興歡送林正義入陸軍官校,成為44期學生。
洪三雄小檔案
1949年生,臺灣彰化人。
1970年任臺大「法代會」主席,1971年主持《臺大法言》,推展臺灣第一代學生運動,在戒嚴體制下追求自由、民主、法治,著有《烽火杜鵑城──七O年代臺大學生運動》一書。
長年從事金融專業,曾任台南區中小企銀(現京城銀行)駐會常董暨國票金控、國際票券、國票證券三家公司董事長。現已退休。
業餘愛好文物、藝術之研究蒐藏,曾任寒舍董事長(1986-1989)、清翫雅集理事長(2009-2010)、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7-2010)。編著有《唐卡之美》、《藏佛之美》、《竹刻之美》、《雕漆之美》等書。
始終熱心公益,曾多年擔任陳文成文教基金會、殷海光學術基金會董事。現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快樂學習協會、普門仁愛之家、臺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暨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玲玉小檔案
1951年生,1969年上臺大法律系。1971年任臺大法代會主席,為「爭自由、保民主、尊人權」舉辦三個座談會,及「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突破現狀、衝撞體制、開創未來。其間曾遭申誡及記過,但深受韓忠謨院長及張德溥訓導長愛護。1979年取得臺大法律碩士。
2003年《天下雜誌》評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20位女企業家之一」。2005年臺大出版《臺大群芳》列為12位臺大傑出女校友之一。她著有5本法律書、5本家書。
2019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佈與酷刑》乙書,將「洪三雄和陳玲玉所引導的1970年代臺大學生運動」,列為歷史記憶之一。
1974年起執業律師,迄今50年。目前擔任Baker & McKenzie(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的榮譽首席顧問。基於「對人有幫助,自己活著才有意義」,她樂於公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