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與AI是當代兩個當紅炸子雞,最近不但都變成顯學,而且還逐漸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嶄新的未來世界。2025年三月在黃仁勳於GTC 2025 AI大會中邀請14間量子電腦公司負責人齊聚San Jose探討量子與AI如何融合互助後,已經正式宣告全世界,量子科技與AI是推動未來科技發展的雙引擎。量子人工智慧(Quantu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AI)將超越人類能力,帶來更靈敏的感官系統、更安全的資訊傳遞與龐大連結及更有效的自然語言處理。量子科技遇上人工智慧就像天作之合,將超越工業革命後的《人類世》(Anthropocene1,量子AI時代的《後人類世》post-Anthropocene)將在地球出現。

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描述在大西洋島國上的居民幸福而快樂生活,擁有完美的社會、政治和法制體系。量子AI結合之後,讓許多樂觀人士認為烏托邦終於有機會由幻想而實現。量子AI機器人將從事各種辛苦體力與智力活動來服務人類,人類可以儘情享受人生。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的《烏托邦或湮滅(Utopia or Obivion)》中,提到科技可以解決資源缺乏與貧窮問題。未來約只要5%的人類與AI機器人合作,就可以生產所有生活必需品,後稀缺社會Post-scarcity)在量子AI時代即將實現。自然及技術和諧共處,人類與機器人共生共榮,享受技術帶來的豐富物質。同時由於量子科技的快速計算與連結網路,AI邊緣式治理體系可以取代中央治理體系,人人都同時是社會管理者也是工作貢獻者。未來地球會像科幻小說中的理想世界的綜合體,科技超越矽谷、娛樂享受更勝好萊塢,天天生活在舒適的度假聖地,三餐都在米其林星級餐廳中免費享用。在未來新城市中,家事全由機器人處理,監視器、無人機和臉部辨識技術,讓犯罪無從出現。透過最先進的生物技術,未來城市中的人不但不生病,而且都從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後人類世》的量子世代共享科技的幸福果實,和祥安樂的居住在理想的大同世界。

量子AI烏托邦看似夢幻,但事實上沙烏地王儲薩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2017年宣布在紅海與埃及和約旦接壤之處,規畫一個面積相當於美國麻州大小,有900萬居民的未來科技烏托邦。計畫投入5,000億美元建設Neom成為擁有自治司法系統的智慧城市。Neom結合希臘語「新」和阿拉伯語「未來」兩字而成。Neom是科技未來城市的理想藍圖,完全顛覆地球上的水平城市概念,企圖建造一個突破地心引力的垂直城市。THE LINE是條「直線城市」,以鏡面高牆圍起,總長170公里(約台北至台中)、寬200公尺、高500公尺,一路自內陸直達紅海。THE LINE的建築物都比帝國大廈還高,並以垂直分層建築,利用上下移動取代水平移動,生活區域主要都在步行5分鐘距離內。城市沒有馬路,也沒有汽機車,因此沒有空氣污染,而地下隨時有時速512公里的高鐵運行。透過高牆與自然通風設計,保持恆溫恆濕而且沒有日曬雨淋,利用完善的綠能與節能設施達成零碳城市的目標。THE LINE預定2030年完工,但目前經費明顯不足,極有可能與杜拜的棕櫚島塔(Nakheel Tower)一樣成為世界最貴爛尾樓,成為無法達成的夢想。

歷史上由於物質的缺乏,無效的治理,生存常常就是一個奢求,而追求平安就是福的想法使得類似烏托邦的幻想常常出現。東晉時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人們因為戰亂被迫離世而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桃花源中沒有政治干預,豐衣足食自給自足。1933年希爾頓(James Hilton)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描寫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的『香格里拉』的快樂生活,『香格里拉』的原型來自於藏文化中的『香巴拉(Śambhalaḥ)』聖土傳說,現已成為人間樂土代名詞。中國《禮記·禮運》大同章中的『大同世界』也是人類的理想世界,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階級差異與戰爭。孫中山說過「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也就是孔子希望的『大同世界』。毛澤東也曾說康有為撰寫「《大同書》就是我們共產主義者要建立的理想社會」,可見不管政治思想上有何差異,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和樂環境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景。

烏托邦、桃花源或是香格里拉,都是一片天籟,沒有人為影響,無拘無束的幸福永生。理想社會的要件是沒有人治約束與政治干擾,大家都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共有、共治與共享的和睦群聚,並且擁有各自獨立自由的空間。很多人因為理想社會中的理想兩字,望文生義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直接鏈結,但理想國其實是經過人治後才出現的理想環境,而非像桃花源般天生和睦的烏托邦。兩者雖然殊途同歸,但在實踐過程有極大差異。表一列出在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理想生活,相同之處在於都只有理想而沒有實踐的具體方案,這或許也是理想社會至今在地球上仍未出現的原因。摩爾也知道這樣的體制只能在想像中存在,因此《烏托邦》的名字是有特別含義。在希臘語中的讀音中,「不存在的地方」和「好地方」非常相似:Eutopia源於希臘語εὖ(好),和τόπος(地方),泛指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和事物,但是卻又與ou-(不)同音,也在暗示:「不存在的地方」才是真正「好地方」。

 

表一:歷史上出現的各種理想社會生活型態的重要代表

項目

主要內容

來源/作者

出現時間

樂園

Paradise

樂園是宗教、神話傳說中所指的充滿和諧、愉悅的永恆之地。在亞伯拉罕諸教裡,樂園指的就是伊甸園(Garden of Eden),來世將會再現的美好世界。

宗教或傳說

遠古

香巴拉

Śambhala

極樂世界,人間永生聖土

藏文化傳說

遠古

大同世界

One World

友愛互助,安居樂業,沒有社會階級與戰爭

中國古代思想,禮運大同篇

戰國時代(西元前475-221年)

理想國

The Republic

古希臘語:

Πολιτεία

主張人為治理後的理想國

柏拉圖

Plato

西元前390

桃花源

Peach Blossom Spring

離世而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政治與法治的干預,和諧的人間樂土

陶淵明

Tao Yuanming

421

烏托邦

Utopia

大西洋島國擁有完美社會、政治和法制體系

湯瑪斯·摩爾

Sir Thomas More

1516

共產主義

Principles of Communism

物質共有,消費物品自由取得,無階級、無國家、無貨幣,終結勞動剝削

馬克思、恩格斯。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1847

民生主義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民有,民治與民享

孫中山

Sun Yat-sen

1924

香格里拉

Shangri-La

人人過著快樂生活而且長生不老,是夢想樂園

詹姆斯·希爾頓

James Hilton

1933

文明系列

Culture series

外星人的超級人工智慧下的烏托邦式的後稀缺社會

伊恩·班克斯

Iain M. Banks

1987-2012

元宇宙

Metaverse

任何理想社會都可以出現在虛擬世界,元宇宙是個多維度且去中心化的世界

尼爾·史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

Neal Town Stephenson

1992

直線城市

The LINE

Neom改變生活方式,由平面變垂直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薩爾曼的理想城市

Mohammed bin Salman

2021

量子AI後人類世

Quantum AI:

post-Anthropocene

UHI,人機融合,虛實交織

量子AI新文明的理想社會

2025

 

共享共治,共產共有,生活無拘無束,美滿安逸是表一中所有理想世界的共同要素,但人類生存要衣食無慮,首先就會碰到經濟問題,於是就有『普適平均收入』(universal balance incomes, UBI)的想法。政府保障每個人的基本居住權與生存權,不但要有適合的空間居住,也要有『普適平均收入』。工業革命之後,科技快速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準也同時延長了壽命,未來科技烏托邦的幻想也不斷出現。馬斯克(Elon Musk)最近更樂觀預測,由於量子AI進步,高效率的產出,無缺乏的物質,共同富裕時代的『普適高收入』(universal high incomes, UHI)將使得人人財富自由。平等共享資源下的財富與物質自由是基本人權,也因此提供充分養分讓各種思想快速成長。財富自由必須無條件以金錢方式支付,UHI保障所有人生活,也就可以自由發展思想與創造力。量子AI機器人替人類工作的科技烏托邦時代將來臨,未來人類的工作目的是滿足自我成就感,而不是為了求生存與舒適!科幻小說家與未來學家甚至認為量子AI的新文明時代可以使用科技突破歷史上所有烏托邦的理想,例如睡眠,吃飯甚至生育這些普通生理需求,都有機會可以用人工科技方式代替,甚至產生更高的精神愉悅感。

樂觀的人認為量子AI烏托邦將隨著科技進步而出現,但悲觀的人卻認為,由於先進科技的濫用和意外,在烏托邦出現之前,科技將大規模破壞環境甚至毀滅人類。過度而草率的發展量子AI新技術,也會造成人類自主權逐漸消失的副作用。人們在嚮往科技烏托邦的同時,也應該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會帶來任何反烏托邦(dystopia)效應2?無論科學有多進步,技術服務的主體仍然是人類。目前發展科技的結果,不過是把地球上的人在階級光譜中重新定位,但是並無法消除階級。人類社會階級光譜中各階層都必然存在,所以無論科技如何發達,最終還是需要面對平等與階級的社會問題。AI與量子融合可以帶來巨大商機與進步,並解決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潛藏的危險也在逼近。老子很早就說過「福兮禍之所伏」,受到量子機率性影響,量子AI的因果性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完全無法預測,也可能危及人類安全。如果你問ChatGPT,人工智慧的成功對人類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它會給出謹慎的回答「人工智慧帶來的未來並無法事先確測,其影響將取決於人工智慧的開發方式,以及如何正確使用與有效監管」。任何聲稱人工智慧必然無害,而且能完全控制人工智慧的人,不是在撒謊就是無知。量子AI科技時代中『唯一確定之事就是不確定的時代來臨了』。

反烏托邦的人擔心科技無節制而過度發展時,世界末日可能比烏托邦更早降臨。當想到「世界末日」時,每個人腦中會出現不同影像。世界末日可能是由地球以外的因素導致的,從小行星撞擊到超級火山,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但世界末日也可能是人類過度而草率的發展科技而無意造成的,為了避免世界末日突然來臨,必須仔細分析量子AI發展的不良副作用。利用腦機介面將人類的思想上傳在AI機器人身體中,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而由於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結合,未來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人類可以相信AI機器人不過是由程式設計與金屬組成的,不可能會有思想與靈魂,但是人類需要先反思人類也不過是DNA與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為什麼確信會有思想與靈魂? 3人類與科技融合是否能達成永生,或是世界末日仍然會降臨?

(A)量子AI烏托邦世界,AI機器人替人類做所有的辛苦差役,人類只管躺平後盡情享福。(B) 量子AI反烏托邦世界,AI機器人將人類當成苦力使用,人類生活變得更辛苦。插圖由大同大學何明果校長繪製。

 

量子與AI 的完美結合,未來到底會打造地球成為科技烏托邦,或是打開潘朶拉魔盒,就像空中旋轉的十元硬幣,沒有落地停止以前,沒有人知道。富勒的《烏托邦或湮滅》中,人類利用科技解決貧窮和資源稀缺,但也因為固執短視與治理失控而徹底湮滅。蘇格蘭作家伊恩·班克斯(Iain M. Banks)的《文明(Culture)》系列的科幻小說中描繪出科技烏托邦的景象,量子AI使得所有智慧體都財富自由,有高度自由與平等,不受物質匱乏與傳統階級束縛,也沒有因為貧窮而限制想像的困擾。《文明》科幻小說中的人生活安逸而無事可做,每天就是輕鬆玩遊戲過日子,因此出現許多傑出遊戲玩家。班克斯的《遊戲玩家(The Player of Games)》中,主角葛基(Gurgeh)就是最傑出的遊戲玩家。當葛基被派去宇宙的遠方參與社會階級衝突的複雜競爭遊戲後,因親眼目睹了階級、性別、貧窮問題,開始出現認知衝擊而恐慌與失控。

人類進步的幾次重要歷程,從發現火、農業社會出現到工業化快速的技術進步,每次突破與進步都代表著人類更接近理想烏托邦。未來量子AI烏托邦由於科技進步,元宇宙會實現,利用量子科技可重構心理上的時空,虛擬跟實質的身分場景將交織出現。但是任何體系只要發展一段時間後,階級與對立仍然必將出現,進而產生新的社會衝突與心理焦慮。即使在虛擬時空中,科技也絕對不可能消除利益衝突與階級對立。雖然整體平均生活更舒適,工作時間更短,UHI可能出現,但是階級落差卻更將顯著而尖銳。科技烏托邦時代將出現『後稀缺社會』,但階級落差也將加劇,如果沒有完整配套的『後牛頓哲學』3,4,人類不一定會更幸福!量子AI烏托邦是要協助人類完成甚麼目的?這必須回歸到人類來到地球短短數十年是為何而存在,是在量子AI烏托邦的『後稀缺社會』中就可以找到快樂與人生價值,或是亞里士多德的終極幸福(eudaimonia)才是人生目標?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認為在物質充足的環境下,人類會開始追求享樂生活、政治生活和思維生活。享樂與慾望的刺激很容易滿足,一旦鈍化後就不會再產生幸福感。政治生活和思維生活都有更為完善自足特性,也可以維持較長久的幸福感,但卻只有思維的卓越與無限性,才能真正提供無止盡的幸福與優越感,這也是人類知識不斷成長的泉源。《後人類世》的理想桃花源,除了科技發展外,必須有超越現在的量子AI的倫理與哲學體系出現!目前過於短線的投資科技與經濟,追逐金錢的滿足感,在『後稀缺社會』中鈍化後就會逐漸失去樂趣與人生價值。人工智慧、元宇宙、貧富差距問題、資料監控等,都將變成未來量子科技烏托邦內透明社會中的複雜新階級問題。只偏重量子AI的科技發展的短期措施,但忽略倫理與哲學思想的長期效應,在歷史潮流演化中必然不是最佳策略。有詩為證曰:「量子本天心,後人類世臨,桃花源再現,功績鎮當今」。

 

參考資料:

[1]人類世可能是由18世紀末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開始,但尚未被正式認可的地質概念。20243月,《紐約時報》報導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1242票棄權)否決了人類世。

[2]反烏托邦,來自古希臘語 δυσ dus),「壞的」和 τόπος tópos),「地方」,描述一種想像中的極端糟糕且可怕的社會。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並非完全對立,因為在烏托邦中常出現反烏托邦色彩,同樣地,在反烏托邦中也會有烏托邦的元素。

[3]〈量子加AI,新文明誕生〉,張慶瑞,38-44臺大校友雙月刊159期,20255月號。

[4]〈金枕頭上學糾纏:解密成功之道〉,張慶瑞,40-46臺大校友雙月刊158期,20253月號。

 


張慶瑞小檔案

1979年畢業於臺大物理學系,1988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物理博士學位,1989年二月進入臺大服務,曾經擔任臺大副校長並代理校長。

張教授從事微磁學數值研究與自旋傳輸機制,已發表280篇以上專業論文並獲得28個專利。他是美國物理學會(APS)與國際工程學會(IEEE)會士。曾擔任亞洲磁性協會理事長,及臺灣磁性協會理事長暨臺灣物理學會理事長。近來曾主持NTU-IBM量子計畫,積極加速培養新興跨領域人才。近期推動量子計算相關研究,應用於新材料、新藥物合成,與財務金融領域,並創建臺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擔任理事長。於2022年擔任中原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並兼任校級量子資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