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臺大頒發第3屆「傑出校友獎」給前臺中市長林柏榕先生。林柏榕1960年自臺大外文系畢業後,投身教育事業多年,嗣後擔任三屆臺中市長,基於自幼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經驗,他不忘關懷社會弱勢,創辦立人高中幫助清寒學生,發起成立「生命線」挽救失意人,創立弘道基金會照護獨居老人,參與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弱勢兒童(現任董事長)….,數十年來付出無數金錢與時間,此次獲選「社會服務類」傑出校友,乃實至名歸。
念外文系為小說戲劇
「我念臺大外文系的動機可說完全是出於興趣,沒考慮到出路。」小學時遍讀《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國古典文學,升上中學,喜歡上翻譯小說,如《罪與罰》、《戰爭與和平》以及小仲馬的作品。大考前為了填志願,意外發現外文系的課程太有趣,「怎麼都是小說戲劇?念大學還可以這樣!」理所當然就將外文系當成志願了。
「我們那個時候的價值觀與時下年輕人恐怕有點差距,我完全沒想到現實的問題。」那時的教學與現在也有點差距,不會為了考試而偏廢其他科目。「那時只分甲乙丙三組,文法學院屬於乙組,而外文系是乙組第一志願。我們到高三才分組,所以數學理化都要念。我前一年還可以跨組填志願,可以填醫學院、也可以填法學院,也就是志願不分組。雖然從我這一屆開始不能跨組,我們還是照這種模式在準備大學考試」。
受神父無私精神感召
1956年,他考進臺大外文系。「老師少,可是很有特色。師資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大陸來,很多神父和修女就是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這是我們比較幸運的;另外即是臺北帝大留任的教授,我記得有一位德國教授還終老在臺灣。」(編按:物理系Dr. Kroll)。
「那時老師待遇並不好,卻能安貧樂道,現在想來真的很可愛。有一位天主教神父,中名閔浩,教我們英文會話。他給每個學生都取外國名字,他叫我Byron,我還跟他小小抗議說Byron很早就死了。他特別找兩三位學生免費課後指導,包括我在內。大學教授找學生個別輔導,你想這個時代有可能嗎?他們無私的奉獻讓我非常感動。」他說或許因他是遺腹子而得到較多關愛,但最大的收穫還是,老師給予的啟發。「文學是社會現象的縮影,臺灣當時還沒有社會學,有一位郝繼隆神父(Father Ohala)教我們社會學,讓我受益良多。畢業後自己當老師、當校長,我時時以臺大老師的精神要求自己」。
為了賺學費,他兼家教打工,沒去過party,除了少數義務性質社團如宿舍自治會、臺中一中校友會外,也沒參加社團。「有人念大學多采多姿,對我而言不是,這方面我稍有遺憾。但值得一提的是,那時我發現教室(文學院)很髒,沒人清掃,所以就發起清掃教室,每週打掃一兩次,結果有7、8個人響應。一般人看不慣都是罵一罵了事,我看不慣,就自己做,文章都自己寫。像最近臺中縣市合併,我已經發表第四波意見」。他會做社服還真是其來有自。
選擇教育事業回饋鄉里
他們那一屆有本地生和僑生兩班,各約4、50人,前文學院院長朱炎教授即是他的同班同學。「外文系男女生比為1比3。女生找的對象都是理工科,而理工科留學最容易,因當時大陸是鎖國,美國把獎學金都給了臺灣留學生。而念文科的到美國很難競爭,所以班上同學多改念圖書館學系,比較實用。半數以上同學後來定居美國,而我則是留下來當老師。」為了彌補沒有出國的遺憾,他兩度到哈佛大學念夏季學校。「我不在乎學位,總是要去沾一沾世界頂尖大學的光…。第二次去很有意思,當時哈佛燕京圖書館主任還是臺大圖書館館長」。(編按:或為賴永祥教授,賴教授1972年受聘擔任副館長)
沒出國留學的同學,畢業後大多數選擇到外商機構工作、少數進入外國大使館,待遇都比當老師的他好。「我當老師月領780元,他們領5、6千元。但這是我唯一的出路,因為我的故鄉在臺中,而且回到母校當老師,很有意義。」也就因為這樣,2005年,臺中一中慶祝90週年校慶,他獲選為第一屆傑出校友。嶺東科大校長陳振貴、立委吳敦義都是他的學生。在臺中一中任教幾年後,林柏榕以論文取得講師資格,進入當時的中山醫專(今中山醫學大學)教書,但他可沒因此而滿足。1968(民國57年)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辦,由於學校不敷所需,1971年政府公告獎勵私人興學,引發他創辦高中的念頭。
「我想到自己念書這麼辛苦,如果辦學校可以幫助清寒學生。可是我自己只有10萬塊錢,還好土地便宜,加上教育界朋友幫忙,大家10萬、20萬的把錢湊齊。現在回想起來很大膽,我沒有家世、企業背景,也不是教會出身。我35歲當上校長,成了全臺灣最年輕的高中校長。也就因為當了10年校長,被社會認同,後來才被推選為市長,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從政」。
幸運的人要幫助不幸的人
不論是教書或從政,他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從未間斷,「因為我從小知道貧窮的味道」。除了創辦立人高中,現任家扶基金會董事長的他,參與家扶基金會已逾35年。「這個基金會是美國傳教士在大陸成立的,隨著國民政府遷來臺灣,民國74年7月美國人撤出,現在完全由臺灣人自己經營。去年一年收入就有34億,規模比一所大學還要大,我們已經在蒙古設置辦事處。目前接受扶助的兒童,臺灣有42,000多人,海外有41,000人。上午華碩來捐贈電腦,就是為了設立電腦教室。」他也是臺中「生命線」發起人之一,另外有鑑於高齡化社會趨勢,在10多年即成立弘道基金會及弘道志工協會,以提供獨居老人全人照護為服務宗旨。
「我看社會的層面比一般人要大得多,很多人只看見自己工作或居住的範圍,我則因為從基層最弱勢的家庭到上層社會都有接觸,體會比較深刻。我們總是強調人人生而平等,其實不是。」最近他募得1億8千萬元,正在蓋一棟遲緩兒教育大樓。「你說美國的歐巴馬留在肯亞有機會嗎?從天賦、時間和空間來看,怎麼會平等?王永慶如果現在拿到5個美國博士,就不會是台塑的王永慶。這些發展遲緩的小孩必須在6歲前啟蒙,不然人生起跑點就輸了」。他強調做這些事只是基於一個理念:比較幸運的人應該幫助比較不幸的人。「因為你能夠比較幸運表示上天對你比較寵愛,能力所及應該分一點給別人。我出生在日治時代的鄉下,營養不良、醫藥不發達,加上缺乏衛生常識,我有四個哥哥因此而早夭;總之,人能活著,還能幫助別人是非常幸運的事」。
他自許終生作一名社會的長工,也從未放棄教育事業,創辦社區大學多年,一直保持有2、3千名學生。「社會服務工作無任期制;很多人從政壇下來就無所事事,我當校長、市長、省府委員、第一屆省諮議議長都有任期,時間到了就退,但我一直沒停止過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工作無任期
家扶基金會年收支34億元,這對許多社服團體而言真的是望塵莫及,問他如何經營?林董事長提出三階段說:「第一,自己要先奉獻,時間以外,還要出點錢,尤其剛開始時,譬如我辦學校,要以身作則,為了撙節支出,自己移植別人不要的老樹。第二,要做出成績來,得到社會認同,後面事情就好辦。第三,不能有目的,不要求回報,自然有無形的收穫。譬如我後來走入公職,社會服務無形中變成我的加分,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做任何安排」。
之所以如此賣力,一方面也是因林家在臺中已200多年,「要留給人打聽,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林市長如此說。「我當市長和辦教育一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的理念是扎根與基礎建設。」細數在任時的建樹,開闢大小公園近200座、重劃市地,有效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以及開發工業區「養雞生蛋」,讓臺中市的財政驁居各縣市之首,都是讓他迄今仍為市民稱道的政績。「有人為了辦一場運動比賽就去蓋體育館,辦完後空擺,成了蚊子館,這種作法不可取。」他說身在教育界、社服界多年,深知民脂民膏不能浪費,民眾常是盲目的,為政者要有遠見。
26歲時進入教育界,先後任教於臺中一中、中山醫學大學、中興大學及逢甲大學,並創辦立人高中擔任10年校長;20年後他46歲,當選臺中市長,前後出任三屆,為臺中市政建設奠定可長可久的基石;卸下政治光環,他全心投入公益事業,於今將觸角伸及國外,他要效法傳教士的精神,用心分享愛,無遠弗屆。
圖說:
圖1:創辦立人高中,蓽路藍縷,圖為林柏榕(右)親自植樹。
圖2:以社會長工自居,林柏榕要終生奉獻公益。
圖3:與南非前總統、諾貝爾獎得主曼德拉相逢懇談。
圖4:探訪越南貧童。
圖5:與家扶的兒童歡聚一堂。
圖6:獲2008年臺大傑出校友榮譽,於校慶日(11月15日)授獎。
圖7:從創辦立人高中到社區大學,林柏榕對教育的熱忱也從未止息。攝於立人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