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本部經80年的開發,隨著建物一棟棟的興建,道路的鋪設,綠地部分已明顯碎裂化,遷移能力較差的動物被迫侷限於小的生活範圍,野生動物在校園裡所受的人為干擾日益增加,亟待大家的關心與保護。然而臺大校園裡仍有幾個容易觀察到動物的景點-校園動物資源熱點,從校門口的傅園、椰林大道、醉月湖、黑森林、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等,每一處的自然景象各有特色,提供不同的棲地供不同動物棲息,只要你認真觀察及懂得如何尋找,生活於其中的動物隨時會讓你充滿驚喜。

傅園

傅園位於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交接的大門口邊,日本帝國大學時期是珍貴的熱帶植物標本園。1950年底為了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先生對臺大的貢獻,仿希臘帕森農神殿興建斯年堂,195112月將故校長傅斯年的骨灰遷入,同時取名為「傅園」。

傅園隨著女一宿舍及近來捷運的興建,除了面積的縮減外,對動物的干擾更是日益嚴重,然因園內植物的多樣化,提供動物不同的棲地,目前仍是觀賞鳥類、赤腹松鼠、攀木蜥蜴等的極佳場所。

椰林大道

進了臺大校門,映入眼簾就是兩排挺拔的大王椰子,椰子樹旁則是多種開紅、白、粉紅的杜鵑花,對臺大人而言,大王椰子及杜鵑花都是重要的象徵標誌。椰林大道除了大王椰子及杜鵑花外,兩旁建築物邊的樹種相當多樣,如:流蘇、櫻花、白千層、榕樹、欖仁、龍柏、樟樹等,各自吸引不同的動物來棲息。人們比較少注意的是,傍晚入夜後,大王椰子樹幹上常有數量相當可觀的雙線蛞蝓攀附其上;椰林大道底新總圖前的草地(振興草地)雨後或雨中的清晨,常可見到長超過30公分粗如指頭的蚯蚓,在周遭馬路奮力的爬行著椰林大道這個動物資源熱點較令人擔心的是,為了防治杜鵑花的病蟲害,必須噴灑農藥,然而卻未評估這對生活於其間的動物有何影響?

醉月湖

醉月湖共有3個池子,12。「醉月湖」之名據信是學生取的名字,只是命名的年代、動機、緣由及人物等,目前尚無正確考證。早年臺大徵收附近農地做為校地時,醉月湖還只是一個小水塘。動物學系漁業生物組曾使用這個池塘做為漁業實驗,後來動物學系另有實習場所,學校就開始整理醉月湖,把它挖大,並在湖中間蓋個亭子,就是湖心亭。以前同學要到亭子玩,必須划著小船才能上去。後來因有位女同學意外淹死,校方就把醉月湖圍上欄杆,並把船撤走。

醉月湖曾是水族的天堂,本土種魚蝦成群,然近年來隨著水質惡化,及外來種動物包括吳郭魚、錦鯉、琵琶鼠魚(垃圾魚)及紅耳泥龜(巴西烏龜)等的引入,本土種魚蝦不是已滅絕就是族群大量銳減,至為可惜。醉月湖畔的綠地曾因周圍低密度使用,吸引不少動物棲息,如以落地生根的喜鵲,最初即常在思亮館演講廳旁草地覓食。現在醉月湖周遭以被建物環繞,人為干擾日益增加,恐不利動物棲息。

生態池及臺大生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

生態池是瑠公圳復原計畫第一期工程的成果,在2003年底開發部分實習農場而成。雖然面積不大,但其成功的設計,東邊及南邊連接實習農場,西北邊有共同教室旁的一片樹林,提供了鳥類多樣化的棲息地,因此,生態池周遭已成為臺大校園賞鳥的重要據點。

生態池本身及週遭溝渠已成為臺大校園內新的水族天堂,多種魚類、烏龜、蛙類等賴以維生。幾年前梅雨季的一天早上,生態池旁的道路曾被上萬隻剛上陸的小蟾蜍占滿,多到令人寸步難行。

臺灣大學附設農業試驗場的作物標本園亦已重新規劃,朝農業教育園區發展,目前已是重要的校園生態教育園區,星期例假日總是吸引大批校外人士參觀,甚至是中南部學生畢業旅行的重要景點。

黑森林

臺大黑森林辛亥路側門邊,鄰近新聞所、國發所及國青宿舍間。黑森林植相以榕樹為主,由於榕樹林枝葉茂密,故被戲稱黑森林早期辛亥路未開通,黑森林附近僅有教職員宿舍,地處偏僻,少有人煙,成為動物極佳的避難所,據說有人見過近千隻麻雀聚集一棵榕樹上,爭食榕果的壯觀場面。近來隨著黑森林的開發周圍的開發,如國際青年宿舍、新聞研究所、國發所及最新的霖澤館的興建,黑森林所受的人為干擾日益增加,不過短時間內仍不失為校本部北方重要的動物棲息地。

蟾蜍山腳

蟾蜍山是位於臺大校園南邊的丘陵,蟾蜍山腳東邊為長興街自來水淨水廠,往西一直到空軍指揮所,中間有一大段土地極少開發,大多屬於生農學院園藝學系、昆蟲學系的試驗農地。而該區上面的蟾蜍山則屬於臺北的土葬區,人為干擾情形大異於一般丘陵地,因此,此段蟾蜍山腳長期以來即為動物的特殊避難所。譬如皺足蛞蝓的體長大多介於5~8公分,但筆者曾在蟾蜍山腳見過約20公分的超大皺足蛞蝓。(本文摘自《臺大真好看~臺大校園動物導覽手冊》,2008年初版)

 

陳俊宏小檔案

1980臺大動物學系畢業。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博士。專長細胞生物學、無脊椎動物學。近年研究主題有以九孔螺血液細胞為模式探討細胞附著機制、重金屬(鋅、鎘、汞、銅)對離子對雙殼貝類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紫外線對蚯蚓的影響、臺灣蚯蚓種類鑑定、殺螺劑研發等。

 

圖說:

圖1:椰林大道,臺大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繪圖/潘佳昀)

圖2:喜鵲拜訪臺大農業試驗場辦公室。(繪圖/潘佳昀)

圖3:傅園,於臺北帝大時期即建立,為熱帶植物標本園,1951年為紀念傅校長而更名。(攝影/莊鈴川)

圖4:醉月湖,曾是水族的天堂,也是臺大人的浪漫去處。(攝影/莊鈴川)

圖5:瑠公圳生態池,新興的水族天堂。(攝影/莊鈴川)

圖6:臺大生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成立於1919年,是臺灣蓬萊米改良研究重地,現在已轉型為校園生態教育園區。(攝影/莊鈴川)

圖7:黑森林,因榕樹密集遮蔭而得名。(攝影/莊鈴川)

圖8:臺大園藝分場位於蟾蜍山腳,是都市僅存的少數丘陵地,因而成為動物的避難所。(攝影/莊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