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本校教授榮獲教育部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第63屆學術獎

教育部於日前公布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及第63屆學術獎獲獎名單,本校有多位優秀學者獲獎,恭賀各位傑出的得獎者!本校獲獎名單如下:

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王泰升教授、林金全教授、傅立成教授。

第63屆學術獎:吳明賢教授、李百祺教授。

王泰升教授任教於法律系,學術專長為法律史、法律與社會之研究。林金全教授任教於化學系,學術專長為物理化學、分析化學、雷射化學與反應動力學、單一分子光譜學。傅立成教授任教於資工系,學術專長為機器人與視覺應用、智慧生活空間、控制理論與應用、人機互動、最佳化演算與生產排程應用。

李百祺教授任教於電機系,生醫影像、光聲成像系統、診治合一技術、醫療器材。本刊總編輯吳明賢教授為醫學系內科教授,學術專長為消化醫學、分子流行病學、腸道菌、醫學教育。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慕儒到校演講 【我一生對光的追求】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慕儒教授(Prof. Gérard Mourou)應本校梁次震中心及共同教育中心邀請於2019年11月9日蒞臨本校,在臺大「我的學思歷程」系列發表 《我一生對光的追求》演講。講座中慕儒教授介紹他的重要發現—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hirped Pulse Application, CPA)及分享諾貝爾頒獎典禮過程。

可見光雷射自1960年發明後就被廣泛運用在各領域研究中,但1970年代提升雷射能量密度,需要不斷加大它的放大器而遇到瓶頸,就在此時,慕儒教授與當時還是博士生的唐娜.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教授共同發明啁啾放大技術。他想到利用光柵(Grating)將一束光的不同頻率分開,把雷射的脈衝拉長,單位密度降低之後再放大,放大完後,再透過光柵將不同頻率重新匯合在一起。此一研究於1985年發表,奠定了慕儒教授獲得2018諾貝爾物理獎契機。

而他和眼科醫生合作將此特性運用於角膜手術,也就是雷射近視矯正,自2001年起,每年造福近百萬人。慕儒教授指出未來的應用包括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粒子加速器、消除核廢料中殘留的輻射、產生用於質子治療的質子束,甚至用來模擬黑洞,為大家描繪了雷射廣大的發展潛力。

最後他勉勵在座學生們,啁啾脈衝技術為史崔克蘭教授在攻讀博士時所發表的論文,最後以此獲得諾貝爾獎。只要好好努力,學生時期也能做出傑出的貢獻。此外,史崔克蘭教授為諾貝爾物理獎中極為少數的女性獲獎者,慕儒教授也認為這對女性科學研究者是一大鼓舞,他十分期待在未來有更多女性可以在物理及其他科學研究領域發光發熱。(摘自《臺大校訊》)

◆冬季講堂登場:農家子弟的斯德哥爾摩之路

一位出生英國蘇格蘭的農家子弟,是如何成為桂冠等身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MOST 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 and Science Engagement,GASE)與臺灣大學化學系、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合作,於2019年12月6日邀請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西北大學Stoddart教授主講《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

超過700位大學師生、師大附中科學班學子前來聆聽,親炙大師風采。臺灣大學副校長、GASE計畫主持人周家蓓介紹,GASE四季講堂系列是為增加國內學術界與產業界於科研領域上的國際視野,因此邀請諾貝爾獎、圖靈獎等獎項得主及國際科研大師進行的專題演講。臺大通識教育論壇的「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則是邀請各領域卓越的人士和學生分享寶貴的人生經驗。Stoddart教授主講《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作為本年度這兩場講座的最終場,為這今年兩系列講座畫下完美句點。

Stoddart教授出生在物質極度匱乏的二次大戰期間,童年在英國蘇格蘭一處沒有現代設施的偏遠農莊渡過,為了讓自己有事情可忙,他玩拼圖,因此訓練出了化學家所需要的一個技能:辨認形狀以及觀察它們如何被連接在一起。

Stoddart教授在愛丁堡、加拿大求學,1970年起,先後在英國雪菲爾大學、伯明翰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西北大學任教並從事科學研究,不僅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榮獲諾貝爾獎榮耀;治學嚴謹,門生滿天下。他鼓勵年輕學子,跳出既有的思考模式,不要畏懼錯誤,勇於嘗試新領域。(摘自《臺大校訊》)

◆本校代表團赴德國柏林出席「醫學八強聯盟」會議及世界健康高鋒會

本校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院長率領臺大代表團前往德國柏林(Berlin)參加「醫學八強聯盟」(M8 Alliance),已於10月27至29日舉行的「醫學八強聯盟」會議和世界健康高峰會(World Health Summit, WHS)。

此行也和伯恩大學醫學院會談雙邊合作計畫,最終達成簽定校級合作備望錄的協議,未來將就師生互訪交換、合作研究進行實質的兩校合作,特別是在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暖化健康影響、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貝氏統計方法等方向是合作重點,以及決定在明年春秋兩季在臺北、伯恩舉行合作會議,讓兩校老師互相認識、啟動臺瑞公共衛生合作教育和研究。

10月25日詹長權院長和陳秀熙副院長、醫學院倪衍玄院長、程劭儀教授在我國駐德國大使謝志偉大使和教育組翁勤瑛組長的陪同下,前往柏林夏里特醫學大學(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尋求雙邊合作,達成兩校在醫療大數據和衛生系統合作研究、全球衛生教育、師生交流交換等三項合作共識。

公衛座談之後前往夏里特醫院新生兒科參觀,了解該院新生兒科病房的早產兒照顧體系。該部門的部分醫療照顧指引採用臺灣在新生兒照顧的研究成果,這正是所謂「醫療無國界、科學普世性」的最佳寫照!

圖說:
圖1: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慕儒教授(Prof. Gérard Mourou)(左3)於2019年11月9日蒞臨本校演講《我一生對光的追求》。圖為與本校管校長等人合影。
圖2: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托達特(Fraser Stoddart)教授,2019年12月6日蒞校演講《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
圖3:本校代表團赴德國柏林出席「醫學八強聯盟」會議及世界健康高峰會,並成功與德國伯恩大學醫學院和柏林夏里特醫學大學達成雙邊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