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參與臺大30重聚的活動時(72級),猛然發現「老」這個話題已經是我的同輩朋友間的談資,而不再是面對病人時的臨床問題或者是書寫專題的文字!雖然筆者現在是已過知天命之年,邁向花甲之齡的半途。言談中也常常自嘲「老了!老了!」,以規避忘東忘西的責任。但是心境上其實並不真覺得自己「老」已上身!深切自省,不論以花甲之年的60歲,還是臺灣長照2.0的長者定義:65歲以上;55歲的我,可以很恐慌的心情說:
「天啊!還不到5年的時間,我即將步入花甲之年了!」
我也可以淡定的說:
「我還有5年的時間,可以充分準備去面對我的花甲人生。」
這時「老」,是一種心態!
生理狀態的「老」,是什麼呢?
只要心態上年輕,數字並不可怕!但是,隨著年齡數字上的增加,體能上的漸漸衰弱,的確是我們要認真面對,而且是可以預防的。現在醫學界面對老化最熱門話題之一正是「肌少症」與「衰弱症」;就是要呼籲大家及早重視這個問題。
目前認為肌少症與衰弱症是導致長者失能、跌倒受傷、或者無法從疾病中恢復的重要原因!這是最具有威脅性的「老」之生理狀態。
「衰弱症」是一種臨床的綜合表象,透過五個面向呈現,包括體重減輕、缺乏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差(主要是指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活動,如上街購物、外出活動、食物烹調、家務維持、洗衣服等活動。)
「肌少症」被認為是造成長者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的肌力在30歲時達到高峰,40歲後每10年會減少8%的肌肉量,70歲之後,每10年減少15%左右,到80歲時可能只有50%的肌肉量!當肌肉量降低到造成肌肉力量不夠、走路速度變慢等身體運動功能減退時,稱為肌少症。
積極的預防與改善──吃的好動的夠才能健康到老
我們無法讓時間停止,所以對於年齡數字的增加是無能為力的;但是我們可以及早準備儲備本身的生理狀態面對年老,不要讓衰弱症與肌少症上身。方法很簡單:平衡的飲食且及早建立規律性運動的習慣。
1.足夠的營養
對預防或者是改善肌少症與衰弱症,在飲食方面,研究資料顯示以蛋白質與維生素D這兩項最為重要。
依照國民健康署的國人膳食營養素攝取建議,19歲以上的成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是50到60克之間,且建議是平均在早、午、晚三餐各有20公克的蛋白質攝取較佳。以下是實際食物蛋白質含量的計算例子:一杯牛奶 8公克、一顆蛋7公克,兩片土司麵包4公克;一碗飯8公克、一隻大雞腿20、四手指大小的肉類14公克。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飲食喜好搭配選擇合適的食物。
除了蛋白質之外,近年越來越多的實證醫學證實,補充維生素D不僅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也對預防肌少症有很大的功效。陽光照射下,人體皮膚可以合成維生素D,在陽光充足沒有塗抹使用防曬用品的狀況下,臉部與手臂曬太陽約15分鐘,可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若是在高緯度地區,冬天只露出臉部,則需要2小時以上的日曬才有足夠的維生素D。天然含維生素D的食物較少,魚肝油與深海類的高油脂魚肉,如秋刀魚、鱈魚、鮭魚等是較佳的高維生素D食物來源。
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維生素D的攝取量:1歲到50歲每日5微克, 50歲以上每日建議量是10微克。
2.足夠正確的活動量
當我們講到運動時,常聽到的是:我有運動啊,我每天都有走路一萬步!其實,只有走路是不夠的!要預防與改善肌少症與衰弱症,最有效的運動,一定要包含大肌肉群的阻力肌力運動與平衡運動。
查查網頁,會發現現在有很多社區運動班的招生廣告,包括有太極拳、土風舞、國標舞、活力有氧運動、流行律動等等,有些還強調65歲以上長者優先的字眼!這些動態性的團體運動班,其活動動作的特性是有前後左右等重心的動態轉移活動,有協助維持肌肉功能與強化平衡功能的效果。加上團體班的社交互動吸引力,是可以協助持續運動的動力。非常推薦大家試試看,培養一個運動的嗜好,比較容易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形態。
但是對於不喜歡出門參加團體運動的讀者們,本文介紹幾個簡單可以在家做的平衡與肌力訓練運動。
3.肌力訓練
阻力運動可以增加肌纖維蛋白質合成,降低胰島素阻抗,不僅可以增加肌肉量也可以強化身體功能,降低產生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危險!
阻力訓練的基本原則是以大肌肉群為主,可以針對臀部肌肉、膝關節肌肉與小腿肌肉。這邊介紹幾個可以居家進行的運動,就算是沒有上健身房,也可以很方便進行。
阻力運動的原則
每週只需要2~3次,且應在不連續的日子進行,因為訓練後的肌肉需要適當的休息時間來恢復,太高頻率的阻力運動反而不恰當。同時在每組動作間也要有適當的休息。若為低強度的阻力運動,其組間的休息時間約為15秒~1分鐘,若為較高強度的阻力運動則需要2~3分鐘的休息時間。
理想的訓練方式為每次訓練8~10個肌群動作,各3回合,每一回合8~12下,每週3次。
以下介紹幾個可以簡單居家執行的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
1.登階運動(圖1)
用不再看的書以封箱膠帶黏緊實,就是一個很好用的小階梯,還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膝關節負荷程度(運動中絕對不能有膝關節疼痛不適),調整階梯的高度!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上下登階運動,就是一個非常好執行的下肢阻力肌力運動。
圖1.登階運動:台階高度約5公分到10公分即可,可以連續上下階梯5分鐘以上沒有膝關節負擔的感覺。
2.站立墊腳尖運動(圖2)
圖2.站立墊腳尖運動:扶住穩固的家具,兩腳與肩同寬。雙腳腳跟慢慢往上抬高,在最高點維持10~15秒;如果平衡能力好,手可以不扶;也可嘗試單腳墊腳尖,增強運動強度。
次數:每回合重複10次,重複3回合,每回合間休息30秒到1分鐘。
3.滑牆微蹲運動(圖3)
圖3.滑牆微蹲運動: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向正前方, 兩腳跟離牆面約一步。背沿牆面下滑,膝蓋慢慢彎曲至30~45 度,停留3~5秒鐘後,膝關節慢慢伸直回到原本位置。重複15到20次。注意:膝關節朝向正前方且不超過腳尖。
4.單腳站立平衡訓練運動(圖4)
圖4.單腳站立平衡訓練:站在牆邊或穩定的傢俱旁,雙眼張開,雙手抱胸,一腳屈膝抬高至髖關節高度,維持穩定,明顯晃動不穩時請腳放下踩穩,兩腳輪流。每天做5~10回,每周做3~5天。
肌力運動後,不要忘記做拉筋運動,可以預防痠痛上身。以下介紹幾個在下肢肌力運動與走路後的伸展運動:
1.大腿前側伸展(圖5)
圖5.大腿前側伸展:站姿下,一手扶持穩定家俱,另一手扶住同側腳背。保持微收小腹,膝關節放鬆,以手協助將膝蓋彎曲,讓腳跟儘量靠近臀部。停留10~15秒鐘,重複5~10次。注意維持膝關節向下不向外。
2.大腿後側伸展(圖6)
圖6.大腿後側伸展:先將一腳抬至約30公分高的固定物,膝關節伸直。保持微收小腹、腰椎挺直的姿勢下,身體慢慢往前向下,直到感覺大腿後側有輕微的伸展感覺。停留10~15秒鐘,重複5~10次。
3.小腿後側伸展(圖7)
圖7.小腿後側伸展:雙手叉腰,雙腿前後分開至兩倍肩膀寬。身體重心挪至前腳,前側膝蓋略微彎;後側臀部向前推,膝關節保持伸直,跟貼緊地板,直到感覺後側小腿有伸展繃緊的感覺。停留10~15秒鐘,重複5~10次。
小叮嚀
本文中介紹的肌力運動與平衡運動共約10分鐘,建議再加上20分鐘的快走運動,可以輕鬆達到每天30分鐘中強度的運動量;最後不要忘記5到10分鐘的伸展緩和運動,就是一套很完整居家自助健康養身操。
看完文章後,可以馬上站起來,跟著圖片開始運動,運動永遠不嫌晚!(本期策畫/物理治療學系曹昭懿教授)
陳昭瑩小檔案
學歷:
72級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原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畢業
現職: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經理,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