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如果不是家裡要油漆,攪得東西太亂,我就不會跑到花蓮找潤華,也不會坐祥偉的愛車LEXUS到鯉魚潭了。我們原先的目的地,是循著小路走上山,去鳥瞰東華大學的校園,聽說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時祥偉領著我們上山,他談起臺大地理系第一位在東華大學任教的陳紫娥(剛卸任的環境學院代理院長)。上山時,腳步輕盈,一下子就到山頂了。我當時只是想要抵達可以鳥瞰東大的第一個平台,就此了卻心願,不再繼續走了。哪裡想到走了半個小時,我就氣喘如牛,上不去,也下不來,而且滿頭大汗。我們在山腰的涼亭休息,很愉快的聊着天,享受徐徐吹來的涼風,還打了一個電話給在彰師大的宋郁玲(她是臺大地理系畢業生當中第一個到彰師大地理系任教,後來升了教授,也擔任地理系系主任一任,現在剛開始第二任)。在電話中,我和祥偉很認真的向郁玲自我推薦,一起去彰師大給個演講,接下來到八卦山附近吃喝玩樂;而我的目標則是彰化有名的肉圓,中間包著一塊干貝的那款。我相信地理系的同學,常有類似的小聚,想到誰就call他,或line他。可是老師之間,就未必有如此隨興邀約的習慣了。老師同學偶有聚餐的恐怕也不會多。祥偉、潤華和我聊著聊著,他們就替我想到一個與同學相聚的方法:
「老師,你不是說,大氣系最近出了一本書,叫《風雲際會:臺大大氣系系友的故事》嗎?聽你的語氣,像是也想要替臺大地理系寫一本的樣子。我們可以每個人寫一篇,交給你啊!」
「哪裡?難道你們不怕那種趕寫期末報告的滋味嗎?說實話,我主編過期刊、翻譯過書,最怕那種催別人交稿的經驗。最好是由你們畢業同學發起,就像大氣系一樣,由一位學姊擔任主編,率領學弟妹們與系友面對面採訪,然後撰稿、拍照等等。這麼勞心又費時的工作,我做不來啊。」
「老師,你可以的。若是你催稿的話,我們一定會準時交的,你可以到臺中、臺南、高雄、屏東、新北市。那邊不是有許多系友在各部門服務嗎?」
「想想也是啊!」(糟了!)祥偉看得出我有點心動,一臉期待的跟著說:「老師,你幹嘛老是窩在臺大地理系606研究室?你不如趁著催稿時到各地走走,我們一定會招待你的,也不敢不交稿了,就這樣吧。」我真是太容易被同學說服了,就這樣的,把寫書的構想帶回了臺北,就從2017年8月1日發出第一封信邀稿。果然,祥偉是第一個交稿的。
經過了一年半,這本書完成了,幸好沒有與出版商簽訂合約,沒有期限的壓力,只是順著同學的交稿時間一直進行著。我和60多位系友作者,好像坐上了一列火車,一路上有幾個人提前下車,也有人在半路上車;其中當然還有師長們,加上理學院劉院長。一年半後,我們同心協力地把這件事做成了。期間和同學們通過了不少封E-mail,在系上開過幾次委員會,與前後系主任及系學會會長聯繫,請他們給予意見。系辦公室已習慣我多次闖入他們工作空間問東問西,謝小姐時不時會聽到我歡歡喜喜地報告收到稿子的篇數:
「三十篇啦!」
「四十篇啦!」
「第四十二篇,最後一篇拿到啦!」
除了在臺灣邀稿之外,我也趁著到香港及紐西蘭開會時,把系友約出來見面。一路上,同學寫來鼓勵我「加油」的信,沒有停過。
「老師辛苦了!」是我在過去三個月最常聽見的一句話。
「不會的,喜歡的做、快樂的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是我的榮幸!」我如此回應著。同學們為了寫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確實是花了許多心思。「要寫就要寫最有意義的或最精采的部分」──他們這樣的意願達到了。許多同學開始腦海裡不時的浮現在系上那些年的點滴回憶。為了找幾張相片,必然經過一番翻箱倒櫃,和我一起足足忙了一年多。最後一位交稿的系友來自香港,她在回臺大參加臺大B73三十重聚時被我逮到,她來E-mail說:「很久沒有執筆寫文章,這次承蒙姜老師邀請,就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我在臺灣留學生活的點滴和香港人喜歡到臺灣旅遊的原因」。2018年9月,我到她家作客,看到她家中井井有條,兩個孩子都畢業於香港名校,而且即將完成大學。她和當時的青澀模樣已完全不同。
為臺大地理系系友出書原來是一樁這麼有趣的事,有點像是人生中不斷出現的挑戰、奮鬥、驚喜、及生命故事的紀錄。我一直相信「有願就有力」(If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這句話。更重要的是系友們因著對母系的愛,不怕麻煩的寫文章。很幸運地在第一時間看到他們的大作,前前後後到定稿印刷前拜讀多次。到三校時是最陶醉和感動的,因為我可以很輕鬆的享受閱讀文章的內容,不用再做查字典訂正或修改名詞之類的事情。閱讀時透過同學的書寫,得知他們與其他同學或老師的關係,好像被帶到地理系發展的中期,即1972年與氣象學組分別成立大氣科學系及地理學系,之後2000年開辦碩士班(1981年),博士班(1989年),直到2013年搬離黃樓(圖1)之前的那段時間。
我想起過去自己在地理學系任教時,經常被學生的家長、社會人士、系上的訪客、以及臺大同事們問到一個問題:「地理系唸的是什麼?你們系的畢業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因此,我希望這本書提供他們一部分答案;不是只有硬梆梆的定義(圖2),而是以這些畢業生的故事作為了解地理學的開始。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表達我系畢業生的就業圖像,展現地理系的本質。我們收集到的42篇文章裡,顯示出的職業,涵蓋了士、農、工、商,多元且多采多姿。我想讓讀者發現,地理系的畢業生並不受限於他們所唸的科系,而能廣納各方面的知識及經驗,不停的努力及精進,而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行業,最後成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
其實,無論我們讀哪一個科系,很難用幾句話就說得清楚所學內容,更不能要求回答將來就業。可是這是個現實的問題,是每五年系評鑑時,系主任要回答及呈現給評鑑委員的重要資料。地理學的範圍很廣,國際地理學會(IGU,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的分類就有41個專題委員會(Commissions)之多。難怪家長、鄰居、及一般社會人士等都不易了解什麼是地理,問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編完這本書,我也很驚訝的發現系友的出路是那麼的寛廣,而且他們都表示所從事的事業始終與地理沒有脫離關係。乃至在日常生活中與朋友及家人從事的活動,無不與地理相關。所以我最初訂的題目「人間處處有地理」,經過編輯委員會討論之後,加上子標題:「臺大地理系系友的故事」。
在此要感謝各位系友在投稿時間上的配合,以及提供經典照片一共一百二十多張,為本書的内容增色不少。看到好久不見的同學們的照片,令我想起了臺大地理系過去的種種。這一年以來,過往的回憶,不斷的湧現心頭,其中包括了畢業生在黃樓的上課情況(圖3),野外考察(圖4),参加臺大各項運動比賽(圖5),上服務課,開導生會,送舊迎新,辦地理之夜,謝師宴,及參加同學的婚宴等。這些都成為地理系給予我深刻而甜蜜的回憶。我經常覺得,在臺大地理系教了這麼多年,遇到這麼多的好學生,是我這輩子感到最幸福的事。
感動,就在打開系友寄來文章的那一刻開始。當我每次收到系友寄來的文章,我都迫不及待地立刻打開檔案,先睹為快。我希望我們的系友人手一本之外,還不時地推薦給地理學界的朋友,以加强與擴大社會對我們的認識,進而改變人們對地理學的刻板印象,而且增加對這個迷人科系的認同。我更希望把我們的經驗分享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在華人世界裡,幇助地理學界增加能見度及提高它的學科地位。這本書集合了42位系友的心力完成;邀稿對象大多是與母系或前後屆同學聯絡頻率高的畢業生。由於沒有特別設計的取樣方式,必有不少遺珠之憾。期待未來有老師或同學再接再厲,把這樣的書寫計畫延續下去,也讓地理系畢業生的經驗傳承下去。我更希望這是記載我們畢業同學加入地理學系的心路歷程,以及之後生涯發展的第一本書。我們相信,這樣的著作會永遠保留在我們的系史裡,而且還有繼往開來的空間,這個心願一直來自全體師生。在此我要對寫序的師長致以深深的感謝,包括了劉緒宗院長、王秋原老師(1972-1978主任)、賴進貴老師(2009-2012主任,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系友會會長)、林楨家老師 (2015-2018主任)等。最新的系概況由溫再弘主任(2018-)提供最完整的版本。這本書能夠在2019年三月出版,要感謝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的劉淑德總經理及徐嘉麟經理。她們平常出版許多教育及醫學類别的書,經驗豐富,對本書的出版事宜貢獻良多。
在此,我要再次感謝為文集貢獻文章的臺大地理系畢業校友(撰稿者),他們大多正值壯年,平日裡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事業及家庭,隨時要應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連週末也不得空閒。有些開始時一口氣答應的同學,後來實在抽不出時間,我認為情有可原。大部分撰稿者都是犧牲寶貴時間寫作,不但及時交稿,並且非常有條理地寫下母系對他們的栽培及啟發,以及投入社會的心得、經驗與收穫,讓我與讀者都獲益良多。
溫主任的建設性建議在文集出版之後即可展開,即把握各種場合,把書傳遞給相關的人。由於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師資及畢業生,今日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學術地位必然提升。但願每一門專業學科,都經歷著「師渡徒,徒渡師」的過程,將地理學這個科目,發展得更出色,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最後我想再發揮一點對文集的感想。我把作者的入學屆數年份都列在每篇文章的左上角。例如B89,就表示2000年入學。然後右邊是系友的姓名及相片。加起來,就是每個人的身分認同了(identity),這樣的一個永遠不會改變也不褪色的標誌,讓我十分的欣羨。我雖然血液中沒有臺大地理人的DNA,可是從1972年開始,我就和一群地理系的師生一同從黃樓待到現在的地理系館。我們一同心繫臺大地理,念茲在茲,再過幾年就相處半個世紀了。
編完本書之後,我感到無比的踏實,各位看了書中的故事後,一定會覺得,地理系永遠以你們為榮,而身為地理系的成員也永遠以母系為榮。(同名書定於2019年3月出版;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姜蘭虹小檔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地理與地質學系,兩次赴美求學,獲得碩、博士學位,1971年從美國移民來臺。曾擔任臺灣大學地理學系主任、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屏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院長及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1976年以來 ,出版學術論文將近一百四十多篇。近期出版書籍有:Asian Women: Gender, Migration, and Work (2009) ,Immigrant Adaptation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Canada,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2013),《地理思想讀本》(2014),性別、社會與空間(2016)等。曾經擔任《地理學報》、《婦女與兩性研究學刊》及《人口學刊》主編以及數個國內外期刊編輯委員。
圖說:
圖1:系館剪影。(攝影/金妍秀)
圖2: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與環境的空間科學。
Sourc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E-NEWSLETTER New Series 25,
October 2017, p. 26.
圖3:系友在黃樓上課情況。
圖4:1989年地理系學生及朋友在八通關大山登頂,背後是玉山群峰。(攝影/程虎聲)
圖5:地理系同學參與體育競賽活動。
圖6(攝影/張鈺鑫)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