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探險】
這根刺,肉身之外另一個向度
不是符號,也非世間矩度可思量
它是母親的痛
神的痛
痛到讓跟著傷心流淚的人
甘心用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重新擁抱這個世界
重新來看荊棘冠冕
重新來看塵世只想為訕笑而訕笑
黑暗中的微光是輕撫死亡之刺而流下的淚
擦不盡,愛一直都在
當世界讓你傷痛時
這根刺一直都在
愛的強韌是自在輕盈
一再於死地與生命重逢
帶著這根刺的記憶
自在是愛的語言
再怎麼沈重都是晚風輕拂遠方
清揚的鐘聲
輕盈是愛的語言
荊棘冠冕是母親的手輕撫孩子頭上這根刺
汨汨淚水無聲落在孩子臂膀
在離神性最遠之處與神相遇
孩子死過這一次之後
世界走出自己的陰影
母親輕輕拔出這根刺
讓痛到跟著傷心流淚的人因為它勇敢活下去
圖1:Peter Paul Rubens, 《聖母與約翰哀悼耶穌受難》(Lamentation of Christ). c. 1614/5.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https://www.khm.at/de/object/69d658d0b2/
【藝術的事】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的父親因為選擇新教信仰,為了躲避宗教迫害,流亡到德意志地區,因此魯本斯出生在今天德國的Siegen,出生時接受的是喀爾文教派洗禮。魯本斯出生後,舉家遷回科隆(Cologne)。魯本斯自小接受新教教育,一直到1587年父親過世前不久,才隨著母親改信天主教。父親過世後,魯本斯一家遷回故鄉安特衛普(Antwerp)定居,他獲得機會在宮廷裡擔任侍童,因此自小習得良好宮廷禮儀,而且精通荷蘭文、拉丁文、義大利文與法文。
1600年魯本斯前往義大利,在熱衷藝術收藏的曼圖阿公爵(Vincenzo Gonzaga, Duke of Mantua)宮廷服務,直到1608 年因母親病重,才返回安特衛普。在義大利期間,魯本斯不僅從曼圖阿公爵珍貴的藝術收藏裡盡情吸收創作養分,他也在熱內亞(Genoa)與羅馬參訪及創作。義大利成為魯本斯的心靈故鄉,終其一生,他最常用義大利文簽名與寫信。
1608年重回安特衛普時,魯本斯原本以為只是暫時性返鄉探親。但是,時局變化卻讓他從此留在故鄉落地生根,不再有機會重回義大利。因北尼德蘭追求獨立建國已經開戰四十年有餘的「八十年戰爭」(或稱「荷蘭獨立戰爭」,1568-1648),交戰雙方終於在1609年簽訂「十二年停戰協議」(Twelve Years’ Truce, 1609-21),這讓原本是阿爾卑斯山北方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安特衛普終於從戰火中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
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緣裡,魯本斯得到安特衛普富商階級(而非貴族階級)鼎力贊助,在自己家鄉安心定居下來創作。短短五年內,他透過《高舉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1610-11)與《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1612-14)兩幅現今擺置在安特衛普主教座堂的三聯式祭壇畫(triptych)奠定自己的聲名與地位,成為阿爾卑斯山北方最受推崇的大畫家。
《高舉十字架》這幅祭壇畫強烈的明暗對比、不對稱的構圖、充滿爆發力的肌肉與滿載情緒渲染力的肢體動作,在在像是要讓畫中人物衝出平面的畫幅,進入觀者所在的空間。這是魯本斯在義大利從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雕刻與卡拉瓦鳩(Caravaggio, 1571-1610)巴洛可繪畫上學習到的風格技巧。然而,在如此渲染騷動激情的畫面上,魯本斯也巧妙帶入威尼斯風景畫溫暖祥和的氤氳,賦予滿載戲劇張力的畫面沈靜下來的力量。然而,處在戰爭風暴中的尼德蘭南部天主教文化氛圍無法像義大利藝術贊助那樣有比較高的文化獨立自主性(參考Caravaggio被教會拒絕的畫作很快就有平信徒藝術愛好者接手),因此,如何符合「特倫托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對宗教藝術創作的規範,以清楚易懂、高尚尊貴的風格來繪製宗教題材,成為基本的創作準則。
面對外在環境制約,自小就生活在宗教衝突中的魯本斯高度發揮以藝術巧思突破世俗枷鎖的能事。面對自己家鄉的藝術生態,1612年起,魯本斯的創作風格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轉化。為了與鄉土的繪畫傳統連結,魯本斯畫作中仿效Caravaggio高度撩撥心緒的激情敘事手法讓位給原來法蘭德斯地區(Flanders)早期油畫傳統講究的節制內斂;而過去對米開朗基羅充滿情緒感染力雕刻風格的追摹也讓位給上古比較帶有情緒節制意涵的著名古典雕像,如《拉歐孔》( Laocoön, 1st century AD. Rome, Vatican)。
1612 年魯本斯的風格轉變清楚表現在《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這幅三聯式祭壇畫的創作上。他將《拉歐孔》的身軀反轉過來,作為繪製耶穌受難聖體的造型依據。同樣地,拉歐孔長子(雕像右邊)的造型也被反轉過來以繪製《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主畫幅右上方那位站在階梯頂端、用力拉著耶穌左手的尼哥德慕(Nicodemus, 參見約翰福音19:39-42)。透過將《拉歐孔》的雕像與耶穌受難的畫作結合起來,打破聖與俗、上古古典藝術與基督教藝術的界線,魯本斯開創了一個沒有嚴明界線,只有普世共通真情真理、共通美感的藝術境界。而這幅畫裡的每個人都像是被聚光燈個別打亮,清楚立體地突出在暗黑背景之上。
魯本斯藝術特出之處在於運用法蘭德斯油畫細緻入微的刻畫手法來表現義大利藝術的古典優雅、充滿故事性的戲劇感。再怎麼複雜的情節與主題,到了他手裡,都被巧妙地轉化成有血有肉、精彩動人的鮮活形象。一六一〇年代,透過《高舉十字架》與《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這兩幅名作,魯本斯成為阿爾卑斯山北方最引領風騷的藝術家。而這兩幅畫因為陳列在教堂這樣人人可見的公共空間,也讓安特衛普成為大家爭相造訪的藝術文化重鎮。
魯本斯名聲越來越遠播而被天主教世界視為17世紀反宗教改革藝術最重要的代表性大家,但他其實不曾作為聽命於任何政教權勢的御用畫家。他雖然應聘作為當時統治尼德蘭南部的亞伯特大公夫婦(Archduke Albert and Isabella Clara Eugenia)之宮廷畫家,但他不願意於宮廷所在的布魯塞爾(Brussels)定居,而選擇在自己家鄉安特衛普安居。
魯本斯對於17世紀上半葉嚴重對立的宗教信仰衝突,有他超然應對的藝術思考。《聖母與約翰哀悼耶穌受難》一方面回歸到宗教改革前尼德蘭繪畫傳統,習慣用一系列個別的受難故事場景敘述耶穌釘死在十字架前後所發生的事,例如:耶穌被戴上荊棘冠冕受眾人譏諷訕笑(約翰福音19:5)、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門徒為耶穌受難哀泣、安葬耶穌等等;另一方面則回應反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會要求宗教藝術要能打動信徒的信仰心靈,讓人直覺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感回應。魯本斯在這幅畫裡將耶穌受難過程融入單一畫面之中,藉由聖母拿著裹屍白布將耶穌擁入懷中之際,輕輕拔出耶穌頭上一根棘刺。而她落在耶穌右手臂上的淚水,像是無聲卻最有力的畫面暗示,引導觀者細看耶穌作為人子受難的身軀,以及耶穌戰勝死亡閃耀著復活光亮的勝利身軀。
圖6:Peter Paul Rubens, 《聖母與約翰哀悼耶穌受難》局部圖。攝影/花亦芬
花亦芬小檔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譯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2007 出版,2013 修訂二版)。專書著作:《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2006)、《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2008)、《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2016)、《像海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2017),以及論文近三十篇。
圖2:Peter Paul Rubens, 《高舉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1610-11. Oil on panel. 640 x 460 cm. Cathedral, Antwerp.
Source: Peter Paul Rubens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圖3:Peter Paul Rubens,《從十字架上卸下耶穌》(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1612-14.
Oil on panel, 420x320 cm. Cathedral, Antwerp.
Source: Peter Paul Rubens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圖4:Laocoön, copy of a Greek original of c. 150 BC. Marble, h. 184 cm, 1st century AD. (Rome, Vatican, Cortile del Belvedere).
Source: Vatican Museums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圖5:Peter Paul Rubens. Study for the Laocoön Group. 1604/1608, black chalk on vergé paper, 482 x 375 mm, Old holdings, WRM Z 5889. Wallraf-Richartz-Museum, Cologne, Germany.
https://www.wallraf.museum/en/collections/prints-drawings/masterpieces/peter-paul-rubens-study-for-the-laocooen-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