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四年一次的第十屆國際內分泌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註:由於科技進步快速,第13屆起改為每兩年一次。第17屆於2016年8月底由北京主辦),我利用開會的空檔到附近的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參觀,只見許多展場觀眾稀少,或是快速通過,只有一個展場人潮洶湧。原來展出的是卡蘿的作品,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鮮豔而特殊的自畫像(圖1)。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47歲),出生於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約阿坎(Coyoacán)街區,以自畫像著名。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的羅馬尼亞奧拉迪亞(Oradea)。
6歲時芙烈達得了小兒麻痺。在18歲那年,與朋友搭公車不幸被電車撞上。身體被鐵棒刺穿,脊椎斷了三處,鎖骨、肋骨、右腿、右腳、骨盆都有骨折,可是卻奇蹟似的活下來。但餘生卻被病痛折磨。她曾說:「我以酗酒來淹沒我的疼痛,誰知疼痛卻學會了游泳。」嚴重的車禍沒有奪走她的生命,卻造成下半身行動不便,而且不孕。經過多達35次的手術之後,右腿膝蓋以下還是截肢。
芙烈達在苦痛中用繪畫來轉移注意力,畫出了許多她對於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經常充滿了具象但卻代表心中感觸的表徵,讓觀者體會出一個車禍受傷的女人所承受的各種苦痛。她畢生的畫作中有很多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圖2),此外,芙烈達也深受墨西哥文化影響,經常使用明亮的熱帶色彩、採用了寫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風格。由於車禍的後遺症,芙烈達和其他人大部分是隔離的,這種隔絕也影響到她的作品,特別是她的自畫像,芙烈達很喜歡畫自畫像,理由是:「我畫我自己,是因為我經常感到孤獨。同時也是因為我是我最了解的題材。」
芙烈達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著名壁畫家迪亞哥•利弗拉(Diego Rivera)的注意,開始了他們日後糾纏的婚姻。芙烈達與迪亞哥學畫,倆人陷入熱戀,隨即結婚。婚後,迪亞哥風流的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收斂,芙烈達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亞哥犯下讓她最痛心的過錯──¬¬染指她的親生妹妹才分居。這段期間芙烈達到巴黎辦個展,才發現她對丈夫的愛已勝過愛自己,迪亞哥卻提出離婚的要求。芙烈達說:「我愛你勝過於我愛我的肌膚,即使你不用相同的愛回應我也無妨,因為你總是會找到愛我的方式的,不是嗎?」
後來兩人又走在一起,迪亞哥重新向芙烈達求婚,直到她生命終點,迪亞哥一直陪在身邊。
芙烈達•卡蘿同時也是墨西哥社會運動的支持者,流亡的蘇聯革命領袖里昂•托洛斯基被蘇聯領袖史達林驅逐出境,來到墨西哥後,曾受迪亞哥•利弗拉招待。托洛斯基夫婦先是住在芙烈達的家中,傳說中托洛斯基與卡蘿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婦搬到了幾條街之外的科約阿坎另一處房子,之後在那裡遇刺。在托洛斯基死後不久芙烈達轉而支持史達林的蘇聯政權。1949年之後她對毛澤東讚譽有加,稱毛領導的中國是「社會主義的新希望」。
她於1937年畫了這樣的一張圖畫,叫做《我的奶媽與我》(圖3),描繪奶媽給她餵奶的情景。這是由於她11個月大時,母親又生了妹妹克麗斯提娜,奶水不夠兩個小孩吃,只好將她交給奶媽去養。卡羅畫了一名印地安奶媽,臉上戴著一個面具。由於不是母女關係,兩者間缺乏感情,除了姿勢呆板以外,沒有表情的面具更突顯出兩者間關係的冷淡。有趣的是她把自己的臉孔畫成大人時的模樣,而奶媽的乳房則畫出了乳管和乳腺。這是她相當具想像力,也很特別的一幅畫。我想一般畫家,甚至是醫生出身的畫家,也很少會將乳管和乳腺在這樣的一張圖畫表現出來。
人的乳房有15至20根乳管通到乳頭,乳管的末梢連接著乳泡。女性荷爾蒙中的動情素可以刺激乳管發育,而乳泡的發育則靠女性荷爾蒙中的助孕酮(黃體素)以及乳促素的刺激。此外,乳促素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
在懷孕末期,胎兒乳腺受到母親血中高濃度的動情素、助孕酮、類固醇和乳促素的刺激,會有某種程度的增生,因此在新生兒的乳房偶爾可以擠出乳汁,稱為女巫的奶,但幾個星期後就會消失。
而在懷孕時,母親血中的動情素、助孕酮和乳促素越來越多,也使得乳房越來越大,在懷孕末期,乳泡膨脹,充滿乳汁。但乳汁要流出來,必須靠腦垂腺後葉分泌的催產素,這種荷爾蒙可以使乳泡周圍的肌上皮細胞收縮,將乳汁擠壓出來。嬰兒吸吮母親的乳頭,可以使血中的催產素升高,促進乳汁的分泌。如果產後沒有哺育嬰兒,乳促素會漸漸減少,乳汁也就減少。
但若沒有懷孕、生產,卻有乳汁,可能是服用某些會刺激乳汁分泌的藥物,例如Dogmatyl這種具有鎮靜作用的腸胃藥。如果沒有使用什麼藥物,就要考慮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低下,若也沒有,則要檢查是否有腦垂腺腫瘤,因會分泌過量的乳促素。
至於奶媽,為何會有乳汁可以哺乳呢?一是她可能自己不久前剛生產過,另一個可能是不斷的按摩或吸吮乳房能刺激乳促素的分泌,可能也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現代女性由於是職業婦女居多,哺餵母乳的情形漸已減少,通常都「交給牛去養」,意思是說餵牛奶。奶媽這個行業在臺灣幾乎很少聽說了。
芙烈達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她被葬在科約阿坎。目前芙烈達的故居「藍房子」(La Casa Azul)已成為博物館。其中至今仍陳列著她臨死之前的遺物,包括杭州刺繡廠出品的馬恩列斯毛的繡像,和一幅在畫架上尚未完成的毛澤東畫像。
雖然芙烈達的作品有時帶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她也以超現實主義畫家為名義開過幾次畫展,但是她不認為自己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她寧可稱自己為20世紀末的女權主義畫家,因她的畫作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畫出女性題材與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現實的。此外有相當多的記載指向芙烈達是一位雙性戀者。
芙烈達的自畫像相當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左右眉毛連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聞名。她的畫作《框架》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所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圖4)
芙烈達・卡蘿的一生體驗著痛苦的生命際遇,她留下的最後一幅畫卻叫做《生命萬歲》(圖5)。像是在寬容著無數發生在她身上的不幸。不過在她肺炎去世前,卻說:「我希望我的離去是快樂的,但我也希望永遠不再回來。」她的畫作,《兩個戀人在森林》(1939)(圖6),於2016年以超過 800 萬美元賣出。
參考文獻: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芙烈達・卡蘿
[2]http://www.twword.com/wiki/芙烈達・卡蘿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帶荊棘項鍊的自畫像,1940。
圖2:毀壞的圓柱,1944。
圖3:我的奶媽與我,1937。
圖4:框架,1938,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收藏。
圖5:生命萬歲 ,1953。
圖6:兩個戀人在森林,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