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廣大無邊的學問,是為了要探究人們的初心,讓它發光發亮,也就是要彰明人自己內在的光明德行。」郭大維校長在新生始業式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歡迎大學新鮮人進入臺大展開人生新里程,而臺大則一秉教育初衷,以培養有國際移動力與跨領域專長、利他服務精神的領導人才為目標。
歷史學者李弘祺教授探討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承繼洪堡所提倡的自由學藝Bildung,以及工業革命之後擔負社會繁榮的責任,期望臺灣大學以訓練「風動草偃」的領袖為責任,持守生命的理想,領導社會繁榮,以應付國家當前的挑戰。請看李教授為臺大九十校慶而作的反省。
林子鈞,在還是臺大經濟系學生時,足跡已踏遍世界,而在尼泊爾展開他的翻轉教育。這就是「遠山呼喚」,他的創業,幫助孩子識字,要讓"Made in Taiwan的教育"成為國際品牌。
程威銓,以「海苔熊」為筆名。走出心理系的象牙塔,在臺大讀書同時開啟網紅生涯,迄今有三十多個專欄,投入推廣心理學,開辦諮商平台,他在臺大找到不一樣的自己。
許復堡,機械系畢業。一場車禍讓他停下腳步,並轉向農業,機械的背景不但加分,臺大人也是亮點。工程人務農遊刃有餘,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黃明明,圖書館學系(現稱圖書資訊學系)畢業。穿梭各個舞會與社團,大學對一個18歲的女生來說是多麼好玩的地方!想必這也是很多臺大人的共同經驗。更幸運的是,她有老師「醍醐灌頂」及時把握身處世界級學術殿堂的剩餘日子找到志趣,圖館系所學也能成為新聞工作的必要裝備。
自由,是臺大給學生的見面禮;任你皮,任你天馬行空,即使錯過了什麼,也能譜出青春樂章,一次已足夠。請與他們一同分享臺大青春紀事。
透過「食養城市•人文農創」教學計畫,臺大學生走進坪林,為修課、為兒童課輔、為大學生活創造另一個獨特經驗、為社會做點事;不論動機為何,透過社區的參與探索自我生涯,讓臺大學生思考如何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助人初衷。陳怡伃教授的報導,讓人看見大學與社區合作所結的美好果子。
九十年歲月的痕跡,為臺大增添的是風采,楊雅惠帶著大家走讀臺大,不移不變之處,從椰林大道出發,回到椰林大道,永遠綿延暢通。祝臺大生日快樂!
按例,校友總會於11月14日晚上晚上6點起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廳201室舉行校慶酒會,母校慶祝大會則於11月15日上午9時開始,在臺大體育館。
在臺北帝大創建之初即設有地理學講座,臺大地理學淵源深厚。黃誌川教授詳述該系65年來在各領域的發展,並由莊昀叡教授就地表觀測技術的進展及黃誌川教授對河川研究,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性與脆弱性,提醒我們要珍惜並珍愛所居住的土地。
展望未來自駕車趨勢,李綱教授研究團隊在自駕輔助系統研究已卓有成果,並應用於遊園車、中型巴士和自小客車。未來將著力於驗證測試平台的建立,要讓臺灣成為自駕系統的供應商。
張天鈞教授專欄本期主題為登山,從「莎韻之鐘」傳說,到林克孝校友歷險談及高山症。蕭麗華教授則分享退休山居生活的雅致與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