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校長6月卸任,本校於6月21日舉行歡送會,感謝楊校長這4年來領導,讓臺大在教學研究和服務各方面都有躍進而嶄新的成長。楊校長在畢典致詞時不改初衷,再次提醒臺大人要做一個公益為先、與時俱進的知識人,為信仰為理想為人類的更好而盡心盡力。

畢典來賓李開復校友以<進擊的AI時代>回應。他強調,對於在金字塔頂端的創新家和專業者而言,AI是他以愛用心創造新生活新世界的魔法棒。

楊校長和李先生都鼓勵臺大人要有冒險精神,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揭發不義。本期社會關懷專題從水資源深入環保議題,就看見學者專家為社會施展正面積極的魔法。王如意教授從我國水資源政策演進,主張應兼顧社會正義及環境保護;甘俊二教授從農田水利的時代變遷,也強調生產生態與生活要平衡;而張尊國教授深入調查發現臺灣農地污染嚴重,呼籲確保水土資源永續利用才是國家發展根本。我國環污問題癥結在於沒有以臺灣永續為出發點的規劃,所以才會有為了建中油天然氣接收站而滅大潭藻礁。長年為環保奔走的潘忠政老師非常希望有支魔法棒維護正義。

校友楊博宇也是以愛用心創業,不只回饋社福,更創立臺灣第一家真正的餐飲社企,且看他如何以精準的眼光投資事業、投資人生。

除了國土污染問題嚴重,臺灣國力也因著少子女化面臨危機。馮燕教授研究指出經濟條件和婚育觀念的改變造成我國生育率下降,面對此一國家生存嚴峻挑戰,她認為少子女化問題應拉高至國家安全層級。

相對於少子女化,臺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加上臺灣式的退休是退而不休,在產官學界都可看到鞠躬盡瘁的典範,吳誠文從個人的棒球啟蒙教練無私的奉獻,讓人思考,要留下遺產,就要傳承,做好權利轉移。

李亦園院士,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於今年4月辭世。個人研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桃李天下,李弘祺教授特為文記述他與李院士亦師亦友50年的情誼,大家風範永留存。

有「畢卡索接班人」的藝術家畢費18歲出道即令人驚豔,留給後人無數傳世作品,但帕金森症的折磨讓他選擇自殺結束生命,請看張天鈞教授「藝術與醫學」專文介紹這位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