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長郭鴻基認為教育的基本條件之一是認識我們的時代,教養人才針對時代發展獨特的理想,進而帶動社會進步。因應資訊社會的到來,大學教育在內涵上必須有所調整,此即基本能力課程之緣起。且看本期「校務報報」,臺大要如何培養有專業知能的世界公民,參與公共事務。

和氣候變遷暖化一樣,政府債台高築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困境。李顯峰教授比較各家研究公債對經濟成長的影響,進而探討亞洲國家的差異性。王宏文教授則分析地價稅和房屋稅的公平面,指出對地方財政的補助應將其財稅努力納入考量。請看本期關懷社會談公共財務專題。

社會在前進,不論微調或改革,其核心概念不外乎強調公平與正義。但過去的傷痛、歷史的裂痕不會立即消弭,花亦芬教授從德國經由各種非政府組織志工服務來化解其與他國的歷史冤仇,特別是讓年輕人參與,透過無所不談,療癒創傷。

以古鑑今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重蹈覆轍,卻也前仆後繼。歷史學者李弘祺教授援引羅馬史家塔西陀對羅馬衰亡的描述提醒,人對權力的欲望遠超過一切,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畫面轉到球場,如果你是觀眾,只能在波浪舞來時跟著搖擺一下,領頭的是那個含著口哨,揮舞旗子的啦啦隊長。身在學界的棒球國手吳誠文,不同於歷史學者正襟疾呼,而是以戲謔方式描述類似從眾行為,值得學界自省。

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以創業實現創意和理想。廖學中和許哲溥,臺大材料所同窗,從學校實驗室走出來,成立「前創科技」,賣的是太陽能電池。他們要賣的電池「鈣鈦礦」沒幾人聽過,單單募資就很辛苦,而他們選擇自己開路。

臺大推動校園創業在2015年設計學院成立,走了近10年。日前創創週回顧這10年,從陳良基教授的創創學程、NTU Garage、創聯會、種子創業競賽、創意創業中心到D-school,校園創業生態圈已然形成,要做引導臺灣啟動創新創業的火車頭。請看「創創故事館」。而跨領域的交流是激發創意的源頭之一,本期有副校長陳良基的社會科學跨領域交流精彩記實。

有鑑於國人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臺大醫院新設「抗老門診」,由張天鈞教授主持,教您如何從飲食、運動或經由藥物抗老,不僅長壽,還要健康過活。

年近80的校友洪騰勝先生,到現在還打棒球。生活儉樸、勤於為推廣棒運勞動,付出財力、人力與心力。在各領域都有傑出的臺大人,但在棒球界的臺大人則鮮為人知,洪騰勝就是這樣一位臺大人,畢生默默奉獻。本刊於去年出版《椰林大道上的棒球傳奇》披露了棒球在臺大的故事,請讓吳誠文告訴<你不知道的臺大棒球人>。

本期還有畢業50年校友重聚會和杜鵑花節校友返校多篇報導,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