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的是大氣科學,也專長數學與模式。2007年獲教育部國家講座後,我到許多大學講授大氣海洋流體力學以及推廣數學建模課程。所謂數學建模是將實際問題量化而轉變成方程式的過程,有三部分:根據問題產生模型、求解答後、解釋及解決問題。數學建模是整合跨領域科學的應用,有助於在複雜現象當中作邏輯思考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除了數學與科學外,我也很喜歡人文歷史,四書五經與子書是我從高中時期就非常喜歡閱讀的書藉,上大學後每週有四個晚上都在研讀中國經典。我喜歡中國經典提到的處逆境精神力量,有為有守的道德力量;道德不對權勢屈服,伯夷叔齊被毛澤東認為是廢人,但在史記列傳列為第一,代表反對不義權勢的道德力量。

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認識我們的時代,針對時代發展獨特的理想,在這個理想的引導下,做學問、培育人才與發展事業,帶動社會進步。今天我們時代的特色是資訊科技發展、全球化、亞洲崛起與氣候環境變遷。氣候變遷是我個人從事的大氣科學領域,但也涉及社會各領域事務,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應培養能面對新時代的社會公民。羅曼羅蘭的《英雄傳記》裡,貝多芬認為盡最大能力與認真的人就是英雄;教育是希望培養認真有熱忱的人,能對自己、對周遭事情都有熱情並且處事認真。要盡己之力、熱情認真,除了專業知識外,也需要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指可以幫助個人對其資源(resources,包括知識、訊息),利用多樣不同的工具組列,以嚴謹的方法步驟,做更好使用的技能,達成預定工作目的。基本能力可大致區別為兩類:(1)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性技能,(2)應用與轉化資源的能力;後者特別有助於創造力的開發。基本能力課程以實作為核心,包括語言和書面表達、閱讀思考、程式設計以及各項資訊媒介如PPT等工具,以期訓練學生的分析、設計、表達、溝通、量化統計、數學模擬、圖形展視、邏輯和批判能力。(這類課程甚至可透過團隊合作刺激創意,達成知識的轉化創新)

大學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如何幫助他們更有效率的學習、並且學得更好,是教務處最重要的工作。特別是今天我們已經進入資訊社會,在一個以生產資訊與知識為主要動力的社會,未來電腦和網路應用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為因應此一趨勢,大學教育在內涵上應該增加資訊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臺大在104學年度增設了基本能力課程,包括寫作、溝通表達、資訊科技等,並於同年度起開放學生選修。面對資訊和知識不斷產生、快速發展的時代,工業社會乃至農業社會的傳統思維已無法應付實際需要,而在全球化、亞洲崛起、氣候變遷等重要議題上,作為世界公民一員的我們也有責任參與。本著這樣的理念,我們在專業教育以外,積極規劃基本能力課程,以培養專業知能和公民素養兼具的人才,能參與公共事務,並貢獻己力解決問題。

國外的大學,基本能力課程行之有年,並非全新元素。而這樣的概念可追溯至西方中世紀liberal arts,中譯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包含技術養成與人文素養兩個面向,相輔相成,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自由的公民所必須學習的基本學科。臺大為國內最早系統化實施博雅教育的大學,經過多年操作,在歷史人文藝術方面的通識課程已趨於完備,但另一方面,面對資訊社會的複雜多變不可或缺的新工具,如寫作、表達、乃至程式語言等,則有賴開發新課程來因應。目前除了可以15+3學分取代一門通識學分外,也為各系所量身訂作新課程,如中文系、社會系和政治系已開辦資訊課程,希望能擴大讓更多學生接觸到這類課程。

相對於通識課程以廣泛知識的學習為主,基本能力課程強調的是更深入的學習,特別是在邏輯思考能力的訓練。我相信於同樣的時間內,專注在一門課絕對比分心在兩門課要收獲更多。也因此,課程人數不能太多,舉例來說:寫作課,老師需要批改作文,該如何大規模開課呢?此時就可以運用網路媒體,將課堂講授內容預錄為影片,讓學生在課餘觀看,而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來練習、解惑和討論,師生有更多互動,學習的效率也大為提升。

在全球化過程中,和國際密切交流,面對多元的學生集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教務處另一項重要的事務。在楊校長和李副校長支持下,今年在東盟(東南亞)地區海外推薦招生成效卓著,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和泰國都招收到非常優秀的學生,也帶動這些地區的僑校、臺校生更多回來台灣讀書的興趣,明年可望擴大,把過去到澳洲、新加坡、歐美留學的學生,吸引到台灣就學。另外,臺大教育國際化也是重點工作,目前正在規劃的國際學院,採全英文授課,將開發管理、科學等多個配套學程,相信對於國際生具有一定吸引力,對拓展本國生的國際視野也有極大助益。

教育是百年大計,而教學則要與時俱進。我接任教務長後努力推動能力課程,重視寫作、CS+、表達、工具與方法、分析、設計、溝通表達、量化統計、數學模擬、圖形展視、邏輯和批判能力。此外,推廣網路課程、翻轉課程、總整課程、研究與教學合一,善用暑期實習,以及改善課程結構,提供師生更完善的教育環境,致力於讓教學與學習更有效率,培養國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