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的第五任院長(1964.9-1972.7)為邱仕榮教授(1912-1988)。

邱仕榮先生1912年出生在苗栗銅鑼北排。小時候被熱水燙到,一度危及生命,因而必須養病復原,以致耽誤就學年齡,直至8歲才進入公學校,後來轉到苗栗小學,當時是日本人才可以讀的學校。

小學畢業後,考上臺北高等學校,念了大約7年。畢業後,到東京遊學,準備考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但尚未考上,就因1935421日臺灣發生的大地震,回家重建家園。

隔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邱仕榮先生光榮考上,4年後畢業。邱仕榮先生是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第一屆畢業生。同期1940年畢業的臺籍學生有陳登科、李鎮源、邱仕榮、翁廷藩、謝有福、許強等人,後來都成了臺灣醫界的名士。1940年進入臺北帝大醫學部真炳正直「產婦人科講座教室」擔任副手。1943年升任助手。19451月,臺大醫院疏散至桃園大溪。同年1115日,擔任臺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接收委員。121日被聘任為副教授,並兼任臺大醫院婦產部主任。

邱仕榮先生很尊敬真炳教授,據說當時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把全日本最好的老師都派到臺灣來,而真炳教授就是全日本產婦人科的權威人士。邱仕榮先生多次前往日本考察,每次去一定會拜訪真柄教授,親自向老師表達感恩之意。真炳教授過世後,邱仕榮先生帶著兒子親自到日本拈香祭拜,跪在地上,久久無法站立。師生情,令人心酸。

19538月,邱仕榮先生升任臺大醫院副院長,隔年赴美杜克大學進修婦產科醫學一年。回國後,把「子宮頸癌根除手術」帶回臺大醫院,並且把技術傳承給學生李卓然醫師,繼續發揚光大。

196494日邱仕榮先生正式擔任臺大醫院院長。197281日卸任。

19735月,兼任臺大校友會館籌建企畫小組召集人。而於1974年獲得教育部原則同意,座落於濟南路121號之臺大校友會館因此能夠誕生。

1978年邱仕榮先生年滿65歲,屆齡退休,仍擔任臨床教授。

19791115日,臺大校友會館舉行破土典禮。

1986928日,臺大審定通過聘請邱仕榮先生等77位教授為臺大名譽教授,並於1115日校慶日由校長孫震親致「名譽教授」當選證書。111日獲頒婦產科醫師證書,專科醫師之時代來臨。

邱仕榮先生在1987年就被發現有心臟方面的老年疾病,隔年因為要辦「臺大創校60周年」活動,校友會成立籌備委員會,邱仕榮先生擔任主任委員,但因他早就有高血壓,以致積勞成疾。

邱仕榮先生的大兒子說他認為父親邱仕榮先生過世這件事並非最令人難過,最難過的是「父親被插管的5個月」,因為插管就不能說話,想跟父親說話的機會也沒有,有時候要幫父親抽痰,這都是插管影響。

19881126日凌晨330分,邱仕榮先生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大醫院。

畫家李石樵

李石樵先生(1908-1995)於1923年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受教於該校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石川老師對他在繪畫興趣上的啟迪意義深遠,加上他喜歡參加老師、學長組成的假日寫生會,使其繪畫有長足進步。

19歲即以<臺北橋>一作入選臺展,使李石樵往後有興趣向藝術之路邁進。1929年到東京,三度應考才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終得一償宿願。後因家庭遭逢變故,使得李先生經歷經濟上的巨大壓力,但終能排除萬難,得以在日本及臺灣官方展覽中嶄露頭角,並於1941年獲得第一位日方辦文展的「免審查」資格,這是臺籍畫家當時無上的光榮。

二次大戰終戰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大批大陸人士來臺,使臺灣社會產生了不一樣的風貌,李石樵在畫作中也描繪、反應了這種社會現象。他一輩子創作不斷,經歷過日治時代的意氣風發、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終能成為藝術大師。早期費時多年,探討抽象繪畫,晚年復歸於寫實,其畫風變化多端。

畫家李石樵於1970年畫邱仕榮院長

李石樵的畫風可分幾個階段,第一期(1927-1950早期)以外光派的寫實主義為主,畫面經營完整、筆觸穩重、色彩調和,注重空間層次關係的表現。第二期(1950後期-1960早期)捨棄了寫實風格,選擇以立體主義入手,將對象還原於幾個基本形態分析,然後再重組。第三期(1960後期-1970早期)已經走向幾何抽象的境地,他將對象分解得更為徹底,造形與色彩更為純粹化,在畫面上也積極加入生活的感情。在幾何分割的背景上,加入軟性、感性及半具象的物體描寫,並研究色彩的性質、色彩面積比的關係,利用色彩來表現情感。第四期(1970以後)又回歸至寫實風格,呈現的是溫暖的畫面,近於印象派的疏散筆觸,一種在網膜上形成的色彩堆疊的方式。

1964-1972邱仕榮教授擔任院長,這張作品則完成於1970年。因此是在他院長任內畫的,有異於通常在卸任後才畫的慣例。而1970年畫邱仕榮院長,採用的亦非當時李石樵先生喜好的幾何抽象,當然這和被委託畫的是人像畫有關,無法隨性,但保有了第一期筆觸穩重、色彩調和,注重空間層次關係的作風。

結語

邱仕榮院長在這幅圖中,表情沉穩。這也是當時肖像畫不苟言笑的制式表情。雖然如此,可以看出畫家用色溫暖,沈著穩重的功夫。因此是李石樵先生的成功之作。(感謝醫學院教學室林依伶小姐攝影)

 

參考文獻:

[1]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3589/12/300112.pdf

[2]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pei/chenkao/superkid/005.htm

 

張天鈞小檔案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名譽教授,曾任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臺大醫學系畢業,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甲狀腺及內分泌學疾病之診治,主要成果有:甲狀腺疾病之細針吸引細胞學診斷及其與預後之關係,甲狀腺眼病變致病機轉及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葛瑞夫茲氏病)遺傳基因研究,輻射鋼筋污染之建築其對甲狀腺之影響,甲狀腺未分化癌再分化方法之研究等。曾任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長、臺灣臨床細胞學會理事長。

 

圖說:

1:李石樵畫邱仕榮院長,1970年。

2: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