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四時,當時的女友(現任老婆前身),在選課時偶然發現了一門叫做『性別與童書繪本』的課程,看起來很有意思,問我要不要一起選修;由於對繪本也一直蠻有興趣的,便興致勃勃地選修這堂課。

上課教室在共同大樓的101大講堂,幾乎堂堂滿座,可見這門課有多熱門。林維紅教授每週都邀請童書業界的專家來客座,譬如以引進、翻譯國外繪本知名的繪本評論家林真美及柯倩華女士,還有人氣繪本作家如賴馬、幾米等,在課堂上介紹、導讀,也會針對其中幾本繪本做分析討論其元素及構成。這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這才知道繪本插圖不單單只是一張張美麗的圖像,也不能僅僅只是反映出文字內容而已,而是要能夠讓圖像自己說「故事中的故事」,引導讀者去挖掘出藏匿於插圖中的趣味,以營造出更多層次讓文字與插圖相輔相成,如此才能稱得上是夠水準的作品。

期末發表時可以選擇是否要創作繪本,我們都沒經驗,但在受到所學的鼓舞之下,大膽地決定要參加發表。雖然看起來就只是文字跟圖畫,但從一開始的發想、文案,到分鏡、構圖,乃至最後的線稿、完稿等,每個階段都投注了我們大把的時間與精力,才總算完成第一本創作《西瓜子,西瓜樹》。儘管早已忘了在發表當日講了什麼,素人創作的繪本也搬不上檯面,但親手製作的感動及聽眾的迴響卻讓我無法忘懷。也因此,在長考之後決定轉向插畫發展,希望成為一名繪本作家。

大學的求學之路,走了4年筆直的大道,卻在最後一堂選修課時拐了個彎、順著往另一條小徑走去。或許,就是因為有著這些不可預期的過程與抉擇,人生才會這麼的有趣吧!

康宗仰小檔案

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 & Design, MFA。自由插畫家,與多間兒童讀物出版社、臺灣教會公報社合作。繪本作品有《咱的囝仔咱的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搶救消失的風景綫-海中王者的悲劇》(小螢火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