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建校歷史悠久,老房子多,不足為奇。但為了維護國家文化遺產,臺大煞費心思,如以OT活化經營。另一方面,為了百年大學長遠發展,臺大在新校區開發亦未有稍怠,本期邀請行政副校長張慶瑞教授與您分享。此外,身為教育工作者,他也特別期勉師長要更努力讓臺大走向世界級卓越。

張天鈞教授「藝術與人生」專欄談的不只是藝術,作為臺大的老師,他關切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讓學生發現做學問的樂趣。本期從兩位罹患肺結核的藝術家濟慈和竹久夢二,到受竹久夢二啟發的中國漫畫家豐子愷的誕生,看得出來,良師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為最大喜樂。

臺大近年鼓勵校園創意不遺餘力,迄今已催生超過50個團隊,其中Flux,以3D列印機成功籌資164萬美金。但為什麼陳良基副校長認為現實環境無法讓人才發展?臺灣是荒漠還是沃土?

讓助人也能成為一種事業,陳聖凱抱著這單純的想法,25歲創立「以立國際服務」社會企業,臺灣給他的是源源不絕的熱血,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金屬玻璃,聽來有點陌生的名字,早在1960年就出現了。金屬玻璃做成的高爾夫球桿的球頭,擊球最遠,而薄膜則應用在生醫、半導體和微機電產業,其高可塑性、耐磨、及相對低成本,已被視為明日材料之星;請看薛承輝教授的研究成果。而楊台鴻教授致力於開發普羅大眾負擔得起的平價醫療敷材,自稱其實驗室為「貧民實驗室」,這期介紹的「溼潤療創」更顛覆傷口護理的既定觀念。

棒球國手教授吳誠文從個人進入半導體記憶體測試研究,聯想到小時候練曲球,看似偶然,其實不是,且看他以精湛文筆道來他如何從無知畏懼到專精自得。

也愛打棒球的蔡尚宇,竟然為了臺大棒球隊考臺大,不過倒也沒荒廢學業,臺大棒球隊校友們各在其專精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席捲全球,不只是經濟學界,也引起社會輿論熱烈討論。不論Piketty的資本報酬率和經濟成長率對應理論是否得到所有學者認同,貧富不均顯然已是全球性問題,應該正視。

解決問題之前,要先釐清關鍵因素。李弘祺教授從歷史學家的角度提出語言消失的3個原因,也是保存的3個理由,即生活方式認同,精神圈及彼此溝通的需要,他也強調學習母語和主流社會語言是不矛盾的。

本期保健專欄告訴您如何預防及治療白內障,也了解其成因症狀與手術選擇。

3月杜鵑花盛開,臺大杜鵑花節也盛大展開。可知排花典故從何而來?原來是用來向心儀的人示愛!康宗仰不但畫給你看,還現身說法。校史館借此徵求校園情侶照或婚紗照,跟大家分享當年的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