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參與2015臺北國際書展

為讀者搭建知識之橋,讓學術出版走向社會──臺大參與2015臺北國際書展

大學裡的學術出版,如何與社會對話?如何推向國際?臺大出版中心今年以「搭一座知識的橋」為題,參與臺北國際書展,為學術出版品與大眾讀者及國際社會搭起橋樑。展位設計與由臺大出版中心與臺大實驗林合作,在現場搭建一座高達4公尺的巨型木質書橋,以強烈的視覺印象吸引讀者走進學術出版的世界,進而感受好書歷久彌新的閱讀價值。

由臺大出版中心發起的「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今年第三度參與臺北國際書展,各校於書展首日舉辦了開幕儀式暨聯合記者會。楊泮池校長於致詞時表示,由於臺灣使用正體中文,保有很大的文化優勢,想瞭解華人社會、政治、歷史的演變,一定要透過臺灣的出版品來瞭解。因此大學出版社在知識傳承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必須如同這座以臺大大學池做設計發想的書橋,由校園走向社會,並持續地出版學術專書以傳遞知識。例如在臺大MOOCs課程裡受到廣大歡迎的中文系歐麗娟教授,她最新出版的《大觀紅樓(綜論卷)》,就是讓學術知識普及至一般大眾且叫好叫座的出版品。

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由於學術專書是大學與社會對話的重要管道,教育部近年鼓勵教授寫專書、鼓勵大學出版專書,因此成立「人文科學教育會」,提升臺灣學術發展的實力,未來將對大學出版專書,挹注更多經費支持。他認為,教授不僅要寫書,也需要與讀者對話,這次書展中有多場講座,就是讓學界與讀者面對面,現身說法。

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計畫主持人、臺大出版中心主任項潔認為,外界覺得大學出版的專書生硬難懂,銷路可能不好,其實不然。雖然大學出版社不以營利為目的,但還是有不少暢銷書,如臺大出版中心去年出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總力戰與臺灣》,在市場上甚獲口碑。所以他對臺灣的出版環境很樂觀,好的出版品還是會被看見、被肯定。另外,項潔主任亦指出,大學出版社的文化使命,在於將正體中文學術書籍推到國際,期許大學出版社聯展在未來有更多成員加入,攜手將正體中文學術書籍推到國際舞台。

本屆臺北國際書展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除了臺灣大學之外,還有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共8所學校的大學出版社共同參與;並特別邀請中興大學出版中心與成大出版社擔任嘉賓一同參展,10所大學共展出近年出版3000多冊出版品,更有26場書籍講座活動集中在這6天展期舉辦,包括國家文藝獎得主京劇名伶魏海敏和國寶級歌仔戲大師廖瓊枝,為莘莘學子提供人生經驗參考;到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提出重要答案;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組規劃的5場新書座談會則邀請到本年度新書作者與國內外表演藝術工作者,就關心的議題展開深而廣的對話;其他還有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蕭新煌、陽明大學人社院院長傅大為、臺灣史研究學者吳密察、知名作家兼學者紀大偉以及詩人鴻鴻等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主講者,期望以精彩的對談內容,帶給讀者最豐盛的知識饗宴。

今年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於211日至16日期間,本屆臺北國際書展首度開放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免費入場,鼓勵年輕人閱讀。

 

圖説:

圖說1:教育部吳思華部長及本校楊泮池校長,與2015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開幕儀式出席貴賓合影。左起:中興大學徐堯煇副校長、臺北藝術大學楊其文校長、臺灣師範大學張國恩校長、臺灣大學楊泮池校長、教育部吳思華部長、清華大學戴念華教務長兼出版社社長、中央大學李光華副校長、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黃煌煇董事長、政治大學張昌吉副校長、交通大學宋開泰副教務長、中山大學研發處邱逸仁企劃組組長。

圖說2:楊泮池校長致詞時表示,臺灣的學術出版品具有其文化優勢。

圖說3:2015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以「搭一座知識的橋」為題,以高大的木質書橋,強調學術知識向社會與世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