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是指農村中各種事物的成長、進步與改善,範圍包括個人的事物及公共的事物,也包括經濟的事物及非經濟的社會、心理、政治、教育、醫療衛生、宗教、休閒娛樂等。其範圍遠較農業發展及經濟發展廣闊與複雜。

臺灣自從都市發達以後,農村的地理範圍及人口比重有逐漸縮小與降低的趨勢,惟其空間範圍仍遠大於都市地區,其發展與問題也更形多樣化與複雜化。

過去數十年來臺灣農村的變化極大,有觀的成就,也有許多問題待改進。要回顧或檢討過去,都要將成果與缺失相提並論。然因農村的事物複雜,很難完整論述,必然會言人人殊,個人只能作選擇性討論。在此,我討論的項目限於個人認知。

一國農村地區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相伴隨、相關聯,不能分割與孤立。一般說來,在速度上,農村比較慢;在水準上,農村也比較落後,除非有些發展項目是農村獨占優勢,以下從經濟性與非經濟性兩方面來討論。

經濟性發展之得與失

1. 農業發展

臺灣的農業發展曾是我國的重要經濟發展成果,在全世界曾享有不差的美譽。這種成效多半是在農村地區進行與完成的,也多半是由住在農村的農民造就出來的。

這方面的成果,可由過程/方法及終極收穫/功能兩方面來看。前者包括改革農地制度、改良農產品種、興修農用水利、使用農業機械動力、消除動植物病蟲害、改善農產品運銷制度與通路等。後者指的是提高農產物生產量、改良農產品品質、擴大農產品用途等。其成果使農民、其他國民、政府與國家都獲得利益與好處,包括增加收益、改善食物質量、增加稅收與外匯等。

但仔細觀察其過程,也衍生許多缺失。精密利用土地造成地力流失與毒化;建構地下水利導致地層嚴重下陷;使用農業機械動力使農民喪失刻苦耐勞的習性;消除病蟲害造成土壤與食物都受藥物毒化,傷害人體健康;農產運銷制度與通路一直未能消除中間剝削;農產品產量提高卻阻滯銷售;新品種與新技術嚴重外流;為增加農產與用途在過程中注入不當添加物;最令人不解的是:農民普遍期待增加收入改善經濟,卻難以企及,仍過著水準以下的生活。

2. 工業發展

臺灣約在民國60年以後,工業與城市都已發達,在都市及附近的土地價格高漲,郊區工業用地難求,政府遂於鄉村地帶規劃設立工業區,形成鄉村工業化或工業鄉村化的景象。

在農村普遍開發工業區設立工廠,對於農村經濟的提升有很大的好處,農民在農場外就業機會增加,農場外收入增加。鄉村地區的工業也帶動周邊商業活動熱絡,地價上漲,從而緩和農村人口外流。然而農村地區工業發展的結果卻為當地帶來不可避免的環境汙染,包括空氣、水與土地的汙染。對農村發展可謂得失參半。

晚近因對中政策開放,加上成本提高,資金與技術不斷外流,臺灣農村工業發展有逐漸衰落的趨勢。環境汙染的問題或可減輕,但農村經濟發展卻也明顯倒退。

非經濟性發展的得失

農村社會的非經濟性發展層面廣泛涵蓋社會性、心理性、政治性、教育性、醫療衛生性、宗教性與休閒娛樂性等。在此就個人所見舉出大概。 

1. 社會性

在此僅就社會組織、社會制度與社會規範等作一回顧。臺灣農村社會在組織與制度方面可取的發展有限,但在農業推廣教育的組織與制度的建立推動則令人稱許。至於社會規範相對於都市保持較多誠實、樸素、自然與厚道等的傳統美德。不過由於經濟發展轉向工商業化的刺激,也不免產生一些諸如黑心工廠、吸金錢會等有失道德的行為。

2. 心理性

受到社會急速變遷的刺激,破除了不少迷信,增進許多新知識與新觀念。但也因此易受到金錢與物質的誘惑而變得不踏實,乃至將祖產的農地變賣。

3. 政治性

隨著臺灣的政治發展自由開放,鄉村人民也學會了認真參與選舉與投票,以及聽取民主的言論。但因受部分政治人物不當行為影響,至今農村地區的政治生態並不夠健全,選民或接受賄選或受制人情不能充分選賢與能。政治人物與政黨組織在農村地區不當的運作,造成不少政治弊端與缺失,都亟待革新與改善。

4. 醫療衛生

鄉村醫療衛生大有進步,病患就醫機會因健保制度的實施大有改善,公共衛生的推展有效控制傳染病。然而醫療資源仍過度集中在都市,農村居民要看病就醫仍有甚多不便之處。

5. 教育的發展

國民義務教育普及,但仍受限於農民經濟地位較低,影響其子女繼續受教育的機會。農村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進而影響其謀生的相對困難度。

6. 宗教的發展

在各種非經濟性的農村發展項目中,宗教發展是較不落後的一項。寺廟建設與宗教活動都很熱絡,只是耗費不少經濟實力。而且違建物對於水土保持不無不良影響。這些都是必要加以防止與改善。

7. 休閒娛樂的發展

休閒娛樂在經濟發展後不僅為農村人民本身所注重,農村地區也因應都市人休閒需求,發展出各式休閒娛樂設施。其負面後果包括土地利用失當及消費習慣墮落等。

臺大人可能的功過

於此在回顧與檢討臺大人對農村發展的功過時,較多從理念上加以分析,較少從實際資料上加以証明。臺大人有3位擔任過國家最高領袖,負責直接與間接有關農村發展與建設的全盤大計。而身為行政官員、民意代表與技術專家者不計其數,這些職位都很重要。透過其制定的政策與推行的事務對農村發展與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和貢獻。也有回歸農村的臺大人,在當地擔負領導與推動的作用。至於在校的臺大學生,在假期中組團進入農漁村,協助農漁民發掘問題並解決問題。

當然,臺大人也有不盡理想的缺失,甚至錯誤。之所以發生,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對農村的關懷與責任感不足。這種缺失多是因其所學與農村事務無直接關係,或因經驗上與農村社會少有連結。二是未能善盡職責。因觀念上的偏差,或能力上的障礙,在職責與功能上出差錯,都應記取教訓,警惕自己。

 

蔡宏進小檔案

現職: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亞洲大學榮譽教授

學歷: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碩士

   臺灣大學農村社會經濟學碩士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

經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暨研究所主任、教授

   美國東西中心研究員

   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館長

   臺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臺灣人口學會理事長

   臺灣鄉村社會學會理事長

   亞洲鄉村社會學會理事

   世界人口學會會員

   美國鄉村社會學會會員

重要著作:社區工作方法與技巧、鄉村旅遊、人口學、社區工作、休閒遊憩概論、臺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灣農會改革與鄉村重建、社會組織原理、經濟學、社會學、臺灣人口與人力研究、休閒社會學、臺灣新鄉村社會學、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社區原理、人口學、鄉村社會學、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臺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問題、人口與家庭、農民與農業、鄉村與社會、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我國引進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The Impact of Internal Migration on Changes i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in Taiwan等專書,以及發表中英文論文400餘篇。

 

圖説:

圖1:臺灣的農業與農產在國際享有美名。(攝影/李順仁)

圖2:公共衛生的改善與環境的美化,讓農村煥然一新。(攝影/李順仁)

圖3: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少,有賴地方機構友情支援,圖為教會舉辦之暑期美語班。(攝影/李順仁)

圖4:農村地區的信仰中心多設立在當年最熱鬧的街肆當中。(攝影/李順仁)

圖5:農村生活體驗是臺灣近年慢活最夯的休閒之一。圖為農村入口設置遊客服務中心及導覽館。(攝影/李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