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30日,臺大醫學院將自臺北帝大時期以來的體質人類學蒐藏,重新整理並成立「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體質人類學研究室」。
研究室的收藏
體質人類學研究室的收藏以史前時代墾丁寮(1931年由臺北醫專皮膚科教授宮原敦等人挖掘,在1936年交由本研究室保存)、烏山頭遺址的臺灣古人骨與居住於臺灣島內各種族(包含漢人纏足人骨)及鄰近島嶼(琉球、海南島及菲律賓群島居民的Igorot, Negrito等)人骨為主,其他也有數目不多的Inca人、Ainu人、俄羅斯人,以及1944年圓山遺址出土的臺灣史前時代動物骨(臺灣猿、臺灣山豬及反芻類等多種獸骨)。此等人骨資料來源係1918年成立的臺北醫專聘任解剖學專任教授之後開始收集。最初是由在山區服務的醫師、警察等收集後寄至解剖學教室,但數量不多,直到臺北帝國大學成立,1936年金關丈夫教授到任後才開始有計畫,且積極地擴大發掘。所以現存於研究室的標本大多是金關教授留下來的寶貴資產,除了花蓮縣馬遠村的50具臺灣布農族(Bunun)骨骼標本之外。後者是1957年余錦泉教授得知馬遠村因清理環境衛生所需而遷移墓地的消息,與村長交涉,在獲得村民大會、派出所與鄉長的同意後,於1960年開始挖掘,並運回本科保存。
本人於1946年11月到任時,上述骨骼標本保存在1922年竣工的解剖學教室第一棟樓下最左側的保管室(當時的解剖學教室位於徐州路與林森南路交叉處附近,即現今體育館一帶。最靠近徐州路的第一棟及第二棟2樓為解剖學教室,1樓及第三棟是生理學教室,此三棟教室都是相當堅固的木造兩層樓建築物)。
數十年來,這些標本共經歷了4次大搬遷。
第一次的大搬遷是在1949年,因第一棟的標本保管室將作為研究室使用,而由蔡錫圭、林槐三、曾瑞鵲、楊錦銓等人負責遷移至第二棟樓上保存。
第二次在1954年,因解剖學科搬進一號館2樓(將原解剖學科第一棟改裝為教職員宿舍),但放置於第二棟2樓的骨骼標本並未同時搬遷,直到1961年由美援協助興建的圖書館完工後才搬進該館地下室。
1983年圖書館拆除,因而有第三次搬遷,將位於地下室的標本搬進現今的機電中心地下室,其中部分重要的骨標本另置於1965年興建完工的聯合教學館地下1樓(此館是拆除1924年建造的大體解剖實習室後所興建。因此1964年前後幾年聯合教學館改建期間,大體解剖實習室暫厝學生活動中心1樓),而聯合教學館1樓則為大體解剖實習室,地下1樓為屍體暨古人骨保存室。
第四次搬遷是在1985年基礎大樓完工時,但保存於機電中心地下室的標本,卻無處可搬。直到1987年由謝正勇教授負責並在科內同仁的協助下,部分搬入基礎大樓地下1樓預定的骨骼保存室,多數標本則搬到基礎大樓地下2樓的一個角落。
以上4次搬遷因標本數量龐大,加上保存地點的溫度、濕度、風砂及灰塵難以控制,導致標本受到損害,我們雖努力尋覓適合地點,但一直無法如願。直到李鎮源教授陪同其臺北帝大醫學部同班同學、時任琉球大學醫學部部長大鶴正滿教授(他與金關丈夫教授有親戚關係,畢業後曾於本校解剖學教室工作,研究骨標本)來參觀這些骨骼標本,大鶴正滿教授看見昔日參與發掘及收集的骨標本滿佈灰塵,感到惋惜,當場即向李教授建議要協助我們妥善保存這些骨骼標本。
骨骼標本的清洗與整理
於是在1997年,我們向當時的醫學院謝博生院長提出請求,而謝院長也善意回應,並委由盧國賢教授負責。整理工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清洗及復原已遭受破壞的標本,第二階段為整修陳列室與研究室以及製作各個骨骼標本記錄卡。
同年9月,在大鶴正滿教授的協助下,邀請琉球大學解剖學教室石田肇與土肥直美[1]兩位教授(古人骨人類學專家)來臺觀察骨標本保存狀況,兩位教授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例如:骨骼清洗要用70%酒精,避免水分殘留,保持標本乾燥,並作詳實記錄。
之後的1998年12月、1999年4月及6月,石田與土肥教授先後4次來臺,並率古人骨復原專家譜久嶺先生同行,參與清洗與復原的工作。琉球大學不僅協助標本整理,也在2000年8月由柊山幸志郎醫學部部長率多位教授前來參加本研究室的開幕典禮。
此外,在整修陳列室前,特央請土肥教授帶領本人、盧國賢教授,以及謝博生院長赴日觀摩東京大學、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人類學教室及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學部的骨標本保存設備,並從博物館人類學部的馬場悠男部長(兼任東京大學教授)得到甚多寶貴的建議。1999年年底本室開始整修,2000年年初進行室內標本陳列,2000年8月啟用。至今已有多次國內外學者團體前來參觀或從事研究。
與日本學界的合作研究
本研究室保存各族的骨骼標本,在金關教授任教期間與數十名研究生進行多項研究,其成果集中發表於《臺北帝大解剖學教室第二講座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研究室論文集》及《九州大學人類學研究雜誌》等期刊。
雖然金關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發表豐碩成果,但我們仍想利用新的方法重新深入探討各種族間遠近關係及其遷移與鄰近島嶼居民的關係。在2003年開始以土肥教授為主,與數位專家經過多次的討論,終於獲得共識。而於2004年6月21至25日,邀請了多位體質人類學專家來臺,聚集於本研究室觀察標本保存現況,並由本人主持,討論共同研究方針。
表1:2004年共同研究討論與會來賓
姓名 |
服務單位 |
研究專長領域 |
土肥直美 |
琉球大學 |
琉球人骨 |
百百幸雄 |
東北大學 |
Ainu人及日本繩文人骨 |
片山一道 |
京都大學 |
太平洋地域集團人骨 |
中橋孝博 |
九州大學 |
日本人及中國大陸人骨及拔牙風俗 |
竹中正巳 |
鹿兒島女子大學 |
九州、日本人、韓國人骨及牙齒 |
篠田謙一 |
國立科學博物館 |
人骨粒腺體(mitochondria)DNA |
米田 穰 |
東京大學 |
古人骨的同位素分析,人骨食性分析及年代測定 |
在會議中得到全體與會來賓同意,以「臺大醫學院收集人骨的人類學綜合研究」為題,於2005年展開研究,為期3年,所需費用各自負擔。於2008年5月29日在臺灣發表成果。
表2:2008/5/29「臺大醫學院收集人骨的人類學綜合研究」研討會講者及主題列表
講者/主題 |
蔡錫圭(His-Kuei TSAI)教授/臺大醫學院解剖學科 臺灣布農族骨骼的人類學研究:I.布農族頭蓋骨的特徵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the skeletons of Bunun Tribe in Taiwan. I. Cranial characteristics of Bunun Tribe |
片山一道(Kazumichi KATAYAMA)教授/京都大學 南太平洋Lapita人之起源:Lapita人頭骨與臺灣墾丁寮古人頭骨之比較 In search of the origins of Lapita people in south Pacific: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Lapita and Kenting-Liao crania. |
米田 穰(Minoru YONEDA)副教授/東京大學 臺灣人骨食性之復原:臺灣大學收集人骨之同位素分析研究 Dietary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and recent Taiwanese:Isotopic analyses 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ction |
篠田謙一(Ken-ichi SHINODA)主任/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古代DNA:以遺傳學方法探討過去的社會 Ancient DNA:Genetic approach to the past |
結語
在盧國賢主任及本科同仁長期不斷的努力下,本研究室方能如期完工,並獲得上述與會專家們的認同,肯定本室在古人骨保存上軟硬體設備之完善,未來應可供後人參考。對於謝博生前院長全力協助以及土肥直美教授的默默付出,致上筆墨難以形容與言表的謝意。
註:
[1] 琉球大學解剖學教室土肥直美教授是金關丈夫教授的徒孫,也是參與解剖金關丈夫教授遺體的一員,並將其骨骼與金關教授在臺過世的父親金關喜三郎的遺骨,進行父子兩代的「骨形態的遺傳性及環境效果分解研究」,發表2篇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金關丈夫教授
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1897-1983)教授在臺時間是1936年3月至1949年8月,共13年5個月。主持臺北帝國大學解剖學第二講座。課程有大體解剖學與實驗以及神經學,他上課時很少用掛圖(解剖學教學過去有200多張掛圖教材),都是自己繪圖,這樣的方式很受學生歡迎。
金關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從他發表的論文來看,他對臺灣的人類學貢獻相當大。而他在臺灣研究體質人類學的成果則發表於1952年的日本解剖學會總會的特別演講,講題是:「以臺灣住民為中心,與東南亞民族之間的關係」。
金關教授發表的論文有一半以上是與臺灣研究結合的論文。他也寫了很多文人文筆的散文,以臺灣考古學、民族學的內容居多。其田野足跡可說遍及全臺灣,如蘭嶼、小琉球。所收集的人骨達一千多具,都收藏在本研究室。
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中山南路靠近醫學院的慢車道,過去是用石頭鋪成的,路面凹凸不平,路邊還有突出的木板,當時我問金關教授這是什麼,他打趣說是棺材,將來如果沒有地方可以進行考古挖掘,那麼從這裡向下挖一定可以挖出東西來。
金關教授對臺灣手工藝品的創作及收集也很用心,和顏水龍先生等幾位先生是同好。森教授回國後,我就在金關教授研究室幫忙並接受其指導,當時見一個美國人經常來研究室。金關教授收集的臺灣手工藝品,經這位美國人介紹後被美國某博物館典藏。後來才知道這位美國人就是George Kerr先生,是臺灣手工藝品的愛好者。戰時服務於美軍的Kerr先生向金關教授透露,為了要保護他居住區的安全,曾盡力讓建國中學一帶免於遭受美軍空襲。
金關教授珍藏的古物甚多,他對於繪畫等物鑑定能力很高,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人類學系的李濟教授在1949年來到臺灣之前,與金關教授已是頗有交情的好友。有一次金關教授想要去故宮(當時在臺中霧峰)參觀,透過李濟先生介紹,由我陪他一起前往。故宮辦公室有一處展示了幾幅水墨畫,金關教授看了其中一幅圖後告訴我說,圖的解說是錯的,要我告訴館員,館員起初不信,後來在金關教授參觀其他展品時,那位館員上前致歉並更換了解說牌。由此可知金關教授對於藝術鑑定有極深的涵養,而他自己也有手繪筆記的習慣。
金關教授從1925年4月在京都大學解剖學教室講授骨學開始,先後任教於臺北帝大、九州大學、鳥取大學、山口縣立醫科大學和帝塚山大學,1983年2月27日在日本奈良縣天理市辭世。有鑑於其父1943年在臺北過世時將遺體捐贈供病理解剖,金關教授也將他的遺體捐贈給九州大學解剖學教室。我們曾至九州大學博物館探視過,那裡也典藏了一千多具金關教授所發掘的彌生人骨骼標本。
蔡錫圭小檔案
1944年畢業於青島醫科學院(現青島醫科大學),並留校擔任解剖學教室助手,從事人結膜淋巴組織的研究。1945年在山東省立醫學專科學校(現山東大學醫學院)講授解剖學。1946年5月回臺,11月進入臺大解剖學科金關丈夫教授門下從事人類學研究,同時也協助森於菟教授教學工作。此後,經常隨同金關教授前往臺灣各地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或活體計測。在金關教授指導下,於1950年完成Atyal族顳骨之人類學的研究,1951年通過日本九州大學學位審查,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蔡錫圭教授熱心教學、研究和培育後進,於1982年至1985年擔任臺大醫學院解剖學科主任兼研究所所長,1991年退休,獲聘名譽教授。1973年成立「臺北市各醫學院分配遺體聯絡中心」。統籌蒐集教學遺體,再平均分配給北部各醫學院供教學之用,解決遺體不足的問題,對提升教學品質卓有貢獻。
圖說:
圖1:體質人類學研究室以墾丁寮、烏山頭遺址的臺灣古人骨及島內民族為主。
圖2:體質人類學研究室骨骼保存良好。
圖3:體質人類學研究室是研究臺灣人骨的寶庫。
圖4:在前院長謝博生教授支持下,體質人類學研究室得以在2000年誕生。
圖5:與日本東京大學、琉球大學組成共同研究團隊。
圖6:共同研究團隊在研究室專心討論。
圖7:蔡錫圭教授於1980至1985年間以「先住民學童發育之研究」為題對阿美族(花蓮)、排灣族(屏東)、布農族(南投)6-15歲共4002名學童進行發育上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圖為1983年攝於屏東。(攝影/阮仲洲)
圖8:臺大體質人類學研究室藏品主要來自金關丈夫教授(1897-1983)的田野收集。
圖9:1970年攝於金關教授(右)住所。
圖10:臺北帝大解剖學第一講座森於菟教授(前排坐者右2)夫妻曾聯袂來臺。圖為與杜聰明院長(前排坐者左1)家人及蔡錫圭教授家人合影。(攝影/蔡錫圭)
圖11:(蔡錫圭教授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