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瓊先生,大學唸文化園藝系,因為在造園設計課的成績突出,而被授課老師凌德麟教授慧眼相中,來到臺大擔任研究助理,並在臺大完成了園藝所碩士學位。30歲出頭即創業,成立老圃造園工程公司。職業生涯中,與名建築師王大閎、伊東豐雄、李祖原等都有合作;其作品從早年的小人國、馬拉灣、花蓮海洋世界等遊樂園、到帝寶、寶萊、101等辦公、住宅大樓,再到近期的花博臺灣園、台積電廠房等,一路陪伴臺灣走過30年的景觀史。而今,從30而立的老圃,我們可以看見臺灣景觀建築從以人為本的造景走向與生態共生的低碳景觀脈絡。
在臺大園藝所被澆灌
蔡秀瓊先生出生在大溪。影響他最大的幾個人生風景:其一是盛暑午後,中央山脈鳥嘴山台地的西北雨如瀑布般傾瀉,田埂間一邊下著大雨,另一邊卻晴朗得很的田間景觀;其二是在“最高學府”文化大學上課時,季節變幻多端,看著雲球從窗奩滾進來,心思難免跟著飄出去的雲間教室風情。他說,文化的老師對學生沒什麼期待,學生必須自己打算;而他則是有幸遇見凌德麟教授,這個對他的人生發生決定性影響的一位導師。當時他大學畢業後考上文化的研究所,因為身為長子只想要畢業後盡快就業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但沒想凌教授竟要他重考臺大的園藝所,還主動幫他報名,不忍拂逆恩師盛情,他勉力考上臺大,兩年後取得碩士。
進入臺大,和植物系高木村老師以及森林系廖日京教授亦師亦友。兩位老教授一個掌管標本室,對草本的認識無出其右;一是木本權威,帶領著他完成臺大校園木本植物鑑定的不可能任務。「他們真是活字典,你們不知道臺大操場有野生蘭科植物( 綬草)吧!後來我在日月潭的球場也發現。有次田野,廖老師要我們找找看臺灣杜鵑在哪裡,我們東張西望說沒有,他笑説『憨囡啊!你扶著的大樹就是臺灣杜鵑。』杜鵑科植物種類廣泛而多樣,我們的環境有很多生物是我們不知道,會令你嫣然一笑的」。老師們無私的教誨和提攜,對他的思路影響至為深遠。
在蔡先生擔任凌老師助理3年期間,他先後參與桃園機場、煉油廠、高速公路等多項大型景觀工程規劃,這3年的過程,其實已經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頗像是小型事務所的實地操作,具體而微,收獲甚豐。
除了是恩師,凌老師還是他的證婚人。蔡先生的另一半當時在臺大工讀,因農工系易任教授與凌教授的石門水庫景觀計畫合作而認識。雖然蔡先生最後未能如凌教授所願留在學術領域中,但與凌教授這段師生情,仍讓他感念終生。每逢除夕前夕,他會去探望老師;凌教授到上海,他就陪他走走看看;他們的相處看似平淡卻久長餘甘。在2011年凌教授推薦他為傑出系友,進一步肯定他的努力。
30而立創老圃造園
老圃總部所在的建築非常特別,它是王大閎先生所設計的公館。王大閎先生最為人知的大作有教育部、國父紀念館等,臺大也有其多棟傑作,如數年前引起去留爭議的農業陳列館即其一。蔡秀瓊先生因早年與王先生合作而結緣,於王先生公館作客後甚為喜愛,遂以這裡作為公司總部。
1980年成立老圃,蔡先生可以說是園藝系最早創業的校友之一。從只有一個接電話助理的小工作室到現在擁有上百名員工,在臺中和上海設有分公司,在中國的拓點也立穩根基的景觀專業集團。雖然蔡先生總是將老圃的成就歸功於搭上臺灣經濟成長的列車的幸運;能伴隨臺灣從加工出口區走到70年代高科技廠房,房地產從公寓、電梯大樓到80年代後起的豪宅。但,若非蔡秀瓊先生本人的銳意求新,老圃又怎能挺立超過30年?
然而,老圃30的秘訣遠不只是力求創新。讓老圃獲獎頻頻、口碑相傳的關鍵,應該是擇善固執。例如嘉義一座70公頃高爾夫球場的綠化工程,一般景觀工程的做法,是直接向苗圃商購買材料來施作;但基於合理配置施工經費、融入在地景觀等原則,蔡先生採取的做法是保留當地野生樹種、並移植嘉義熱帶實驗所要淘汰的油棕。他說,用當地果樹等來造園,經濟有效,而且合乎生態法則。最近一件60公頃住宅區開發案,他也打算如此做,寧可大費周章,一棵棵樹仔細檢證,但求與環境共榮。
對他來說,老圃做的不只是設計,每一組作品都在展現他結合生態與人文的企圖,台積電中科和南科廠房的景觀規劃,就是環境生態共構理念下的產物。他說,台積電在高科技行業是領頭羊,對廠房建造也跳脫”只是廠房”的思維,期待引入對環境友善甚至參與復育的生態概念,如綠牆、生態池、野生鐵炮百合復育…,每間廠房各有各的生態相特色,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
景觀設計已成當代顯學
或許是成長環境使然,蔡秀瓊先生喜歡旅行;學術機構或公務部門都不合適他的個性,就連創業在起初也非他的首項。跟許多設計師一樣他只想做好專業性工作,自由自在些。不過一旦創業,他可是擇善固執得很,老圃在他的堅持中,竟也日漸茁壯;2011年更以花博臺灣園獲國際獎肯定,將景觀園藝、休閒展示提升到環境塑造、文化展演的層次,對產業質量的提升卓有貢獻,也不枉這30年來的耕耘。「早年在經濟掛帥的加工區時期,工業對環境危害大,直到晚近幾年,因意識到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可能的生存危機,環境友善概念才受到重視,此即所謂『綠色矽島』」。他說,從產能來看足以證明景觀工程從弱勢翻身上揚,「若說土木工程量為100,我們現已超越過去的3-5%,上看500億」。
這股景觀商機隨著台商到中國設廠更形擴大。2000年9月,蔡先生到中國觀摩,隨後成立上海分公司,為臺商做廠房設計,在深圳、瀋陽、成都完成了幾個案子後,甚受矚目,口耳相傳,詢問者眾。現在上海分公司現有50名員工。就進場中國的這10年觀察,臺灣公司在與中國本土以及歐美公司競爭時,臺灣公司企業文化講究誠信、可靠,且專業深度夠有競爭力,可依靠中國開發量大、市場幅員廣大的背景,尋找發揮的空間,並培養人才。他認為,景觀設計在兩岸都逐漸重視生態、生活美學的時間中,已不可避免成為顯學。面對這樣的時代變遷,對於老圃的管理他也自有見地。目前已大幅調整公司架構,讓有想法又願意打拼的年輕人出頭,讓公司常保活力,放眼國際,以開創老圃另一個30年。
因此,蔡先生勉勵園藝系的學弟妹,系上畢業生出路相當寬廣。但是不論是在學院或政府機構任職,或投入業界或自行創業,他強調首要建立正確的心態:一是順境時不自高,二是逆境時勇於面對。別看他現在得志,他坦言經歷無數次失敗的。比如移植老樹,技術困難度高,他可以克服,但要說服業主願意如此花費如此精神,才是真正的高難度。
圖說:
圖1:30而立之年創業,於今老圃已30而立。後方為公司創立30週年紀念畫。(攝影/彭玉婷)
圖2:對凌德麟教授的提攜與肯定,終生感念。
圖3:去年在信義區開幕的臺北寒舍艾美酒店,超吸睛。也是老圃代表作之一。
圖4A&B:景觀住宅作品之一:水蓮山莊。
圖5:花博獲獎作品:臺灣園。
圖6:2010年8月15日舉辦老圃員工運動會。
圖7:2011年7月22日討論創意植栽活動,腦力激盪。
圖8:第二個30年,老圃要在生態共生的景觀規劃做領頭羊。(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