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蒼穹向來是許多人從小心中的一塊福地,每每嚮往之,卻常是遙而不可及的缺憾。幸運的是,隨著幾份難得的緣分加上師長們的提拔,我最終踏上了這塊福地,得以沉浸於應用不同的角度及工具探索其奧秘。身為一個科學家,面對上千年的科學史,除了以鑽研西學為業,更以探討東學為輔,雖知宇宙之理無窮盡之時,但求能有進一步的發想。人類對於宇宙的探討,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哲玄學的範疇,直到近代科技才讓一切改觀。
自然科學不比數學,易論好壞難論對錯
人類文明的演進,不外乎會先後經歷三個階段:what、how、why(圖1)。在回答why時,通常無關對錯,只問好壞,因為我們不是造物主,永遠不可能確切知道「對」的理論,不像數學有嚴謹的系統可斷黑白。「好」的自然理論是可以「合理地解釋現況、並且準確地預測未來」,符合「用」的原則,但任何的好理論終究都有可能是錯的。實際的例子之一便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就學理而言,它早在百年前就已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就日常而言,它仍是一個好的、實用的理論,因為要計算物體下落所需的時間時,你不會去解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而是會使用簡潔的萬有引力理論。因此當我們在探討學理的同時,應有「真理永遠找不到」的心理準備,要以開闊的胸襟廣納各種思維,否則過度執著於現今的西學主流或拘泥於古學,都將無異於數個世紀前的「教會批判日心說」事件。
西學中的宇宙觀
就西學而言,乃是以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時代的「地心說」為宗,以土、水、風、火等「四大元素說」為核心。其後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都相繼支持「日心說」,但不被當時主流的教會所認同,伽利略甚至因此受到終身監禁。自從1609年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夜空後,人類便在how這個階段有了長足的進步。在18世紀初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及運動定律等理論後,才將這一切帶入了why的階段,主宰了約200年,直到愛因斯坦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認為重力乃是時空扭曲的現象,自此宇宙在大尺度及長時間上便有了一個可供研究的科學工具。時至了20世紀下半,現代科技讓我們陸續觀測到以往所看不到的訊號,使得宇宙科學得以蓬勃發展,其中指標性的例子,莫過於Penzias和Wilson在1965年所觀測到來自宇宙誕生初期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Background,簡稱CMB)」,而在197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以及Mather及Smoot用COBE在1992年觀測到CMB的詳細樣貌(例如黑體輻射的能量分布、及其10萬分之一的異向性等),也在2006年獲諾貝爾物理獎。Perlmutter、Schmidt、和Riess則於1998年,透過超新星的觀測主張宇宙在「加速膨脹」,激勵了暗能量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而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由於CMB是來自宇宙年齡約40萬歲時所發出的光訊號,經過約140億年前才到達我們,不但攜有宇宙初期的寶貴資訊,更記錄了近140億年的演化足跡,是目前宇宙學研究上不可或缺的觀測依據。透過它還可研究宇宙的暗能量、暗物質、年齡、大小、及幾何等等。目前已知宇宙的幾何是幾近平式的(flat),其組成如圖2所示。
目前進行中的計畫,國內不可不提的便是位於夏威夷已超過10年的AMiBA計畫(又稱李遠哲宇宙微波背景陣列望遠鏡,俗稱阿米巴,見圖3),由本人擔任首席科學家,目前已由原本的七天線陣列擴建至十三天線陣列。在2006年落成啟用後,陸續已觀測到數十個星系團,質量皆為太陽質量的百兆倍以上,可用來研究宇宙的演化和本質。近年來該領域的新主流將是偵測CMB中的B模偏振(B-mode polarization),因為它不但可透過重力透鏡理論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它同時還蘊藏有宇宙演化史上更深層的資訊,包括暴脹時期(inflation)的遺跡,以及其他早期宇宙、甚或前一個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物理機制等。近3年來我和史丹佛大學合作,擬於南極興建一座可偵測B模偏振CMB的望遠鏡,探索宇宙的前世今生,惟目前仍短缺約100萬美金,期盼獲各界支持。在未來的10年該領域定有令人驚艷的發展。圖4羅列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所有和天文、宇宙研究有關的諾貝爾獎,也許我們不禁要問:數千年前的希臘天文學說如今已成神話,如今諸多諾貝爾獎中,有多少將在未來成為神話?
東西學的交融
中國古代商周時期即有以天、地、人等「三才」為立論基礎的「易經」,它和西方宇宙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它不僅可用於闡釋天、地的運行,還可用於人身上。我的易學基礎始於20多年前臺大哲學所的課程,師拜楊政河教授,是當年的佛學、易學大師。原本的動機是想以科學實驗的方法破除迷信,不料在楊師的教誨以及自己物理西學背景的鋪陳之下,20多年來易經竟已成為自身的處世之道,感觸良多。(圖5)
在劍橋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年時,我就曾應霍金教授之邀為其批八字、摸骨、看手面相。霍金教授是我自小的偶像、近代宇宙學的大師之一,當年在其面前談易經時壓力頗大,但過程中卻也讓我更懂得如何將科學的精神加諸易經之上,並期於研究西學時有所啟發。其中一例便是關於宇宙的前世今生。目前科學家透過觀測已大致能掌握140億年來的宇宙演化史,但對宇宙初生時的40萬年歲月,卻仍只能以間接的方式推敲,更遑論宇宙的前世。霍金教授曾於不久前與人合著《大設計》一書,並在《紐約時報》上倡言上帝不需存在之說,主張只要有所謂的M理論,宇宙時空便可以無中生有,不需上帝來造。然而這樣的論述其實已經跨在科學、哲學的模糊邊界,似乎已有個人信仰依歸的意含在裡面,因為支持與反證的觀測結果在短期內尚不可得。倘若於此加注易經因果、陰陽循環的精神進去,實在不得不考慮「宇宙實有父母」之說。其實西學中已有類似的思維,是和M理論迥異的「迴圈量子重力理論」(Loop Quantum Gravity),在此架構下,我們現居的宇宙有可能是由其前身所生,而這也是我南極計畫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為了研究宇宙,我們已花了不少納稅義務人的錢,但研究成果卻難以用於改善一般的日常生活,因此10多年來只要有餘暇便致力社會服務,以申謝忱。包括協助規劃興建臺大鳳凰山天文台及臺南南瀛天文台、推廣望遠鏡DIY等,至今已帶領民眾製作出數千支的高品質水管望遠鏡(圖6)。
結語
宇宙之於人類,永遠是個解不完的有趣謎團,讓我們用廣闊的心胸去面對,從實證中去引發更深入的了解,以期能漸近於宇宙的真理,為萬物治世之理出一點頭緒,讓世間更有次序,讓天、地、人更加圓滿!(本專題策畫/物理學系陳政維教授)
延伸閱讀:
[1]吳俊輝, 薛人瑋,<超新星錯拿了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嗎?!>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物理雙月刊》34卷1期, p.4(2012年2月)
[2]吳俊輝,<那些年,我們一起DIY的望遠鏡>,《科學月刊》42卷10期(2011)
[3]J.H.P. Wu et al., ‘AMiBA Observations, 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 for Sunyaev-Zel’dovich Effects’, Astrophys.J. 694, 1619-1628 (2009)
[4]J.H.P. Wu et al., ‘MAXIPOL: 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 Astrophys.J 665, 55 (2007)
[5]吳俊輝,<宇宙的奧祕-令人驚艷的現代宇宙學>,《科學發展月刊》374期, 42頁(2004)
[6]J.H.P. Wu et al., Tests for Gaussianity of the MAXIMA-1 CMB Map, Phys. Rev. Lett. 87 ,251303 (2001)
[7]P. P. Avelino, E. P. S. Shellard, J. H. P. Wu & B. Allen, Cosmic String-Seeded Structure Formation, Phys. Rev. Lett. 81 , 2008 (1998)
吳俊輝小檔案
學歷: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1999)
現任:
臺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中央研究院天文暨天文物理研究所合聘
政治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科會自然處物理審議委員
阿米巴(AMIBA)宇宙望遠鏡計畫科學家
劍橋大學臺灣校友會理事長(會長)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國家隊選訓小組委員
國際科展臺灣代表聯合會會長
全國中小學科展諮詢委員
臺大星韻合唱團指導老師
國中、高中課本編輯
經歷: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雙月刊總編輯
美國航太總署長期太空天文學家
美國航太總署MAXIMA/MAXIPOL宇宙計畫科學家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任天文研究員
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
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宇宙學。相關研究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尺度的結構與成因、宇宙大小及拓樸的量測、宇宙殘陷理論(如單極、宇宙弦等)、宇宙暴脹理論、宇宙生成及演化、宇宙學巨型資料分析等。目前參與多項現代宇宙學計畫,包括歐洲太空總署的普朗克衛星計畫、以及國內的 AMiBA 計畫。
圖説:
圖1:人類文明演進的步驟。
圖2:目前宇宙的大致組成。詳見延伸閲讀《物理雙月刊》34卷1期, p.4(2012年4月)
圖3:臺灣自製的宇宙望遠鏡阿米巴(位于夏威夷的毛那瓦峰Mauna Loa;海拔約3400公尺),以及所觀測到的數個星系團。
圖4:宇宙演化簡史,以及所對應的相關諾貝爾獎得主。
圖5:東方天文宇宙略述、特色與臧否。
圖6:協助興建臺大鳳凰山天文台(左上)、臺南南瀛天文台(左中、右上),以及推廣的自製望遠鏡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