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年一次的地球高峰會,於2012年6月重返巴西里約。這是繼1992年在巴西里約會議後的20年,所以2012年的里約會議被稱為Rio+20。
1992年,巴西的里約會議算是關心地球環境生態相當成功的一場會議,產出的決議包括生物多樣性、臭氧層、氣候變遷等議題及可行動的未來框架,如21世紀議程。而這些議題也是近20年全球最矚目的焦點,迄今依然是未來的問題和議題。
2012年的議題以綠色經濟和永續發展為主軸;強調綠色經濟需符合永續發展和減少貧窮,而永續發展的體制包括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及檢討永續發展的執行。
為什麼要凸顯貧窮?因為20年後,全球人口將達90億;糧食需求增加50%,能源增加45%,水資源增加30%,如果這些資源屆時沒有到位,將會出現30億的貧窮人口。
永續發展的概念濫觴於1970年代,1980年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首先提出「永續發展」的內涵,但並未得到世人的重視。即使1983 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並制定「全球變革日程」(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提出以10年為期實現永續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但所獲得的青睞也相當有限。
直到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明確的指出人類社會的共同關注(common concerns)、共同的挑戰(common challenges)、及共同的努力(common endeavours)。此說提出之初似乎有感動到世人,但經過時空變遷,人們又顯得麻木不仁,有人因此反諷「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We have no common future)。
到底人類有沒有未來?
早於1972年聯合國即舉行「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關心環境、糧食、水資源等人類存活的問題。然這40年來,環境、糧食、水資源等問題還是問題,過去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人類想存活,這些問題就是必要的問題。
不管我們有沒有共同的未來,2012年Rio+20的主題是「我們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
我們是否曾經夢想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是否想要決定我們自己的未來?而我們是否準備好要承擔我們自己的未來?
長期關注弱勢、社會正義的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搶先於2012年6月5日串連反資本主義,因為他們擔心綠色經濟只是圖利資本主義的包裝,倒楣的還是窮人。貧窮和資源分配仍是未來爭論的焦點。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延續占領華爾街運動,由印度知名的反全球化健將Vandana Shiva,《到底要吃什麼的作者》Michael Pollan,《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的作者 Anna Lappé和熱帶雨林行動聯盟於2012年2月發起「占領我們的食物」(Occupy Our Food Supply, http://ran.org/occupy-our-food-supply)。
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連2012年的世界現況(World Watch)也憂心指出「如果將繁榮立基於無止境的經濟及人口成長,將會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導致悲劇的後果。1972年時還沒有跡象顯示人為氣候變遷的迫切性,或警示廉價化石燃料的終結;40年後的今日,這些證據舉目皆是,然而這種成長模式,仍舊支配著世界。」2012年世界現況的主題是邁向永續繁榮(State of the World 2012: Moving Toward Sustainable Prosperity, http://www.worldwatch.org/stateoftheworld2012),但也擔心到底繁榮了誰?發展了誰?是否以99%的資源,只繁榮、發展了1%。
中國總理溫嘉寶於2012年4月25日到瑞典參加斯德歌爾摩+40的伙伴關係論壇時,重申1972年的斯德歌爾摩會議揭櫫了響遍世界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那年,中國開始在聯合國嶄露頭角。聯合國於1971年10月25日通過阿爾巴尼亞提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即所謂的2758號決議案。從此臺灣退出聯合國。
誠如世界現況所言:1972年時還沒有跡象顯示人為氣候變遷的迫切性,或警示廉價化石燃料的終結。同樣的,1972年也沒有跡象顯示環境外交、環境治理國際化對於臺灣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不友善的中國外交封鎖,拿臺灣護照的臺灣人民是無法直接進入地球高峰會的官方議場,只能參加民間的周邊活動(side event)。
經由斯德哥爾摩+40與里約+20的發展歷程,來檢視臺灣的過去、展望未來,就可發現我們的未來是相當艱辛的。臺灣的能源自給率不到3%,糧食自給率32%,又處於地震、颱風區,政治外交上是聯合國孤島。
2012的世界現況這樣的勉勵世人:當年的民權和女權運動就是如此,環保運動也當如此。無論世界環境及人類發展的現況處於何種時刻,總還有希望存在,而我們也必須經營長遠的未來。
同樣地,無論世界環境及中國發展如何,臺灣的希望在於我們長久經營的普世價值,如人權、民主和環境權。我們除了要善用在華人世界的自由民主成就,更要追求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民主,即合作經濟和公平貿易;強化生態倫理、生態對話的公民社會,如魚翅和保護鯊魚的論證。
2012年巴西里約會議,除了環境議題,對臺灣有個特別的意義是Rio+20的秘書長是沙祖康。沙祖康是何許人也?2012年6月剛卸下聯合國副秘書長。2003年世界衛生大會,我們要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時,由於受到中國代表的抵制,大會宣布不將其申請案排入議程,前去抗議的立委還被警衛強行架出,臺灣記者也對中國的外交官員喊聲:「你們聽到臺灣2300萬人的需要嗎?」,沙祖康卻回應:「早就給拒絕了!沒聽到大會做的決定嗎?誰理你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7%A5%96%E5%BA%B7)
別人不理我們也罷,我們自己要理自己!相信唯有創造普世價值,堅持普世價值,才是臺灣跨出孤島,邁向世界的出路。斯德哥爾摩+40與里約+20的召開,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想要的未來島嶼(The Future Island We Want):臺灣,我們共同的未來。
吳東傑小檔案
臺大農推系畢業;現為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譯有《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著有《臺灣的有機農業》。
圖説:
圖1:臺灣的未來在哪裡?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已嚴重威脅美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