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自稱是我學妹的女生Debby,就讀於臺大管理學院,今年要畢業,看完我的一本書後,看到書裡說要成為NGO工作者必須為自己裝備好真正能幫助人的專業能力,決定寫一封長長的E-mail給我,希望能夠跟我討論一些職涯規劃上的問題。
在信中,Debby告訴我她已經做的努力和準備。這點讓我很感動,因為我不喜歡只有夢想卻沒有準備的人,因為這會讓原本很棒的夢想,突然顯得毫無價值,對於「夢想」這麼寶貴的兩個字是多麼大的輕蔑!
Debby說:『我在學校除了本系課程也修了很多社會系、社工系、政治系和地理系的課程(都比本系還認真XD),對文化、旅遊、國際發展、NGO、企業永續發展和社會企業這幾塊很有興趣,在學校有參加社會企業的社團,有一些國際志工和去偏鄉服務隊的經驗,除了在學校修相關課程,我平常會去聽相關的演講,自己讀國際發展和國際關係的書,目前在實習的網路公司則是在做自助旅遊規劃的網站,也有在摸索寫程式和網頁設計。目前為自己設定的長期目標是任職於國際NGO、社會企業或綠色產業(不排除自行創業),短程的規劃是畢業後到荷蘭交換學生半年(期間到歐洲、非洲旅遊,想嘗試去參訪各地的NGO)→印度海外商管實習半年(因為想增加開發中國家的經驗)→找第一份工作,進大企業學習實務的組織管理能力→幾年後攻讀國外碩士。』
接下來,Debby問了兩個問題:
1. 有哪些工作(適合做為第一份工作)更能幫助我習得NGO可用得上的實用能力呢?醫療產業?綠能產業?科技業?顧問業?海外業務?傳播業?......
2. 您當初如何選擇就讀的研究所領域?我目前認為較可能就讀的是公共管理、NGO管理、社會企業或有提供上述領域研究的商學院(一方面也是因我個人不適合走太學術研究的路線),請問您是否還有其他考量?
經過一整夜的思量,我決定回了這樣的一封信:
『Debby,
初入社會時,因為我喜歡旅行,只是很單純的不希望成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所以找了一份在美國科技業需要時常出差、外派的工作,可是過了幾年之後,開始感覺到這樣的人生,或許並不是我想追求的,因為我時常提醒自己,之所以能夠順利的求學、生活、工作,唸大眾心目中的一流學府、做許多人羨慕的工作,其實都是因為我取用了比別人更多社會資源的成果,如果我因此以為自己高人一等,忘了將使用這麼多資源培養起來的能力,回饋給那些沒有像我那麼幸運的人,那實在是太傲慢了。
所以我希望除了能夠滿足社會人的三個條件:不錯的收入、可以發揮專業的領域、可以旅行之外,還能夠滿足第四個條件,那就是做一份能幫助別人的事。我相信這四個條件是同時可以做到的,這麼分析起來,就會發現我並沒有違背傳統價值觀,就好像我心目中最好的商人,是以適正的價格讓貨品達到流通的目的,一定需要能夠掙錢,否則就不算盡商人的本份,只是利潤不需要極大化,說穿了,就是一種有正義感作為基石的資本主義,我唯一不同的,只是我不賣貨物,我賣的是NPO領域的專業,如此而已。
這些年下來,我明白一件事:只要夠專業,沒有你提到的這幾個領域不需要的專業。但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走哪一條路的問題,青年必須先培養正義感,才有可能做社會企業。沒有一把很好的尺,實時測量自己是否做對的事情,很容易就只會為達到效果不擇手段,我不認為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是像桌上的一顆蘋果和一顆橘子,可以任意做選擇,彼此隨意替代的。
至於要怎麼培養正義感,有些人透過學習建立深刻的思考,也有人先在自己的社區NPO先養成服務的習慣,也有人是因為親自見識了種種不公而反省得來,最後都形成一種適合從事社會企業的價值觀。
從事社會企業,不是一種職能或技術,而是一種態度。想要進入社會企業領域的參與者,不是一個『找工作的人』,而是一個『正巧透過工作的形式,把自己和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你是我的學妹,也會是未來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所以我覺得要花點時間把這件事情跟你分享。希望有點幫助。
Shiro』
我幾乎可以確定,這位素昧平生,很可能人生路上相當順遂,對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自信,對自己的成功人生也早有計畫的大學學妹,一定沒有想到我會這樣回答她的問題吧?她會因此生氣嗎?我在浪費我的時間嗎?
隔天,我收到Debby簡短的回信,裡面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謝謝您的建議,我會銘記在心~~~:)」
不管她是否真心這麼想,我都覺得好像海裡的一封瓶中信,被遠方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收到那般開心,今天,就讓我當個好事的歐吉桑吧!
褚士瑩小檔案
他在國際非營利組織(INGO)工作已超過10年,其中在緬甸北部山區的有機農場計畫,已經進入第十年 (詳細請閱《到天涯的盡頭歸零》一書)
從22年前出版第一本書開始,已出版超過40本著作,今年最新出版在2月《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
擁有荷蘭水手證,過去10年來,每年至少有10週在海上度過。
當他不在發展中國家和臺灣工作的時候,褚士瑩住在波士頓南方一個小島的海灘。
他從臺灣和泰國搭飛機前往歐洲或美洲時,都會擔任志工協助動物保護組織運送流浪犬到海外的新家接受收養。
褚士瑩崇尚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愛好戶外運動,但是他不是素食主義者,也不是非有機農產品不吃的雅痞。不抽煙,不喝酒,最大的壞習慣是喝咖啡。
圖説:
圖1:畢業不等於失業,若能本著服務他人經營志業的態度,一定可以發揮長才與價值。(臺大檔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