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書名:《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作者:李傑信(Mark Lee)博士
責任編輯:徐衍珮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是一本難得的科普散文集。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數十年的錢致榕教授,特別為本書推薦,他表示,本書作者李傑信博士很難得地具備了三個條件:專業的知識、生花妙筆、科學熱忱,這正是一本好的科普書之必備要素。
李傑信博士今年5月受清大之邀回臺,他所接受的是嚴謹的物理訓練,在美國航太總署工作30多年,負責太空的科學計畫,熟悉太空科學及技術問題,又富有豐富的想像力及流暢的文筆。最重要的是,他對全書題材-生命、太空與宇宙,抱持著終身的熱愛。
本書共13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章,從人類考古及去氧核醣核酸序列談人類起源和演化,並紀錄了美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議。第二部分包括第3至7章,敘述人類探索太空50年歷史:從冷戰時期兩霸相爭中萌芽,成功登陸月球,到太空站的建立及使用,在月球建立基地的夢想,以及中國的崛起。李傑信博士不但把環環相扣的技術細節逐一說明,並從人類社會的觀點看美蘇之爭與消長、和新勢力的崛起。第三部分包括第8至13章。挾著太空50年的技術和及近30年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的建立。作者帶領讀者自問:宇宙如何產生?如何演化?未來如何?然後在建立了我們所處的宇宙的知識框架之後,終於可以問下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書名:是否還有「天外天」?
在推廣科學教育方面,本書可望有諸多貢獻,如同錢致榕教授在書中所言,通識教育在臺灣已推行了20、30 年,至今仍未達到最初的目的,其中最大的困難不只是缺乏合適的師資,也缺乏適當教材及閱讀材料,使得有心的教師也很難開設較理想的課程。他在教授大一關於宇宙的形成及人類的演化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閱讀材料。看過這本書後,錢教授即採用其中數章,加上導讀和給學生思考的問題,作為自然通識課程的閱讀及習題材料。
本書中,李傑信博士以栩栩如生的筆觸講述許多太空案例,以真實的科學故事,引領讀者一窺太空實境,引人入勝。例如,他談到在同一個低地球圓形軌道上,兩艘太空船一前一後飛行,先準備「會合」,然後再「對接」。只是後面的船如何能追上前行船呢?一般的回答是,後面的太空船朝前加速就行了。但是太空船一旦加速,會把它原有的圓形軌道變成一個「大」橢圓形軌道,週期變長,就需較長的時間繞地球一圈,回到原點時,反而落後前面的太空船更遠。所以後面的太空船想追趕,得要減速,形成「小」橢圓形軌道,才能縮短週期,如期趕上。這是一個與本能背道而馳,似乎有悖常理的正確答案。
再舉個例,他在書中提到蘇聯太空人里奧諾夫,當年步出「黎明2號」,成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人類。其實在他完成太空漫步任務的背後,有一段驚險的故事。因為里奧諾夫在回艙時,未按照預定姿勢「頭上腳下」回艙,他過度緊張,做錯了第七步,結果是被擲回氣球式的「氣閘艙」,造成頭下腳上,身體因此被卡住、無法翻身回頭關上外氣閘門,他急得汗如雨下,體溫迅速上升攝氏1.8 度,心臟加速跳躍,接近休克狀態。
當時里奧諾夫想吞下隨身攜帶的自殺藥丸,並請同行太空人彈棄「氣閘艙」。他決定以「氣閘艙」為棺槨,星辰為珠璣,悲壯地在太空漂流,葬身在無垠宇宙中;但求生本能促使他大膽地釋放出艙服的氧氣至27千帕,企圖做最後一搏,竟翻了滾兒,成功地關上外氣閘門,喘一口大氣,然後加壓,開內氣閘門,回到內艙,完成壯舉。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一書成功結合了知識與敘事的內容,讓科學讀物可以更生動的呈現,且不失深度,是一本探索宇宙世界的好書,也可以激發孩子對天文科學的興趣,推薦給您。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總圖書館B1)
- 劃撥帳號:17653341
-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 傳真:(02)2363-6905
- 電話:(02)2365-9286或(02)3366-3993轉18、19
- http://www.press.ntu.edu.tw
- 網路購書:博客來&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