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音樂教育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改制創校元老;先父計大偉教授獻身臺灣音樂教育工作50年,從交響樂團演出、基礎教學、空中廣播、作曲編曲、合唱指揮、初高中及大專教科書編輯、口琴演出協奏、音樂期刊編輯、乃至電影藝術配樂、國軍藝宣文康、救國團青年活動等無役不與。1963年(民國52年)行政院奉諭責成教育部成立音樂專案小組,計大偉自國立藝專課外活動組主任,借調教育部社教司為駐會委員,統籌全國音樂教育計畫之推動與執行。任內,協助無數音樂界莘莘學子赴歐美亞留學,亦實際參與推動「振興國樂方案」,堪稱全方位音樂教育先行者,因而博得「臺灣低音提琴之父」、「大專合唱指揮先驅」、「音樂界留學生保姆」、「中華口琴在臺推手」等榮銜。
歷任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旅臺校友會副秘書長、中華口琴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常務監事、亞洲曲盟中華民國總會常務監事、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常務監事、中華民國合唱協會創會顧問、中華民國合唱推廣協會創會顧問、國防部總政治部顧問、軍人之友社創社顧問、救國團創團顧問。
年少得志揚名中國
計大偉(1923-2006)字文卿,祖籍江蘇無錫,1923年12月1日,出生於北平一戶虔誠基督信仰家庭。6歲即在母親引領下參加所屬浸信教會唱詩班,接受西方音樂的薰陶。1936年13歲就讀當時名校「北平四中」,比兄長計大陸晚兩屆,追隨兄長加入「中華口琴會北平分會」,奠定良好樂理基礎,並多次參加公演,累積豐富演奏經驗。高中畢業前已決定朝音樂發展,並矢志以音樂教育為終身志業。
1941年7月以榜首考取「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理論作曲及低音提琴,為江文也教授嫡傳弟子。大學三年級已嶄露頭角,除指揮北師大管弦樂團並擔綱低音提琴首席,同時應邀指揮北平基督教青年會(YMCA)管弦樂團及合唱團,更獲邀加入北京交響樂團擔任低音提琴首席,是當時全團來自中、美、日、英、猶太、菲律賓等6國、70多位團員中唯一的在學生,為該校寫下一頁光榮歷史。
1945年2月,北平市政府公開甄選市歌,在業師江文也教授鼓勵下,以中國傳統五聲音階譜曲參賽,贏得首選成為《北平市市歌》作者,日本東京《讀賣新聞》為此特別專訪,北師大特於校門口貼出大字報以資慶賀。同年6月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公費保送日本東京「上野音專」研究所碩士班,於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致謝詞。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留日計畫無法實現。
1945年9月,獲聘河北省立保定師專擔任講師,同時當選北平音樂學會理事、中華口琴會北平分會理事。1946年2月南下上海,加入「上海交響樂團」,該團在二次大戰後,是遠東地區編制最大、水準最高的交響樂團,同時參與「中華口琴會總會」公益慈善演出。曾響應新疆省政府「建設大西北徵才計畫」擔任活動組組長,並為湯恩伯中將司令感召,短暫投身軍旅生涯,任職「淞滬警備司令部」稽查大隊少校參謀,駐地南京中華門,得便曾赴國防部拜會父執長輩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上將。
1947年4月1日,接奉原北師大日文教授洪炎秋(國語日報創辦人)自臺灣來函鼓勵,由上海抵臺定居,是北師大音樂系校友中,第一位來臺貢獻所學的開路先鋒。初期任教臺北私立泰北中學,同時加入臺灣省交響樂團。
1948年4月,臺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就任,指示舉辦首屆「臺灣博覽會」,省交響奉令籌備在臺首演《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暨大合唱》,經蔡繼琨團長推薦,由魏道明主席親筆邀請,計大偉擔綱低音提琴首席。10月25日假中山堂隆重演出,一連4天盛況空前。此曲目特色即為低音提琴領銜獨奏開場,一曲成名,先父贏得「低音提琴之父」之敬稱。
1949年6月,中華口琴會總會長王慶勳二弟王慶基,自上海返臺輾轉取得聯繫,經告知王總會長口諭:「希大偉兄協助在臺復會」,接此任務後即積極投入推廣合唱與口琴,較適合青年學子、普羅大眾之音樂事業。12月20日,中華口琴會臺灣省分會正式成立,理事長王慶基,常務理事計大偉、吳居徹,常務監事王慶瑞。
1950年3月21日,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7月1日,計大偉獲聘康樂總隊暨上校顧問,當時康總由龍芳少將領軍,張易揚任上校副總隊長(即日後名滿港臺兩地之大導演張徹),朱永鎮為上校音樂科長,堅強陣容,負責規劃推動國軍藝宣文康活動。
擔任臺大海天合唱團指揮
計大偉的合唱指揮生涯歷經40至50年代,始自臺大海天合唱團(傅斯年校長任內,音樂老師為賴孫德芳女士),後來到臺大純誼合唱團(錢思亮校長任內),經空軍之友合唱團、空軍神鷹合唱團、臺北市社會處合唱團、臺北市文化工作站合唱團、音樂家實踐合唱團、淡江英專合唱團、軍人之友社大偉合唱團、救國團幼獅示範合唱團、省立臺北工專合唱團、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合唱團、中華青年合唱團、救國團基隆青光合唱團、基隆港務局港光合唱團、省立基隆海專合唱團、新竹合唱團等,多不勝數,堪稱“大專合唱指揮先驅”。在臺大期間,與政治系學生邱慶彰、電機系學生林二等人結緣,亦師亦友。
創立國立音樂研究所
1957年6月在教育部長張其昀力邀下,由計大偉與北師大音樂系旅歐學弟鄧昌國共同籌設國立音樂研究所,同年9月28日成立,地點位於南海學園內植物園旁獻堂館。創立伊始,由鄧昌國擔任所長,計大偉主掌社會活動部主任兼秘書,負責研擬該所組織章程及各項作業規範,並延攬人才成立若干附屬團體:(一)青年音樂社兼總社長:計大偉、總幹事邱慶彰、副總幹事林二。(二)音樂之友月刊兼主編:計大偉。(三)中華絃樂團兼指揮:鄧昌國。(四)中華青年合唱團兼指揮:計大偉。(五)青年管樂團兼指揮:邱慶彰,副指揮:林二。(六)中華實驗國樂團兼指揮:李鎮東。
此外,在教育部指示下,計大偉將該所多方蒐集之中國歌謠,以中國傳統「五聲音階」風格編曲,完成25首,並於《音樂之友月刊》上逐期介紹推廣。
指揮臺大純誼合唱團
1959年11月10日,臺灣大學純誼合唱團正式成立,敦聘計大偉擔任指揮。1960年1月2日晚上8時,假臺北國際學舍舉行首演,全部節目有合唱、四重唱、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等,指揮計大偉、伴奏為林千鶴同學。同年6月3日晚上8時,假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慶祝總統、副總統連任就職音樂會。暑假並率團巡迴全臺大專校院演出,所到之處佳評如潮,激發大學生於校園內處處歌詠的熱潮。
結語
1989年2月先父計大偉教授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屆齡退休,榮獲行政院頒獎。同年8月返闊別43年的中國北京探親,拜訪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獲致隆重接待,並由校友總會頒贈“海外傑出校友獎”。1993年11月赴美定居,2006年7月20日,於客居地美國科州丹佛市辭世,享年83歲,丹佛市政府感念其客居期間熱心公益,對促進中美藝文交流貢獻卓著,特贈地建墓園,以示崇敬與永懷。
2007年元月起,本人以身為長子責無旁貸,在臺出版《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豪華典藏版,感謝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題字致意。此外亦舉辦“計大偉教授紀念音樂會”,製作《計大偉教授作品選粹暨華僑愛國大合唱組曲集CD》發行全球,獲致樂友熱烈回應。計大偉所主編《于右任詩歌曲譜集第一輯》典藏版重印後也引起兩岸高度重視。計大偉教授生前所有著作、手稿、暨相關文物,業已由國史館永久典藏。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特此緬懷先父與臺灣大學海天合唱團、純誼合唱團之音緣,及其與邱慶彰、林二等校友之師生情之雋永,彌足珍貴,撰文誌念。
圖說:
圖1:1949年12月計大偉與臺大海天合唱團於臺北新公園中廣台灣台合影。
圖2:1960年6月3日臺大純誼合唱團公演節目單,計大偉指揮。
圖3:2007年12月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為計大偉教授紀念全集題字。
圖4:計安拜會臺大海天合唱團,與老團員康有德教授(中)、路統信老師(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