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在10月陸續公布,最引人注目的是3位女性共同獲得和平獎,而且最年輕者僅32歲。

就當諾貝爾獎肯定傑出人士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時,美國卻發生「占領華爾街」的社會運動;抗議財團統治國家,抗議當財團利益凌駕人民利益。

占領華爾街是否會變成社會運動?也引起了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占領華爾街的運動訴求不明,難以形成氣候;但樂觀的社會學者認為是草根階級不滿政治現狀的呈現,「不必擔心他們沒有領導,不必擔心他們的訴求不統一、目標不明確,因為這不是政治黨派在謀求權力,而是社會運動在謀求影響。

而臺灣也有人發起「占領臺北」的運動。

為什麼要占領華爾街?

為什麼要占領臺北?

難道住在華爾街或臺北的人錯了嗎?還是華爾街或臺北就是原罪?

要問的是華爾街或臺北的人是否和政府聯手A走了人民的利益和財產,而造成階級的貧富差距,甚至加劇相對的剝削。

如果華爾街和臺北為人民、社會謀求更多的幸福,造成更公平的社會,相信華爾街或臺北就會變成人民膜拜的土地公。

不幸的是,華爾街不僅沒給人民、社會帶來福利,更把自己闖的禍、爛攤子丟給政府,而後政府就要社會大眾共同承擔。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家債務。國家借錢資滋養資本家,資本家、財團賺飽、喝足,國家的赤字、債務卻愈來愈多,誰來負責?當然就要小老百姓繳稅來還債。這也難怪領薪水的中產階級,不得不恐懼,不得不生氣。因為現在他們沒有得到政府的現實照顧和利益,老了還要幫政府還債。賺來的錢,繳了稅給政府,還不清國債利息,還背負更多國債。

甚至還有國家因國債而幾乎瀕臨破產,如希臘。歐洲希臘等國的國債不僅拖垮自己,還牽累歐盟等國,美國雖不至於如此慘狀,但美國社會卻擔心會步上後塵,甚至引發第二次的大蕭條。

繼英國學生因反對學費高漲而走上街頭,美國社會對於政府無能、資本家貪婪的容忍度,終於破表,再也難耐。

擴張主義,追求經濟不斷成長,不但是資本主義奉行的經典,也是執政者追求的政績。

但過渡的追求經濟成長,卻付出社會、生態過多的成本,這些隱藏性的成本,麻煩製造者不但沒有負責任的處理,甚至丟給社會大眾、及未來世代承擔。這也是為何美國人民要佔領華爾街,控訴華爾街賺走了現在,卻把債務留給未來。

到底人類的生活和資源是否該有所節制?還是大量的需求,創造無限的供給?可怕的是這些供需卻是政府亂開支票、亂印鈔票,意圖企業財團所創造的。

「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 :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描述資本主義悄悄的A走人民財富,導致民主之死。不管「占領華爾街」或「占領臺北」,赤裸裸的反應社會對於政府無能管理資本主義大企業的絕望,甚至是對企業控制政府的泣訴。所謂(the so-called golden democracy is the gold can buy the democracy, the democracy can get the gold),有了黃金就可以買到民主、制定法律;制定法律,也就能夠弄到黃金;現實的兩票制:就是鈔票與選票。

人民厭惡了當前的政府政策,如經濟成長、GNPGDP掛帥,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相對於主流的發展模式,另類的發展就應運而生。快樂星球指數、在地經濟、幸福經濟等。因為經濟成長的數字,只要1%不斷的擴大,GDP總數就會增加,但99%的卻處於貧窮拮据的生活,甚至連生存都有問題。

不丹,實行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30年,被世界認為是最快樂、幸福的國家,平均國民所得少於2千美金。

不丹以快樂、幸福取代經濟成長,以心靈的感受超越經濟成長的數字。

不丹的經驗,讓世人看到另一種的可能;也讓我們深切的反省,並不是有錢就能擁有一切,包括幸福與快樂。

在主流的諾貝爾奬外,創辦於1980年,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正確生活」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也在9月底公布2011年得主為太陽能科、保護產婦權利、爭取獨裁體制受害者權益以及為農業社區與土地正義付出努力的個人或團體。

其中的GRAIN是以協助開發中國家的農民與鄉村社區對抗企業勢力濫權開發、奪取農地為農民謀權利(Stop The Global Farm Grab)而獲獎。GRAIN在其官網(http://www.grain.org/bulletin_board/entries/4366-thank-you)表示獲獎是肯定20年來對抗工業農業侵蝕社區自主糧食主權(community-based food sovereignty)的努力。

2011年臺灣農村陣線主導的717重返凱道-停止圈地運動,亦曾獲得GRAIN的國際支持。

主流與非主流的爭辯;另類與正統,孰是孰非;皆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階級一定會存在。

正確生活獎除了肯定自然生態、農業、人權、社區的貢獻者和團體外,無疑的也在挑戰主流諾貝爾獎的價值與理念,同時傳達「另類」(alternative)的可能與可行。

在臺灣,諾貝爾獎與另類諾貝爾獎所受的關注,當然和世界其他地方是一樣的,較少得到關愛的眼神。

但也有一些另類諾貝爾獎得主,其論述、著作亦曾引起臺灣社會的騷動。如,相對於世界經濟論壇的世界社會論壇(WSF)的創辦人之一的Chico Whitaker20119月來臺,分享世界社會論壇,另一個世界是有可能(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的經驗。

在反全球化、反WTO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關注全球南方」(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的創辦者Walden Bello,他在2010年來臺訪問。同年5月,另一反全球化、反WTO的女性健將Vandana Shiva亦登臺訪問,其著作《大地非石油》(Soil not Oil)及《生物剽竊》(Bio Piracy)也在臺翻譯出版。Shiva201110月再度來臺,擔任IDA國際設計論壇「生物科技」的講座。

生於1928年的Bill Mollison1981年獲頒第二屆正確生活獎。Bill Mollison何許人也?他就是樸門農藝之父(father of permaculture),來臺多次。

而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精神啟蒙-日本消費合作社生活俱樂部(The Seikatsu Club Consumers' Cooperative),是1989年得主。

另類諾貝爾獎得主,縱然非物理、生物醫學等學者;他們大都是主流社會價值的異數,但由於他們的實踐卻也發揮了力挽狂瀾的影響力,把另一個世界變成可能(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吳東傑小檔案

臺大農推系畢業;現為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譯有《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著有《臺灣的有機農業》。

 

圖説:

圖1:Chico Whitaker2006年另類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