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北風撫曳著大道上的椰林。

佇立大道上,聆聽著椰林婆娑響出四年大學生活的事績。曾經在大道上任由腳踏車自在馳騁;曾經在杜鵑花季,帶著沐春的心情,賞玩著花瓣舖展的浪漫絮語;曾經在每年的校慶園遊會上,品嚐各國僑生烹出的佳餚美食。

“咚~咚~咚!”,行政大樓前的傅鐘響聲又起……

被敲醒的思緒順著視線凝望,老鐘依舊,唯不見當年體魄硬朗的伯伯了。站在大道上竟望不見傲然矗立的總圖,那一片驪歌唱響時都會滿坐畢業生的草地已架起一座燈光閃爍的舞台。這般帶冷的氣候已多年不曾感受過,去年的冬天,我又重溫了一場短暫的旅臺生活,到臺灣的第一站竟然選擇回到母校,貪婪地欲找回那消失已久的校園感覺。

步入總圖,一股書香雜霉的氣息暖和了微冷的身軀。總圖,是臺大生避暑禦寒的好去處,也是我四年賺取生活費的地方。校友證在感應器上發出熟悉的“嗶”聲,我臉帶疑慮地向座旁的工讀生指著我身後背包,他們微笑地點頭稱“可”!一路往前走去,兩旁溫暖的沙發坐滿了人,後方的影印室依舊印著學生的參考材料。沿著後樓梯走向二樓,一層當年最常鑽探其中挖書吐料的地方,蒐羅文學、小學與思想等三大領域的報告資料,占據了身在總圖的大部分時間。當年,與兩位同儕學友常聚集此處找尋課堂報告的資料。說起,我們三人還真分工,一位善於構思框架、一位善於記錄整理、一位則善於資料蒐集。同窗的這段歲月裡,大家相互扶持,攜手跨過不少課業難題與障礙。

三、四樓是我最熟悉的地方,看著櫃台旁一列列的書車,煞有親切之感。當年,帶上耳機,推著書車,把一本本的書籍期刊依序歸位。累了,即坐在書架前理著架上書籍,偶然翻閱。曾有一學期在一連4節課後即需趕至圖書館準備工讀,每每在一活用完了晚餐,趁著尚有10分鐘的餘時,即躲至無人角落的書桌或沙發,小憩片刻,隨後就展開一個半小時的工讀,接著再趕往開在夜間部的選修課。回想起來,有兩年的大部分週末時光,在圖書館工讀中悄然流逝。在三樓遇見了當年的館員,在記憶模糊下寒暄了幾句後,我便走出這留著我當年四學分之一的工讀記憶。

場外的舞台上站著不少工作人員,我隨意向路過的小學妹詢問,方知當天是臺大音樂節。繼續漫步,穿過一活,裡邊的餐廳已然換了新裝,繼而往小椰林的方向走去,只見腳踏車熙來攘往。綜合教室旁的十字路口向來是腳踏車糾結一塊的黑區,我曾目睹過不少的車禍發生,特別是下課,或晚上社團活動結束時分。除了僑生同學會以外,我對於校內社團的參與,僅零星片刻。調酒、國標舞、傳醫與易學等皆蜻蜓點水式地接觸過。除了社團,亦參加不少僑生的校園活動,晚會、藝術季等皆踐烙痕跡。至於同學會的參與,也只有大學頭兩年的時光,雖此,卻也讓我成長不少。有系統的開會模式、籌辦迎新送舊活動的五味雜陳,化成我如今工作上,起著指導意義的經驗。

新生大樓前羅列著不少腳踏車,不遠處的運動場,傳來各類叫喊聲,看似大專盃正如荼進行著。運動場,是我數年來揮下汗水、鍛鍊體魄的地方,冬天亦不曾改變。那多年來的夜晚,每每自溫州街書院老人處學習古人智慧後,即帶上網球拍在運動場上揮出清爽的汗水,隨後推著腳踏車走在海洋所的路上,途經醉月湖,感受那靜謐的湖光景色,借此扶梳一天的心情。如今,那柳樹消逝的醉月湖已失去昔日風采,大一的我曾多次坐在此處草地上,邊吃便當邊欣賞湖上寧靜,直到普通大樓響出鈴聲,方漫步回去上課。普通大樓,大學4年來絕大部分課程皆於此醍醐灌頂的地方,對面,正是文學院。

曾因喜好創作而踏入中文系這門專業,走進臺大中文後卻浸濡於國學的浩瀚天地中,尤其古代思想與小學。回想著許老師在黑板上一筆筆畫出有趣的甲骨文;秀芳老師循循善誘地說著幫、滂、並、明;五爺氣勢沉著地訓字解詁;夏老師講述唐宋道學;蓓蓓老師論說漢晉諸子與魏晉風采;方瑜老師的課堂流曳著抒情人生樂章的文學概論;國瓔老師總想用針戳那傲岸不羈的李太白;柯老師可樂下肚,即吐出詩歌之美;何老師說《春江花月夜》已顯出唐詩風采……這一切一切,換來我於武大唸碩士的院長向前往開會的林師母說:「感謝你們臺大訓練出一個國學根基很強的學生,讓我們培養。」記憶猶新吶!被列入哲學院進修中國哲學碩士課程的我,曾遭教授叱責哲學思維根基有待加強,卻讚揚我國學底蘊是全班之首。當時,心裡對母校的感激油然而生。

從文院後門走入,那片草地依舊怡人,透過窗戶看見文十九講堂上坐著一個熟悉的身影,耳邊傳來的是《昭明文選》,那是張蓓蓓先生。傅鐘又悄然響起,我站在門外等老師下課,真慶幸老師尚認得我,不敢耽誤老師休息用餐,與老師寒暄一會,並說明自己剛卸下教職轉向文化教育工作的近況後,即向老師道別,繼而往文十七方向走去。

走出正門,舞台處傳來嘹亮歌聲,聲響驅使我向前走去。踩著輕鬆的步履經過文院旁的小路,看見那自行車維修店的叔叔忙碌地修補著椰林大道上的代步工具,那雙注定被遺忘的黝黑的手,默默地護祐著臺大生在風拂過耳際的輕快步履中,邁向個別的知識殿堂。我那用了4年的破鐵馬也曾在這裡給叔叔敲補不少,會心一笑下,繼續往風中的舞台走去。坐在前台的櫈子上,閉目細聽,任台上的樂章滌蕩數年來工作的忙碌,找尋昔往在臺大的生活點滴、當年的成長與學習:課業所學,讓我在講課時,能將文學、思想與小學凝結成縝密的思維,出口成章;社團與生活的歷練積累了我在組織與策畫方面的潛能……正當陶醉於回憶之際,一縷飄香觸誘了我另一頁的臺大記憶,那也是臺大人的集體味道。我站了起來,挽著外套,懷著微暖的心往共同課室與小福的方向走去。

不知姐妹花雞排前是否長龍如故,而共教前的老松依然蒼翠剛勁……

 

王書強小檔案

1998年進入臺大中文系就讀。畢業後,曾於中研院史語所任職研究助理,後返僑居地出任高中華文教師。2004年,負笈國立武漢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組進修碩士課程,以特優成績畢業。隨即在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中文系、拉曼大學中文系任職講師,後赴新加坡初級學院執教。現為文化教育推廣工作者,策畫學生戶外文化導覽活動,並參與社區藝術文化推廣。

 

圖說:

圖1:2010年冬趁來臺的短暫時間,回到母校重溫當年

圖2:臺大藝術季,與同伴唱響南洋風情(右)

圖3:參與社團迎新送舊的活動策,為往後的指導積累不少經驗(前排居中著紅衣短褲)

圖4:在宿舍k

圖5:共渡4年的驪歌聲起就要各奔東西了在椰林大道合影圖6:良師知識的烙印。

圖7:與大四導師楊秀芳教授的掠影。

圖8:個人(用於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