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進入臺大學府肯定是多數年輕學子的目標,哪怕只是間接關係都覺得是一種殊榮。小學六年級搬到鄰近臺大的三總醫院附近,臺大畢業將近30年,因工作的關係來來去去,住家卻一直沒離開過這個地方;5年前結束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的學習後,決定回到自己成長的社區動手「做社區」,開始時在三總醫院指導「愛笑養生俱樂部」幫助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憂鬱、睡眠障礙等,由醫師轉介),20106月跟臺大獨立書店群一起認養「溫羅汀藥草花園」(羅斯福路3214號),同時也接受士林芝山診所余儀呈醫師的邀請,參與「全民保健救健保」計畫(推廣更多可以少用醫療的健康方案,如改善運動飲食的習慣)。希望後半生針對都會區高齡人口的社會作預防性的社區健康營造,以台電捷運站附近「自然養生坊」及士林區蘭雅的「芝山生活家」為長期發展健康環保社區的基地;今(2011)年8月由顧問身分轉任「芝山生活家」執行長,與士林區6位醫師共同推動衛生署「論人計酬實驗計畫」(71日才正式啟動的健保給付新制,一改過去論件計酬,變相鼓勵醫療資源被醫生濫用的現象)。

想當年以轉學生的身分考進臺大,總有少許血統不純的感覺,植物組是當年報考森林系四組(育林/經營/工業/植物)中人數最少的(那一年級只有5位學生,專長水文研究、現任教於森林系的王立志副教授是其中一位),報名現場我等在一旁數著排隊報名的人數,在截止報名前才作決定;就是要進入家人夢寐的最高學府,從此也滿足我半輩子的虛榮心。放榜當天,母親如常早起去臺大校園運動,卻匆匆趕回家把我從睡夢中叫醒,看見她喜悅的樣子,重振了我在家族的自信;從此我掙脫了他們對我過去不爭氣的眼神,自然也帶來他們對我無限的期待。

我總覺得臺大人到哪都背負一般世人的期許,直到我自行創業當老闆開始,慢慢地發覺,抹不掉的鬼魅其實是深層的「自尊心」在作祟,包括45歲那一年,丟下忙碌的工作,跑到南華大學讀自然醫學研究所。部分原因是想再努力些來滿足家人的期待,其實今年已邁入80高齡且漸漸失憶的老爸,早已沒有力氣再要求我彌補他學齡時因家境貧苦而失學的落寞。人生似乎充滿著隔代關係的影響,除了真實的遭遇外,你不但分不清楚好或壞,有時候連是真是假都不容易釐清。身為臺大人,分享母校能躋升世界百大學府的榮譽,我不免也要問,對緊鄰臺大生活的民眾,依然穿梭在臺大校園運動散步之外,除了一棟棟新的建築林立,是否能感受到具體的不同,還是只有低頭看著泛黃的記憶,期待找不回的青春來到獨坐侷促的時空裡才能相會。

退伍時原本計畫出國念MBA,卻因為妹妹提前一步考進維也納音樂學院,擔心家裡無法同時供給兩人海外生活所需,只好放棄,到日本商社工作。在東京3年,給了我體驗異域生活的機會,不過也因為這期間國際情勢變化(昭和改制平成,東西德統一,六四天安門等),國內則有經國先生驟逝,兩岸開放前後政經變化大;縱觀一切事局的發展,覺得政黨政治並非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未來的世代應該會朝向「公民社會」發展, 因此讓我無法隔岸觀火,遂放棄可讓我歸化日本的商社工作,返臺並創業。

以共同購買為理念的「生活者俱樂部」(日本生活協同組合的一支)如今有近4萬名社員,其實「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合作社」也是我20年前自日本引進臺灣的,他們的發展對有機產業的發展確實有貢獻,只不過草創的政治理想卻不見蹤影(日本的「生活者俱樂部」40年來自行推舉的地方議員近200位,專為地方的民生、環保、社福議題發聲)。

  升大二暑假,參加商學院科管會為期6天的「全國企業參訪個案研究營」後,與幾位跨系學員進行了持續一年的主題討論月會(A.P.;取“打屁”諧音),當時大夥的共識是要以公職報效國家,最起碼教書,我則選外交官。念經濟系的黃紹恆即成員之一,他專研日治臺灣經濟,現任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在我畢業那一年暑假,他瞞著家人跟我騎機車環島15天,一人花費1,500元。大學畢業時我決定報考臺大國際關係研究所,在服役時體驗了代理旅幕僚長(中校行政官)權利在握的滋味,接著發生劉宜良在美被殺(江南命案),讓我打消走公職的念頭。

在學期間我參加耕莘文教院的青年寫作會,隔年被會長陸達誠神父(留法,在輔大創立國內第一個宗教研究所,專研馬賽爾存在主義哲學)指定我接任1980年總幹事,於是我邀請農化系四年級的袁乃娟(工研院的臺北花博策展負責人,曾任台視新聞主播)及農工系的簡宗賢當副總幹事,這一年的任期,讓我接受扎實的領袖訓練。還記得跑到重慶南路書攤買了兩本書:《如何開好會議》和《成功領袖的特質》,社團輔導趙可式修女(推動安寧照護法,獲第14屆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被稱為「臺灣安寧醫療之母」,現在成功大學任教)推薦我去參加臺大光啟社團的暑期幹部生活營,並且指派我校對紀念張志宏神父逝世10週年的專書《葡萄美酒香醇時》(「青年寫作會」及「山學團」創辦人),從書中領悟神父屬靈的生活態度,對日後我投入公益事業有很大的影響

生物演化早已進入社群高度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從沒有過的高齡人口,相較是能為下一代著想,跟社會福利共謀利益的一群,而演化的趨向也說明懂得發展群己關係的物種具生存優勢,我稱之為「意識進化」的選擇,未來發生資源貧乏時,「互助合作」(擴大社會保險基礎)必勝過爭奪殺戮。

「社區健康環保生活櫃檯」是我2008年提出的名詞,當年的4月地球日我提出「社區合菜共餐」,主張吃飯七分飽,不要滿街吃到飽,就是希望集合重視健康環保的民眾力量,消費支持優質產品的「健康環保價值」,即價格可以貴一點、包裝可以簡單一點,甚至遇到送來殘缺不全的葉菜時,也能包容,更進一步參與提案改善,不斷鞭策有機農業工作者。將來更要把觸角延伸到「社區扶弱創業」(2007年我們已在淡水三芝鄉成立新生活有機庇護農場)。由一個社區或社群組織(如學校、教會等),投入社區環保與社會公益,共同營造「社區健康環保生活櫃檯」,具體實踐健康環保的消費生活。

環保概念是一種自主創新、生活自律(界限)的態度,個人的作為不破壞自然多樣性。我們身體不舒服時,如何面對?是否因此了解了自己身體(生命)的有限性而創造群體社會(生活)無限的能力,「界限」在哪裡而與別人合作協力的地方就在哪裡。人應該重新接受「界限」,有界限不代表被綑綁或不自由,反而因為勾勒出清楚的利害規則,讓人們彼此發揮創造力與互助愛,讓貧病的人也有能力服務別人,讓人人都能有尊嚴的活著,德蕾莎修女的「垂死之家」讓志工在服務過程中受到啟發,就是一例。

賈伯斯以56歲英年離世,帶給世人無盡的遺憾,倒不如提醒同為中高齡(45~65歲)的我們,學習他勇於開創世紀文明的氣魄。我們的「社區健康環保學堂」-芝山生活家及臺大自然養生坊,就是要建立以健康為首的「生命態度」及遵守環境永續的「生活環保」,不只是為自己、也為下一代生命的權利,請起來行動吧!

 

洪友崙小檔案

我的任務與使命:

1.倡導社區身心健康運動團體(2006.12起指導三總汀州院區「笑養生俱樂部」社團)

2.社區健康生活資源整合(擔任荒野協會「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

3.台北好好看羅斯福路3214~綠點五「溫羅汀閱讀藥草花園」活動認養單位(新生活社福發展促進會理事)

4.社區媒體(話機電台Phone-Web-Radio, 建構社區人際網絡系統)

5.生活者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有機食用出版品國內外流通)創辦人

6.社區健康研習中心~「芝山生活家」執行長(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1/3433

我要達成的目標:

重新建立人對人(誠信友愛)、對事(公平無私)與對物(生態品質)的「信任關係」,並在聯結後提高社會資本的綜合效應(synergy)。期串聯社區社群的生活實踐,將之轉化為國家社會政策,招募服務學習志工,推動個案「服務輸送」在地化,進而促進個別資源相互聯結,構成能應外在衝擊立即動員的社群;如同身體的免疫系統以神經元相互聯結,這是「社會免疫系統」的活化。

 

圖説:

圖1:示範笑養生運動(著綠色制服)。

圖2:95歲老榮民帶頭,三千多人瘋起笑。

圖3:在日本工作,新婚時攝。

圖4:從事公益事業20年前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