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交流

推動本校國際學人交流 國際事務處首次舉辦茶會

為加強與校內國際學人之交流,國際事務處於35日舉辦首次國際學人聯誼茶會,當天有25位外籍專任與客座教授、35位外籍博士後研究員等約120人與會。此為國際事務處「國際學人服務計畫」重點活動之一,往後將固定每學期舉辦一次。

聯誼茶會由李校長致歡迎詞揭開序幕。李校長表示,本校現有約80位外籍教授(含30位外籍客座教授)及80位外籍博士後研究人員,希望國際學人多元的文化背景與學術訓練,在本校的教研資源支持下,能成為臺大推動國際化的重要力量。今年適逢臺大建校80年,李校長也誠摯地邀請他們共襄盛舉,分享喜悅。茶會中安排了與國際學人生活相關之校內單位介紹,包括國際事務處、圖書館、體育室及臺大實驗林等。隨後並請植科所金洛仁助理教授、外文系賀安莉講師及項亞倫助理教授、地質系特聘研究講座蘇強教授、公衛系愛華斯客座教授以及工工所亞美客座教授等人進行經驗分享。下次國際學人聯誼茶會預計於9月底舉辦,「國際學人計畫」相關訊息請參閱:http://www.oia.ntu.edu.tw/。(文圖提供/國際事務處)

 

圖説:

圖1:本校首次舉辦校內國際學人聯誼茶會。(提供/國際事務處)

臺大管理學院與柏克萊商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

本校管理學院於218日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展開師資交換、加強臺美雙方高階企業領袖交流等活動。

院長洪茂蔚表示,管理學院近年積極拓展國際事務,目前已有50多所姐妹校,去年有112個交換生,名額還會繼續增加。他希望未來20%的大學生和碩士生至少能出國一學期,體驗不同文化。

哈斯商學院院長Campbell則期待臺大提供有臺灣企業特色的課程,如家族企業文化、中小企業等,並表示最快將從今年暑假起進行師資交換。哈斯商學院自200710月創設亞洲商業中心以來,即積極拓展亞洲事務,目前已有10位教授到亞洲授課。今年將在柏克萊開授密集課程予亞洲業界,臺大管院將擔任代理人推薦名單。(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093版,2008.2.27


※ 產學合作

臺大醫院與工研院「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成功技轉

臺大醫院與工研院歷時5年共同研發完成之「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日前已技轉予美精技臺灣公司(Exactech Taiwan),並於318日簽約,預定7月後在臺大醫院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美精技公司也將同步展開全球性臨床試驗,以利歐盟及美國地區的產品上市。

該研究計畫是由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及工研院廖俊仁博士共同主持,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和組織工程學研究,將其應用於軟骨再生的創新技術,可修復軟骨及其下方骨頭之缺損,除運動傷害或外傷外,也適用於關節炎等病變,且具備一次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已申請7項專利。

工研院李鍾熙院長強調,此技術完全由國人自行研發,除了具有技術領先的指標意義,亦將藉由美精技公司的產品開發經驗及國際行銷通路,進行臨床實驗及量產商業化,未來可望帶動國內骨科醫療器材產業。(文圖提供/臺大醫院公共事務室)

 

圖説:

圖1:臺大醫院與工研院技轉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予美精技公司。左2起: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研究團隊主持人)、臺大醫院林芳郁院長、美精技臺灣公司董事長Bruce Thompson、工研院李鍾熙院長、工研院廖俊仁博士(研究團隊主持人)。


校友回饋

國際電化商品捐贈臺大「洪建全紀念講堂」暨洪建全基金會捐贈「洪建全紀念講座」

本校電機學系校友洪敏弘先生為紀念其父親洪建全老先生,特由其旗下國際電化商品股份有限公司具名,分期捐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千萬元,作為演講廳整修費用,演講廳將命名為「洪建全紀念演講廳」(C. C. Hong Hall)。另外,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女士(本校歷史學系畢)也允諾從20082012年,每年由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捐助200萬元,5年共1千萬元,提供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講座及訪問學者等學術活動費用,如為全額贊助則設置「洪建全紀念講座」。捐贈儀式已於215日舉行。

李校長在會中感謝洪建全先生及其家屬,自1967年起長期贊助臺大推廣學術研究與文教活動,包括於電機系、歷史系設立獎學金,捐贈電機研究所、醫學院研究設備,募集紀念許遠東先生之學術專款、於政治學系成立「許遠東先生紀念學術講座」,捐助電機系設立「洪敏弘講座」,贊助本校藝文活動推展工作室「人文新視野講座」,捐贈文學院成立「臺大洪游勉文學講座」及「簡靜惠人文講座」等,充分展現其關懷人文社會精神以及對臺大校務發展的支持。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演講廳預定設於社會科學院與法律學院校區大禮堂。洪敏弘董事長在致詞中回應,希望今年校慶前能完成整修工程,作為臺大80週年校慶的祝福。簡靜惠女士則感性地表示,基於回饋社會、感恩臺大栽培,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將儘可能地提供資源,並尊重、信賴院方所做的規劃。兼任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的包宗和副校長感謝捐贈者的美意,強調高研院同仁將更努力以回報各界的期待。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自2年前成立以來,已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建立infra-structure,未來將朝向建制內單位永續發展,院址擬設於徐州路校區。第一任院長包宗和副校長日前功成身退,由歷史系黃俊傑教授接任,交接儀式已於325日舉行。黃俊傑院長現任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他指出,有鑑於21世紀是全球化與亞洲崛起的世紀,臺灣自2000年起即以東亞與華人為焦點推動卓越計畫,未來將帶領高研院賡續努力,讓臺大成為此一領域的新重鎮。(文圖提供/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圖説:

圖1:洪敏弘校友及簡靜惠校友回饋母校,捐贈洪建全紀念講堂及講座,攝於215日簽約儀式。前排坐者左起:金耀基校長、勞思光院士、李嗣涔校長、洪敏弘校友、簡靜惠校友、楊國樞院士。


※ 新單位

開拓客家學新研究領域 臺大「客家研究中心」揭牌

在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邱榮舉教授的努力奔走下,臺大於20069月設立「客家研究中心」,經過年餘籌備,終於在今年38日舉行揭牌典禮,而首屆「客家研究」博士班也將自今年5月開始招生;未來期透過客家研究中心,整合校內外研究能量,開拓「客家學」新研究領域。

臺大師生及校友自1987年起,即透過開設研究課程、創辦雜誌、創立多種社團及學會等方式,致力於推動臺灣客家運動,「客家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象徵著臺大客家研究邁入新的里程碑。

當天與會者有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臺大社科院院長趙永茂及副院長陳正倉、清大人文社科學院院長張維安、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江明修等來賓近200人。李永得主委期許臺大能與國內其他大學客家學系合作,把客家研究推向國際,使臺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研究重鎮。趙永茂院長則指出,臺大除成立客家研究中心外,也開辦「客家研究」博士班,將來會在竹北校區建立客家研究基地。擔任籌備暨第一任主任的邱榮舉教授感謝校方的遠見與支持,讓客家研究能為臺大邁頂目標貢獻力量,他將以「客家運動、客家政策、客家研究」三合一模式,推動客家研究,進而建構「客家學」。(文圖提供/客家研究中心)

 

圖説:

圖1:客家研究中心於38日舉行揭牌典禮,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右3)、本校社科院趙永茂院長(前排居中)等貴賓與會見證,左為中心主任邱榮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