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成立於1956年秋天,為國內第一所綜合大學內所設立的護理學系,迄今將滿50年,以人生的生命歷程來看,護理學系即將進入中老年期,回首本系的創立也是篳路藍縷,艱辛異常。回顧《護理學系成立十週年專刊》中,余道真主任、魏火曜院長及葉曙教授三位師長的描述可知,當初提出要在臺灣大學醫學院創設護理學系,是一群當時駐派臺灣的美國經合總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gency, ECA後改為ICA又改為AID)衛生組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派駐附設醫院的五位護理顧問所醞釀出來的。由於創設當時,陳翠玉女士正擔任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部主任及醫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的校長,因此我們相信陳翠玉校長才是實際規劃及成立護理學系的本土領導者。

護理學系草創時的師資及系館的建立

護理學系成立過程坎坷,導致第一屆護理學系的學生於開學時,還沒有系主任,所以第一學期是由當時醫學院魏火曜院長代理主任。錢思亮校長也進行說服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的余道真教授,到臺大醫學院接任護理學系系主任的工作。很幸運地,余道真教授於1957年2月借調到臺大來。護理學系成立初期師資缺乏,因此在籌備時期就規劃選派一些已於臺大醫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或省立台北護理專科學校畢業、有優良工作表現且有教學興趣與發展潛能的護理人員,以WHO所贈與的獎學金,赴美國各大學進修,以取得護理學士學位,好讓護理學系能聘用到符合大學規定的助教人員。可惜的是赴美進修7人中只有3人回國服務,由於師資嚴重不足WHO的三位護理顧問也加入本學系的師資陣容。

護理學系成立當時,基本硬體設施完全闕如,學校原預定學系成立後三年即停辦護校,並計畫將該校當時面對中山南路的兩層樓舊式校舍、所有圖書及設備,移交護理學系使用。期間護校仍有學生就學中,因此無法如計畫中將部份空間挪給護理學系使用,最後由魏火曜院長安排下,將WHO駐台護理顧問辦公室挪出一部份給護理學系使用。之後護理學系與護校共用空間與教學設備的情形,直到1959年底結束。

1959年一年中,護理學系陸續獲得美國國際合作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新台幣52萬元之補助,作為房舍修繕之用。同時,美國紐約中國醫學董事會(CMB)亦贈與護理學系美金2,000元,作為購買學生宿舍的設備與部份教學器材之用。此外,美國醫藥助華促進局(ABMAC)更撥出美金一千八百七十餘元,做為護理學系購買圖書之用。之後,ABMAC又另捐了美金800元,特別指定做為護理學系訂購21種國外專業期刊、連續五年所需的經費。而這項訂購專業期刊的援助,一直持續到1969年。

余道真主任在魏火曜院長全力支持與協助下,於1960年11月,正式向CMB提出建置新系館的申請,請求CMB資助美金12萬元,做為建新系館及設置館內所有設備與教學器材等費用。同年12月即獲CMB當局批准。新系館動土典禮是在1961年7月由CMB派代表與魏火曜院長共同主持,破土典禮於醫學院(位於中山南路與徐州路交接處)的西北角舉行。護理學館是一三層樓的西式建築,由沈祖海設計師設計,建館工程於1962年6月落成,同年9月底,護理學系由原本護校舊址遷入這棟全新而寬敞的系館,原舊樓改變用途,成為後來的「女生第六宿舍」。

慶祝護理學系25週年系慶茶會時,教師與魏火曜院長合影於護理學館會議室。

 

護理學系的蛻變

期間歷經九位系主任的領導而使本學系茁壯發展。其中第一任系主任係由當時的醫學院院長魏火曜教授兼任(1956~1957);於本學系成立第二年即由具護理背景的余道真教授接任主任(1957~1972),她也是本學系在任最久且對本學系發展極具貢獻的一位;民國61年鍾信心副教授接任主任(1972~1978),當時鍾主任也同時兼任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開啟合聘的先鋒;1978年,余玉眉教授接任系主任及護理部主任(1978~1984),她是本學系第一屆畢業生,此時護理學系的發展也開始由本系畢業生掌舵;此後高紀惠教授(1984~1990)、陳月枝教授(1990~1996)、蕭淑貞教授(1996~1999)、黃秀梨教授(1999~2002)、戴玉慈教授(2002~迄今),分別接任本學系主任,帶領本學系發展與茁壯。至於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成立則在余玉眉主任任內籌畫,而於1984年秋正式成立,並招收第一屆碩士班學生6人,首任所長為高紀惠博士。護理學博士班的成立則是於陳月枝主任任內積極籌畫,於1997年秋誕生了,國內第一個護理學研究所博士班,並招收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3名,首屆所長為蕭淑貞博士。博士班的成立是對本學系、所師資及學術能力的肯定,同時對本國護理學教育的發展,及國內護理人才的培育都是一項重要的突破及發展。

在護理學系館址方面,護理學館的興建亦有一段歷史。護理學系成立後,直到民國50年才在美國紐約中華醫學董事會經費贊助下,於現今護理學館西側建了一座三層樓建築,此後護理學系才有獨立的系館。於1989年2月,爲配合臺大醫學院及醫院改建計畫,原護理系館拆除成一片綠地,而將本學系系館遷至徐州路2-1號,原語言中心的三層樓建築裡面,即現今的護理學館(一);1993年,校方收回徐州路一號手工藝品中心四樓用地後,並將該址撥給護理學系使用,即為目前的護理學館(二);1997年,為因應博士班成立教學需要,院方再將現在臺大醫院西址大樓四東一隅撥交本學系使用,即為現今的護理學館(三);護理學館內有教室、討論室、研究室、並有多項電訊視聽設備,供教學與研究使用,同時亦設有示範病房,使學生在臨床實習前能有充份的準備,而臺大醫院是一所擁有兩千床位之綜合醫院,設備新穎,注重臨床教學,更是學生實習的良好場所。目前學系所面臨的問題是系館有三處,分散於醫學校區各處,師生上課分散於各處,常導致師生見面機會減少。系館一因地層下陷,樓板和牆壁多處龜裂嚴重,每次地震後都必須補強維修,其安全性常成為全系師生關注的焦點。

師資培育

細數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的歷史,師資培育一直是本學系及研究所努力的重點,也是本學系較難突破的困境,1971年,本學系成立15週年時,20位教師中,僅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2名,其餘15位教師均為助教,當時副教授級以上教師佔教師總數的15%;在教師學歷方面,當時具碩士學位者亦僅4位,其餘均為學士學位。1979年,本學系教師,也是本學系第一屆畢業生余玉眉赴美進修完成,取得臺灣護理界的第一個護理博士學位。歷經多年奮鬥,至今本學系成立即將50週年,本學系、所專任教師員額共25名,專任教師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助理教授5名,均具博士學位,講師7名部份將完成博士學業,助教6名,另外兼任教師15名。

本學系所一向重視教學與臨床的配合。1972年起,本學系與臺大醫院開始雙聘制度,本學系鍾信心主任獲聘為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兼任),此後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均由本學系系主任或資深教師兼任。學系內其他教師則自1973年起受聘至臺大醫院擔任臨床護理或行政相關工作迄今。這對本學系教學與醫院臨床護理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兼任醫院工作的過程除了將教學與臨床實務結合應用外,也帶動醫院護理業務的蓬勃發展。

護理研究亦為本學系所教師之發展重點。除積極爭取國科會、衛生署等研究計畫補助外,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之學術會議或期刊雜誌,教師更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服務及充實教學,並提昇護理專業發展。此外,本學系所在專業團體活動及推廣服務上亦積極參與。教師在護理學會、公會皆參與重要政策之籌畫及執行。1981年,爲表彰本學系在任最久,且帶領本學系經過草創、茁壯階段的余道真教授,在當時余玉眉主任帶領、捐款,還有第九屆系友莊秀惠女士大力贊助、及本學系多位教師推動下成立了財團法人道真護理教育研究基金會;1982年又在本學系余玉眉主任、陳月枝教授、本學系客座教授 Ida Martinson及多位護理與醫學教師的積極推動下,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正式成立。這兩個團體迄今都已發展為國內重要的專業及社會團體。1990年,本學系所並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成立全國護理人員研修中心,負責全國各醫療機構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使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能配合社會的變遷及新疾病型態的照護需求,直至2000年底,因階段性任務的達成,衛生署計畫終止而停辦。十年間共招募培訓各護理領域學員數達1,235人。期間並出版《護理新象》雜誌,以提供護理人員相關的新知識與資訊。

在本學系所未來的發展方面,師資陣容、學程內容及硬體設備,都將繼續加以充實。而本學系、所更積極參與國內及國際間各項合作計畫。目前已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護理學院、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及密西根大學護理學院簽定學術合作,以協助本所博士班學生完成六個月的國外進修課程;至於長期目標中,護理學院的發展更是護理學系、所師生之理想與共同努力的目標。(本欄本期策畫/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蕭裕源教授)

參考資料:

余道真 (1996) 護理先進:余道真教授回憶錄 臺大護理學系所畢業同學會:台北。

黃秀梨 (2001) 護理學系成立四十五週年紀念專刊 臺大護理學系所:台北。

余玉眉 (2004) 細數護理學系創立與發展的來龍去脈 景福醫訊, 21(5), 9-19.

護理學系暨研究所簡史 於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下) 臺灣大學醫學院:台北Pp.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