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著重於口腔生理性老化特徵的介紹,以及臨床常見的口腔軟硬組織老化現象與相關疾病。

口腔軟硬組織老化現象

一、面部老化

談到口腔顎面部的老化,最直接的表徵是臉部皮膚厚度變薄、皮下脂肪流失、皺紋的產生,與某些上皮局部增厚、真皮層缺水(dehydrated)、血流供應減少、黑色素細胞分布不均等。此外,結締組織喪失彈性纖維,導致皮膚外觀鬆弛、膠原纖維代謝率降低等,也使得口腔顎面部變得較為粗糙、密集而不規則。

二、牙齒本身

牙齒外觀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例如牙齒的顏色逐漸變暗,而且因齒質磨耗導致牙冠長度變短,或者因牙周病或牙齦萎縮造成牙齒視覺上增長。牙齒內部組織結構產生的變化,與牙本質與牙髓特徵的轉變有關,以牙本質而言,次級牙本質(secondary dentin)持續分泌、堆積,使牙本質愈來愈厚,有時會發生牙本質硬化(sclerosis)的現象;而牙髓特徵部分,包括:牙髓中細胞數目減少但膠原纖維數量與厚度增加(纖維化)、血流供應降低、神經數量減少、牙髓體積變小、牙髓腔發生萎縮性鈣化等等。這些變化可能對牙髓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對各種牙髓活性測試的反應較為遲鈍、甚至沒有反應。此外,治療上必須注意的是,因為次級牙本質與牙骨質不斷累積,使牙髓腔、根管與根尖孔發生鈣化、狹窄甚至堵塞,需要更多時間、經驗與技術來完成整個療程。

三、唾液也有影響

唾液的質與量,對於維持口腔健康與食物消化的正常機能非常重要。分泌唾液是唾液腺的主要功能,但人體老化會伴隨著腺體組織的萎縮、退化,特別是老年人較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某些必須服藥或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系統性疾病,常造成唾液腺體功能的異常與降低唾液的分泌量,同時影響其正常作用。

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

一、蛀牙最大宗

傳統上,齲齒並不被認為是老年人的口腔問題,但近年研究發現某些成人族群的蛀牙比例竟高於兒童,並且發現牙根部齲齒可能是老年族群中最主要的齲齒問題。造成牙根部齲齒的因素包括牙周疾病、口腔衛生不良與牙菌斑附著、牙冠部齲齒、飲食、唾液量與酸鹼值、大量齲齒致病菌種等等。至於齲齒預防之道,主要為加強口腔衛生以減少致病微生物數量、塗氟加強牙齒表面結構抵抗齲齒的能力,以及調整日常飲食,經由預防可減少提供致病微生物生長或附著的機會,必要時建議進行唾液檢驗,以偵測特定齲齒致病菌種。

圖1:複合樹脂充填。

 

圖2:根管治療。

 

二、口腔癌症

牙周疾病的發生率隨年齡而增加,但老年人牙周病嚴重程度是否逐漸增加尚未有明確資料驗證。事實上,牙周疾病並不是老年人的特有疾病,例如慢性成年型牙周病(chronic adult periodontitis)是肇始於成年期而非老化的結果,雖然老化過程的確會改變牙周組織,但這些變化未必是引發牙周疾病的主要因素。較值得注意的口腔疾病還包括口腔癌,口腔癌好發於老年人,發生率同樣隨年齡而增加,其發生率約為男性4%、女性2%,口腔癌恐將成為愈來愈嚴重的老人口腔健康問題,致病危險因子包括吸煙與飲酒等不良習慣,臨床服務應同時教育病患有關口腔癌的臨床症狀與致病危險因子,並進行大規模篩檢以利早期診斷。

圖3:牙周病。

 

圖4:固定假牙。

 

營養與口腔保健

牙齒組織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全身的健康狀態與均衡營養的攝取,配戴活動假牙的病患,因為咀嚼某些食物會有困難,所以傾向攝取較軟、容易咀嚼的食物,但這些食物通常富含發酵性的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相對較低。至於與口腔健康密切相關的營養素,例如:合成膠原蛋白必須依賴維生素C的參與,而且膠原蛋白為牙齦與牙周組織的重要結構;因感染導致細胞新陳代謝率提高,葉酸的消耗量亦會相對增加;局部組織的含鋅量不足時,會抑制白血球細胞活性與膠原蛋白合成,進而降低對牙周疾病的抵抗力;齒槽骨往往是骨質疏鬆(osteoporosis)等全身性疾病首先侵犯的部位,骨質會提早流失,牙齒最後因此脫落或破壞了活動假牙的密合度。此外,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僅是蔗糖,即使是單醣類,都會造成齲齒,而慢慢吸吮水溶性維生素C含片或持續啜飲碳酸飲料的習慣,也容易促使牙釉質發生異常脫鈣。

預防重於治療

大部分超過60歲的人,年輕時並未接觸過有關口腔預防醫學的概念,很多民眾認為掉牙齒本來就是老化過程中自然的現象,也無法預防,還有部分民眾則是勉強遷就目前的口腔健康狀況,等到痛或腫了才去就醫。另一方面,也有少數人從牙醫師、朋友、親戚、文宣或廣告獲得有關預防醫學的知識,甚至參與社區或老人活動中心舉辦的口腔衛生教育課程,這些民眾就十分重視預防醫學的價值,也期待牙醫師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口腔狀況、過去所接受的牙科治療、全身健康狀況、是否使用藥物、肢體障礙程度、社經地位、教育背景與生活型態等等,都可有不同的規劃與建議,例如社交活躍的人,可能較容易接受齒槽骨重建或植牙手術等治療,依個別條件量身訂做有效率且易於了解的個人牙科治療計畫,其中包括預防性的口腔衛生、居家照護步驟與流程。

清潔為首要

口腔預防醫學最基本的工作是去除牙菌斑,日常生活應使用軟毛牙刷徹底清潔牙齦溝,大部分牙醫師推薦的是貝氏刷牙法。因關節炎導致手部握力減弱、不易握住傳統牙刷握柄,或手臂無法抬高、導致超過肩部以上的活動受限,則應將牙刷握柄加大、加長或適度改良,方便老年人獨立照顧自己的口腔健康;肢體行動不便者,可嘗試使用電動牙刷;此外,清除牙縫間的牙菌斑應使用牙線、牙縫刷(牙間刷)或橡皮頭(rubber tip),同時可搭配具有抑菌效果的漱口水、每天使用含氟牙膏,甚至塗氟以抑制齲齒形成。

沒有牙齒也要刷牙

許多人誤以為如果牙齒全部拔光,就不需要清潔,事實上,帶活動假牙同樣需要清潔假牙和軟組織,使用軟毛尼龍牙刷清潔假牙與舌頭,接著以拇指和食指按摩無牙的齒槽嵴和顎部,每天至少一次。活動假牙不能從早到晚持續配戴,每天至少必須取下4小時,以解除假牙對軟組織的壓迫,並獲得充分休息的機會。

結語

由於社會快速的變遷,生育率逐年下滑,導致人口結構產生遽變,臺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行列,老化是所有人必經的歷程,唯有經過持續的學習、充分的了解,才能妥善調適身心,以健康而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本文的介紹,除讓您對口腔生理性老化的特徵,有初步的概念,並協助讀者認識一些口腔組織常見的老化現象與相關疾病,最重要的,要提醒您別忘了營養與口腔保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更不可忽略口腔預防醫學對於老年期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性,讓我們共同努力,正視人生保健課題,「老化」將不再是危機與挑戰的代名詞!(本專欄策畫/台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教授)

 


林俊彬醫師小檔案

臺大牙醫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牙醫學院口腔生物學博士。現任臺大牙醫學系教授及牙髓病科主任、中華牙醫學會理事及出版委員會主委、中華牙醫學雜誌主編、中華牙髓病學會常務理事及出版委員會主委、中華口腔研究學會理事。專長:牙髓病學、醫學工程、生物材料及力學、電子顯微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