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 志向不明

E世紀初,生命科學正熱絡,農化系已成為學子的首選,不過在三十四年前,許鐘榮進入農化系並不是基於興趣,只是大學聯考成績分發的結果。他自我分析說道,十九歲的少年,個人特質尚未充份發揮,對自己喜歡什麼、有什麼專長,都還不清楚。

大學四年轉眼將逝,眼看大多數同學早已設定留美目標,惟有他「不察」,非但沒補習考托福,還讀了很多不是本科的書籍,尤其對文學與藝術興趣濃厚。同班同學出國比例很高,合計取得博士學位的有四、五十位。當時全班八十多人,其中六十多人或回僑居地或出國留學,只有十幾個人留在臺灣,直到大四,他仍覺得沒有理清人生的路,所以決定先讀研究所再說,就這樣以第一名成績進入新成立的海洋所生物組就讀。

許鐘榮自在笑談人生。

 

在鄭森雄教授(當時任職於師範大學及中研院)的指導下,他一度以為學術即此生職志。為了盡早修完必修學分,以便專心於研究,他曾經同時選修日文一及日文二課程,學期成績竟都高達九十分以上。

研究所畢業後服完兩年兵役,回到中研院擔任助理研究員,這一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師生間的一席對話澈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師生對話 混沌初開

鄭教授鼓勵他赴美深造,對將來從事學問或至企業服務都有助益。「我是同學當中少數未做準備的人,老師的提問開啟了我的人生議題。我怎麼面對自己的生涯?我自問自己是誰?我的人生觀、興趣及專長是什麼?經過幾天長考,猛然發現自己並不愛學問,不愛做實驗」。於是他向老師表明心志並辭職。此舉讓鄭教授大為吃驚並強力慰留,他則以為過去的他隨著時代潮流走,只不過證明個人才智夠,但若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還必須擁有完全投入的熱忱,他自問缺乏那種熱忱,顯然志不在此。

接著,鄭教授又問他想做什麼?他的回答是:「我也在問自己。不過終於有機會停下腳步,仔細思想。老師再問事情找了沒,我說我不找事情,我要找事業。我要做一番志業」。

鄭教授乃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先後擔任高雄海專及海洋大學校長,每到一所學校均極有建樹。許鐘榮認為鄭教授為人按部就班,十分有條理,相對地,他則屬於創意型,個性較為浪漫;師生如下談話即充份顯示兩人個性差異之處,十分有意思。

「他說你既然要離開了,我要跟你聊聊你。你是一個跑一百公尺的高手,你的爆發力很強,但我是跑一萬公尺的高手。我回答:如果人生是一個一萬公尺,我就跑一百個一百公尺,我就創造很多一百公尺,讓別人接棒」。這段話如撥雲見日,為許鐘榮發掘出自己的能耐與特質。

投身出版 找到真愛

經過這番談話後,許鐘榮即離開了中研院。他說離職要很有勇氣,因為才結婚不久,幸好當時在觀光局服務的妻子體諒,讓他賦閒在家三個月,他這一生就這三個月沒工作,但這三個月很重要,他反覆思索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同時開始提筆撰寫科學性文章,投稿都被採用,令他大受鼓舞,其中《自然》雜誌總編輯張之傑先生(後來至許鐘榮創辦的公司服務,迄今已逾20年)的來電鼓勵更給了他一個啟示:「我雖有科學訓練,事實上更喜歡寫文章,甚至對於音樂、美術也都很有感受力,於是第二天我去出版社毛遂自薦」。在出版社實習了兩年之後,於1979年創立錦繡出版公司。

回想創業的動機,許鐘榮歸諸於個性使然。他認為自己不易盲從他人,很想表現自己,這種人格難以終身安定在一個職位上,所以創業是必然的選擇。而「出版要有很多創意,是一個反覆創意及實踐的過程,可以跑很多個一百公尺,一樣完成人生的一萬公尺,二十多年來,我enjoy其中。鄭老師一生專注於做好教育工作,我則是開創很多可能性,讓很多人去follow」。

文化事業讓他找到人生的旨趣,甘心投入,樂在其中,若問他人生重來是否願意再走這條路,他的答案是肯定的。「人生最有意思也是最惆悵的是只有一個選擇,不能回頭,不像實驗失敗了可以重來」。

相較於在本行有傑出表現的同學陳奕雄(賽亞基因公司總經理),他自比為出版藝術家或魔術師。他再次自我剖析道,個人天賦創意的發揮,加上大學及研究所課程對其思惟及結構能力的訓練,讓他得以化抽象創意為具體實踐,創造一個在結構、內容及形式三者兼具的「錦繡文化」,這就是一種藝術。而他enjoy此過程,並非輕鬆愉快,而是其厚度與質感令他興味盎然,「人生至此,非常愉快」,現年53歲的他如是說。

許鐘榮(左)與國家地理雜誌總裁羅夫門諾(中)及妻子合影。

 

選題精準 標榜知識

在二十多年前仍充滿政治肅殺氣氛的環境下以出版為業,他警惕自己不能犯錯,由於深知機會只有一次,為確保成功,惟有耐心等待時機;結果一等就是八個月。在這期間為了養活五位同事,低價承攬六福村動物園的文宣品,一手包辦蒐集資料、攝影和撰稿等所有工作,不僅換來員工八個月的薪資,也獲得一次可貴的鍛鍊。

八個月後某一天,他的靈感來了!有鑑於兩岸乖隔過久,中國大陸的山川名勝早已淪為教科書中的地理名詞,讓他突發奇想策畫了一套「江山萬里」叢書。全書共8本,文字部份由當時名家郭嗣汾、林藜及胡小池三位執筆,他則分赴香港和日本等地蒐集圖片。結果書一上市即洛陽紙貴,不過三十萬元的資本,第一年即為他賺進人生第一個兩千萬;從此進入出版事業核心。

經過二十多年擴展,錦繡文化規模日增,方向多元;然不論出版形式是圖書還是雜誌,不論內容取材為藝術人文或是自然科學,錦繡文化的出版品展現其一貫「系統化知識」的風格,而此風格自然是受到創辦人許鐘榮所影響。

「綜觀世界上重要出版社,如法國Larousse(拉魯斯)是工具書權威,又如英國DK是繪本權威,一個出版社經過一段時間累積會產生一種風格。由於所學理工對知識系統邏輯化的背景,養成我對知識採取整體涉獵,再消化成為個人素養的模式,出版方向也是如此,錦繡至今已出版數千本書以及《大地》、《國家地理雜誌》、《小大地》等三種雜誌,可說都是以知識及素養為主」。

文化產業 有賴傳承

既然以「知識的生產者及提供者」為定位,許鐘榮對時代脈動極為敏銳。「客觀時代一直在變,主觀能力也得隨之改變,這是一個數位化時代,若應變不夠快,企業發展難免走至瓶頸。有鑑於此,我已逐漸授權給各公司專業經理人負責,但此舉並不表示未來沒有困難,既然有理念,就會與事實產生斷差;這就是困難,而這也就是要突破的」。

許鐘榮指出,為因應時代變動,錦繡文化已調整其定位,一是媒介形式從紙本走向數位化,除了傳統的圖書及雜誌以外,數位化、網路化甚至遠距化等都將讓出版的風貌更多元;此外,著眼於兩岸開通,許鐘榮已將事業版圖從臺灣擴展至對岸,而以全球華人為可能對象。

「時代的改變增加了很多dimension,所以事情永遠做不完,有創意的人會很enjoy這種無限的可能」,他不因自己年紀大了而做簡單的事,對未來仍充滿旺盛企圖心。不過他以為文化事業要發揮其知識魅力及對社會的影響力,需時五十年以上,因此未來十年,他將用心於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也正因為體認到不可能完成於他這一代,令他分外悵然。

與三個寶貝女兒合影於美國加州。

 

追求質感 挑戰人生

曾任雜誌公會副理事長,現任中華民國出版事業協會副理事長,許鐘榮謙稱未來也許有機會擔任理事長。回首來時路,從理工到文化藝術只因當時對自己不理解;若能回到過去,他會選擇哲學系,鑽研最純粹的學問。於今,人生興趣都發揮在出版業,除了文化藝術之外,他自問應該不會有什麼事情讓他感興趣了。

對他而言,人生是工作,工作也等於是人生的絕大部分。工作讓他有機會發揮內在創意,因此他視之為享受。他說「我有七分能力但做十分的事,而很多人有十分能力卻只願意做七分事;這樣的人生當然很輕鬆,但不是我想要的。我有能力做事,不是所謂的游刃有餘,而是充滿了挑戰,這種的人生比較有質感」。

好交遊、辦畫展、開音樂會,許鐘榮在工作之外的生活更藝術,這位與曹興誠、朱經武、證嚴法師並列為家鄉小學台中縣「清水國小」百年傑出校友的文化人,不只是一位出版藝術家,更是一位藝術生活大師。他解釋,一切動力或許是源自臺大人的名號,讓他不敢潦草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才有今天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