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共衛生的改進、經濟的提升、教育的普及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臺灣地區疾病的型態在近五十年來如先進國家一樣有了極大的改變,原先的感染症如腸炎、肺炎、肺結核逐步受到控制,國人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取而代之的便是些慢性疾病如癌症、中風、心血管疾病及意外事故。慢性疾病一般只能控制難以痊癒,也不像許多感染症可用疫苗防治,而是須要從生活型態、行為矯正著手,這方面便須要病人的抉擇與參與。以下幾項我認為是成人保健上很重要的:
一、停止抽煙
抽煙對身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肺臟及心血管系統,它可說是可預防的公共健康危險因子中最顯著者。近年來吸煙人口年輕化及兩性化更令人擔憂。大約85%肺癌是因抽煙引起,因此是可預防的。大部分60歲以上抽煙的人會有呼吸道的病理變化及肺氣腫。即使是非自主吸煙的人也受到傷害。至於心血管疾病它就如高膽固醇一樣是一個獨立危險因子,它與其他危險因子的作用以相乘倍數的死亡率增加,如一個危險因子死亡率是a,二個危險因子死亡率是2a,三個危險因子死亡率是4a。
二、意外事故的預防
意外事故是第二大死因,若考慮因意外事故導致的傷殘,則社會、家庭、個人都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重視並力行各種預防措施是唯一的方法,如酒後不開車、使用安全帶、避免酗酒、不使用影響心智的藥物、小心火燭等良好的個人行為、生活習性,注意環境安全措施等硬體改善。
三、恰當的飲食
所謂病從口入是相當明確的,過多或不足的營養都會造成疾病,但市面上有很多不正確的飲食觀念,不僅花費甚鉅,而且傷害健康。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動脈硬化症、高血壓、肥胖症、尿路結石、癌症都跟飲食關係密切。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飽和性脂肪攝取、減少膽固醇攝取、限制酒量都能有效降低低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漿濃度,而減少動脈硬化症。減少鹽的攝取是控制高血壓的飲食原則。每天維持二至三公升的尿量、減少嘌呤攝取、減少草酸攝取、增加檸模酸攝取都是減少尿結石的方法。
飲食與癌症之關係具有流行病學上的證據,機轉不明;如脂肪攝取與大腸、直腸癌、乳癌有關,口腔、食道、乳癌與酒精攝取有關。食物添加物、煙燻食物、黃麴黴菌污染食物及一些天然到癌物質都被發現與癌症有關,而纖維、維生素C、E、胡蘿葡素,及一些天然抑癌物質則有助防癌。
四、適當的運動
運動加諸骨骼肌一些代謝上的需求,身體的神經、內分泌、心血管、呼吸、骨骼系統便動員起來以適應需要,久而久之體適能便提高。因此適當的運動確可預防冠心症、改善胰島素抗性,提高骨密度、減少肥胖,又可藉由具他─內啡分泌改善情緒。但運動並非全然無害,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肺臟、腎臟、新陳代謝疾病的人都不宜劇烈運動。
目前認為有益健康的運動是有氧運動,運動強度為最高心跳之60%至85%,一次25-45分。若強度<65%,時間少於30分則每天做,若強度>65%且>30分,二天一次即可,每次運動須有3至5分暖身,持續15至40分後須有2-5分和緩時間,運動應漸進以免受傷,尤其造成不適時更須注意。
五、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感染症最有效的措施。國內在學齡前已完成重要傳染疾病之疫苗接種,但白喉、破傷風須每十年加強接種一次,對於65歲以上及高危險群成人如心肺疾病、糖尿病、腎臟病及免疫力不足病人須考慮肺炎球菌及流行性感冒預防接種;出國旅遊到疫區也應依衛生署建議接種疫苗或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