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早已被科學推翻。研究顯示,55%的肥胖兒童在青春期後仍維持肥胖,80%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後依然肥胖。[1]兒童肥胖並非成長過程的階段性現象,而是健康風險的警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約有3.4億名兒童與青少年過重或肥胖,臺灣情況也不樂觀,國內約三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受肥胖問題困擾。[2]

 

小時候胖真的不是胖?

 

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兒童肥胖最大成因來自家庭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過度使用3C產品與靜態生活方式,這些行為導致活動量不足,加劇肥胖惡化。值得注意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大於同齡第95個百分位數的120%的嚴重肥胖兒童人數已大幅多於前個世代,而其體重增加速度遠高於一般肥胖兒童。[3-5]

 

日本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肥胖青少年的身體質量指數在學齡前即已偏高,青春期的增加幅度尤為顯著。[6]因此,早期介入以改變致胖的生活模式,盡早導正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是解決兒童肥胖的關鍵。

7分鐘運動的踏凳(Step-up onto chair)。簡單好操作,即使時間短也比不動的好。

 

肥胖兒童減重需要專業介入

 

許多肥胖兒童嘗試以節食減重,卻因肌肉流失和基礎代謝率下降導致體重反彈,對減重灰心挫敗。研究顯示,僅14.7%嘗試減重的人尋求專業協助,[7]顯示國人減重觀念的不足。臺大醫院兒童減重門診發現,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不規律飲食與作息,是肥胖兒童生活模式中共通的問題。這些孩子的日均熱量攝取和體脂率約為同齡正常值的1.52倍,但日均步數僅30005000步,遠低於建議值。家長往往不自覺提供高熱量飲食並過度鼓勵進食行為,忽視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家庭休閒娛樂轉向室內化,致使致胖習慣根深蒂固。[8]

 

對於這些家庭,僅靠意志力改變並不現實。透過專業團隊指導,系統檢視生活方式,找出致胖原因並逐步導入健康習慣,才能提升減重成功率,讓改變有效持續。

 

基礎減重:達到每日基本活動量

 

正常體重兒童於青春期前,每年平均增加35公斤,而肥胖兒童在暑假期間就可能增重到同樣幅度。因此,減重的首要目標是「正常飲食、達到每日基本活動量以消耗當日攝取熱量」以穩定體重增長,而非快速減重。根據衛福部建議,618歲的兒童每日應累積至少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但對於肥胖兒童而言,務實的起點是逐步增加步數,減少久坐行為。

 

減重的起始日均步數可設定為5000步,隨周增加1000步,最終達到每日12000步,以提升基礎代謝率,建議使用計步器或智慧手環監測步數,幫助家長和孩子掌握目標達成情況。許多家庭擔憂補習與安親班時間緊湊而無暇運動。然而,減重初期重點並非額外安排時間,而是讓孩子找回「動的習慣」。透過重新審視日常安排,引導孩子下課期間走動、確實參與體育課、多走樓梯少接送,逐步累積活動量。若在下午五點前步數未達5000步,建議出門快走20分鐘,以消耗當攝取熱量。周間若活動量未達標,就該當「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於假日補足應有的活動量,健康效益不減。

 

進階減重:打破脂肪堆積的惡性循環

 

肥胖兒童因體脂率高肌肉量不足,導致基礎代謝率偏低而減少日常熱量消耗。此外高量的脂肪組織分泌過量雌激素進一步抑制脂聯素(adiponectin)分泌,干擾葡萄糖與脂質代謝,形成「越胖越容易胖」的惡性循環。當基礎活動量穩定後,需逐步加入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以減脂增肌,改變身體組成,提升基礎代謝。

 

有氧運動是指身體大肌肉群進行低強度長時間的節奏性活動,當運動持續20分鐘以上,脂肪組織的血液供應下降,脂肪活性與基因表現受抑制,有氧系統開始燃燒脂肪以合成運動所需能量。快走與慢跑技巧門檻低,可增進骨骼中尚未閉合的生長板縱向壓力,對長高有益,是最為推薦的入門有氧運動。

 

肌力訓練則能持續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肌肉質量,例如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七分鐘運動」,通過12項高強度循環動作訓練大肌肉群,燃脂效率高且易於執行,不受時間、空間與氣候的束縛,適合用以建立運動習慣。[9]

 

開始運動後,肥胖兒童常因身體不適,例如腳踝、膝蓋甚至全身酸痛降低動力。家長需學會辨別肌肉酸痛與真正受傷的差異,酸痛是正常身體反應,代表肌肉被有效激發,是「動起來」的象徵,尖銳或持續的疼痛則可能是受傷的信號,需立即處理。運動前後應協助孩子進行充分的暖身與收操,減緩酸痛程度。專業人員應向家長反覆傳達這些概念,讓家長能正確應對,避免因為擔心而中止運動。此外,肥胖兒童常因腳背較厚偏好穿拖鞋或過大的鞋子,增加運動對關節的衝擊力,提高疲勞感而縮短運動持續時間。因此穿著合適的運動鞋是促進運動成功的重要一環。

 

家庭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兒童肥胖最大成因之一。因此,減重的首要目標是找回正常飲食。圖取自《臺大兒童減重門診手冊》。

 

兒童減重成功的關鍵

 

研究顯示,規律回診、首月飲食與活動達標,以及積極參與的家長,是兒童減重成功的重要因素。透過訂定可實現的合理目標,以早期成功帶來續航的動力和信心,是兒童肥胖介入中不可忽視的核心策略。

 

家長在減重計畫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從學習肥胖成因到制定健康菜單,再到協助孩子每日紀錄步數與體重、減少高糖飲料攝取、增加戶外活動、限制久坐時間等措施,成功減重不僅是體重下降,更在於翻轉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唯有家長的重視與陪伴,才能為孩子架設支持性環境父母的行為是兒童的模仿範本,當父母積極參與健康活動,孩子更容易內化這些行為,並形成長期健康模式。

 

結語

 

兒童肥胖的危機亟需全社會的關注與行動。幫助孩子改變生活型態,正確減重,提升健康增強自信心。運動的價值遠超過減重本身,從提升學習能力到釋放壓力,都是不可忽視的效益。幫助孩子建立持久的運動習慣,讓他們遠離肥胖,迎向健康的未來,是最好的禮物。(本專欄策畫/物理治療學系鄭素芳教授)

 

參考文獻:

[1]Simmonds M, Llewellyn A, Owen CG, Woolacott N. Predicting adult obesity from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es Rev. 2016 Feb;17(2):95-107. doi: 10.1111/obr.12334. Epub 2015 Dec 23. PMID: 26696565.

[2]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202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999&pid=15562,取得日期:2022.10.31

[3]Rundle AG, Park Y, Herbstman JB, Kinsey EW, Wang YC. COVID-19-Related School Closings and Risk of Weight Gain Among Children.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0;28(6):1008-1009.

[4]Fox CK, Gross AC, Bomberg EM, et al. Severe Obesity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Current Concepts in Clinical Care. Curr Obes Rep. 2019;8(3):201-209.

[5]Skinner AC, Ravanbakht SN, Skelton JA, Perrin EM, Armstrong SC.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in US Children, 1999-2016. Pediatrics. 2018;141(3).

[6]Matsumoto N, Kubo T, Nakamura K, Mitsuhashi T, Takeuchi A, Tsukahara H, Yorifuji T. Trajectory of body mass index and height change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a nationwide birth cohort in Japan. Sci Rep. 2021 Nov 26;11(1):23004. doi: 10.1038/s41598-021-02464-z. PMID: 34837002; PMCID: PMC8626480.

[7]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lfare. Obesity.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lfare.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705&pid=16703. Published 2023. Updated 2023/10/03. Accessed.

[8]Chen PS, Chang KC, Chang CH, Chen YT, Huang HW, Tsai SM, Yang HR, Tung YC, Wu WW, Chen HL. The effec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lifestyle modification program for obese and overweight children. J Formos Med Assoc. 2022 Sep;121(9):1773-1785. doi: 10.1016/j.jfma.2022.01.011. Epub 2022 Jan 29. PMID: 35094911.

[9]Maillard F, Pereira B, Boisseau N. Effect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Total, Abdominal and Visceral Fat Mass: A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18 Feb;48(2):269-288. doi: 10.1007/s40279-017-0807-y. PMID: 29127602.

 


2018年成立兒少減重門診,已幫助數百位孩童成功減重。圖取自《臺大兒童減重門診手冊》。

 

陳佩珊小檔案

物理治療師,1996年臺大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同年加入臺大醫院服務至今。2003年在職進修完成臺大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學位。20092010年間,赴美國進修失能者之肥胖與代謝症候群之運動治療,2017年至日本考察兒童肥胖醫療照護。2018年與跨領域團隊共同創立臺大醫院兒童青少年減重門診,因為教孩子運動,所以開始練跑,已多次挑戰半馬完賽。六年來,兒童減重門診成功幫助數百名肥胖的孩子健康減重,重拾自信。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與衛教文章,分享經驗並推廣理念。如今,臺大醫院兒童減重門診已成為國內其他醫療機構學習的標竿,並為物理治療學系大六的特色實習課程,引領更多物理治療師投入兒童減重的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