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長來自對挫折的忍耐力。能將「吃苦當作吃補」,心態上就高人一等。陳文章校長強調高RQ,將困難當闖關挑戰,祝福每一位應屆畢業同學勇敢追夢,鵬程萬里。

今年邀請在畢典演說的貴賓,是日本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本庶佑。他開創了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今年4月,陳文章校長親頒名譽醫學博士學位。本庶佑教授以「好奇心」為題勉勵,不論將來在哪個領域,永保好奇心,就能不斷前進。

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看好臺灣具備人才、資料、算力和法規四大發展AI的優勢,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喻之,期能貢獻於全球醫療,解決人力荒和不平權的問題。

而物理治療領域的未來走向也有4P。湯佩芳老師研究太極拳運動介入發現,中老年人仍保有大腦活化的可塑性,因此可發展動作與感官的整合運動訓練,幫助高齡化的臺灣進入健康老化。一心多用不一定就效率高,黃正雅老師針對大腦皮質異常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姿勢控制的實驗研究顯示,雙重作業的策略選擇因患者能力有別,此一研究有助於衛教應用,提升患者生活獨立性。

生活策略與人生息息相關。巴金森患者在行動時,要採取雙手優先還是姿勢優先關係著生活獨立性即品質。張慶瑞教授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求勝的賽局,而量子策略有可能是必勝策略?張教授從孫子兵法、Star Trek講到三國,精采詮釋量子賽局的「手中無術,心中有道」,請細細品讀。

臺大創校百年倒數。本期迎向臺大百年主題記述農產製造學講座教授中澤亮治行誼。中澤教授在釀造學和發酵菌類研究為臺灣先驅,有發酵工業之父美稱。這篇是他的學生霜三雄跟隨老師出入所見,讓我們看見嚴謹學者私下真性情的一面。

還有兩篇歷史的腳蹤,一是物理治療學系談教育的革新,將學制從四年延長到六年,為的是培養學養兼備,更具有未來性的專業人才。而農業經濟學系的歷史就是伴隨臺灣農業發展的縮影,其所培養的人才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扮演極為重要的推手。

學而優則仕,這是受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舉才觀。臺灣雖處邊陲,考棚也還在,請跟著考試委員楊雅惠教授穿越科舉點榜古今。

性平,一直不出輿論焦點。性平法規定知情者有24小時內通報之義務,否則可能要承擔相關責任。本期請劉金玫律師為大家說分明。

明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有一人65歲以上。相對地,新生兒出生率持續下降,從2021年以來就「生不如死」。對新手爸媽來說,如何哺養寶寶很重要,這是國家大事,且看楊佩瑜老師傳授的泌乳良方。

更正啟事:153期張慶瑞教授專欄文末漏字,茲補上如後:「夜心。希望量子科技遇上人工智慧之後,所創造的地球未來是一片藍天美景,而不會出現末日大洪水淹沒整個地球。」,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