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在歷史上肆虐歐亞,疫情長達數百年,夢靨揮之不去,quarantine(隔離)即出自此時期。當時歐洲是處於封閉及思想落後的狀況,在社會結構上,大批農奴服務封建貴族地主,貧富懸殊;在醫療系統上,所有工作全由神職人員負責,美其名為學院式醫療,實則是毫無根據的「玄學」。黑死病短短幾年使歐洲少了1/3的人口,出現勞工短缺,土地無人耕種,於是造成地主與農奴地位出現變化,不少農奴重獲經濟自由,收入增加,出現更多的商業活動,義大利著名的梅狄奇(Medici)家族便靠羊毛及銀行致富,有足夠資金支持眾多優異人士在佛羅倫斯從事思想、文化、藝術的創造,促成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高舉人文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破除迷信,打破宗教神秘主義,創造藝術品和文學。除了思想上的改變外,對科學精神的重視,尤其是看重科學實驗,則是另一重大轉折。當時的醫生對疫症束手無策,對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一無所知。他們崇尚哲學,在死亡數如此慘烈下,自然權威感盡失。後此西方社會慢慢走上科學求真之路,間接帶動後來的科學革命。

 
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城市,圖為百花大教堂。(圖片來源https://reurl.cc/oRAy05)
 

回顧過去的歷史,危機即是轉機。過去三年全世界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除了造成眾多的死亡外,也對經濟、社會、甚至醫療產生眾大的衝擊。疫情在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現實下,大家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代有否可能出現類似的文藝復興契機?有人倡議以2020年為全球健康元年,因為疫情讓大家體認到健康的重要,「快樂與痛苦,富有和貧窮之間,只有一場病的距離」,身體好比什麼都珍貴,心情好比什麼都重要,身體沒病心理無事,身心俱泰就是幸福。疫情也讓我們看見人類社會既有的不平等,老弱病殘四大族群更容易有所謂的超額死亡率。其實除了感染症外,疫情前全世界因人口老化,已開發國家早死(premature death)死因72%為非傳染性疾病,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四大類為主。世界衛生組織在永續發展目標3.4即希望世界各國應在2030年少這四大類疾病造成提早死亡的1/3,大概每年花費180億美金,即可減少3900萬人死亡,效益是花費的19倍,這四大類疾病突顯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因此疫情帶來思想的轉變主要有二, 一為由疾病的醫學往健康的醫學,另一為從治療的醫學到預防的醫學邁進。

 

臺灣具備人才、資料、算力、法規四大優勢,足以成為發展醫療AI的重鎮。

 

在醫療系統方面,全球普遍面臨高成本,就醫權不平等,醫療品質不一致,只考慮疾病未處理亞健康和促進健康、龐大高齡化醫療照護需求及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上述問題可以靠醫療數位化轉型,藉由目前火紅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技術進步而解決這些挑戰。特別是臺灣具備人才、資料、算力、法規的AI發展四大優勢,可類比文藝復興時的佛羅倫斯。假如數據是未來的原油,在發展數位醫療的大數據時代,因為Nvidia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比起過去傳統的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運算能力更為強大,有了GPU如此高效能的挖掘工具,難怪Nvidia創辦人要說不要再學電腦科學,而是要生物學,以AI來驅動生物學研究,提供致病機制、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新契機,吹起醫療文藝復的號角,攻克AI應用的最後一塊聖域──醫療照護。

 

AI教父Geoffrey Hinton認為AI在醫療的應用絕對正面,值得推薦(圖片來源https://reurl.cc/LWmYQ4

 

雖然生物系統的複雜性,數據的侷限性、監管要求的嚴格性,都是AI發展路上有待突破的障礙,但是隨著未來數據收集的完整及規模性增加、演算法的進步,再經由跨領域合作,數據共享和技術整合,有機會以Medical AI開啟「醫療文藝復興運動」,解決全世界醫療體系統共通的醫護人力不足和醫療不平權的問題。只要我們發展的AI是以人為本,真正以人類利益為中心,未來我們除了再造另一個護國神山外,也一定可以讓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能享受不受時空限制且付得起的高品質醫療,不會因病而貧,真正實踐使人免於恐懼的最終健康人權。

 

吳明賢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院院長
 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
 臺灣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
 《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
學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1982-1989)
 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95-1998) 
 專長:腸胃學、分子生物學、幽門桿菌、腸道菌
 著作:學術論著500多篇,另有科普著作《胃何不輪轉-淺談功 
 能性腸胃障礙》、《胃何不舒服-淡談胃癌》、《身體警訊與
 生活習慣病》、《不靠藥物整腸健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