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
*打造華人第一 世界一流的癌症醫院
*臺大與永齡基金會簽定捐贈暨合作合約
2008年12月19日,本校李嗣涔校長與「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董事長,正式簽定癌症醫院捐贈及生醫工程合作合約,總金額新台幣150億元,將在臺大興建「癌症醫院」、「質子治療中心」與「生醫工程館」,共同打造華人第一、世界一流的癌症醫院,並將帶動癌症防治的創新研究及生醫產業的工程發展。
本校校務會議已於97年10月18日通過設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症醫院」,將導入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ed)的整合式服務、規劃以特定部位腫瘤為治療主軸、建立儀器使用之開放平台、引進各種先進的癌症診療技術等,為患者提供最人性、最先進的醫療服務。(取材自《臺大校訊》第946號1版,2008.12.24)
圖說:
圖1:李嗣涔校長(右)與郭台銘董事長交換合約。(攝影/郭書紳)
圖2:與會者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左起:主任秘書廖咸浩、醫學院楊泮池院長、行政副校長包宗和、學術副校長陳泰然、財務副校長湯明哲、郭台銘董事長、李嗣涔校長、衛生署葉金川署長、臺大醫院陳明豐院長、林芳郁教授、基金會執行長吳啟誠。(攝影/郭書紳)
研究卓越
*沈川洲副教授利用珊瑚重建超級地震周期
臺大地質科學系沈川洲副教授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謝凱瑞(Kerry Sieh)教授等四大研究團隊,利用「珊瑚鈾定年技術」及珊瑚表面形貌分析,完整重建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的地震周期。該研究成果已於12月12日在國際著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中發表。其方法大幅提高地震周期計算的準確性,是地震預測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沈川洲副教授表示,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微孔珊瑚(Porites),其外型會隨地震所造成的地面高度變化而改變,因此可藉此瞭解近代地震活動的模式,但對於地震的規律及久久一次的超級強震,一直無法捉摸;最大的困難在於域古老珊瑚化石難以精確定年。直到5年前臺大地質系加入才有了新的突破。
沈川洲的臺大地質系研究團隊發展出一種「珊瑚鈾定年技術」,利用鈾-238衰變系列中三個放射性核種-鈾-238、鈾-234及釷-230的相對比例,可精確計算出珊瑚年齡。700年來,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每隔200年即發生持續數十年規模8左右的大地震群,以及每兩個世紀即會發生規模大約9的超級強震。此一發現值得南亞及鄰近國家高度警戒。
本團隊由臺大理學院羅清華院長領導,研究係國科會卓越計畫資助,對太平洋、南中國海及印度洋各海域珊瑚,進行研究多年,而在定年技術上獲致重大突破,成果獨步全球。(文圖提供/地質科學系沈川洲教授)
圖說:
圖1:本校地質系沈川洲教授的團隊,從太平洋等海域的珊瑚研究中,成功發展出定年技術,大幅提高地震周期預測之準確性。圖為海底採集珊瑚。
圖2:利用磁場式感耦質譜儀進行鈾釷定年分析。
圖3:微孔珊瑚生活於海邊潮間帶,其外型會隨著因地震所造成之地面高度變化而改變。
關懷社會
*「臺大公共論壇」探討<集會遊行法>
由於陳雲林來臺事件引發國人一連串抗議行動,以及野草莓學運的持續發酵,有關現行<集會遊行法>是否須修正及如何修正?已成為社會輿論焦點。本校基於關懷社會的理念,於2008年11月28日舉辦臺大公共論壇「集會遊行:自由?規範?」,由本校包宗和副校長主持,邀請學者專家分就集遊法中的報備、禁制區、強制解散及責任問題進行探討。全文詳見《臺大校訊》第943號1版,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2008.12.3)
*臺大地環系的南太平洋島嶼研究調查
本校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在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組成「SPIRIT—南太平洋島嶼研究調查團隊(South Pacific Islands Research and Inquiry Team)」,於今年8月17日及25日分赴我南太平洋邦交國-吉里巴斯共和國與吐瓦魯,進行為期1個月的「環境調查」志工服務。這不僅是地理系師生與南太平洋島嶼第一次感動接觸,也是臺大人落實「知識志工,寰宇外交」的表現,服務成果更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該團隊由林俊全教授、簡旭伸教授以及林彥伶、吳明勇、黃川寧、許鈺苓、張祖達、張哲誠、廖婉儒、廖宜雰、簡庭駿、顏維志等10名學生組成,以SPIRIT為名,強調本著專業、熱忱與行動,落實關心全球事務的臺大精神。
此次調查針對土地利用情形,對環礁島國環境特性與資源、社會經濟及人民生活概況等,獲致相當程度之瞭解,並分別在當地及臺灣發表成果。此一環境志工計畫係源於國合會與臺大於2008年初所簽訂之合作意向書。(文圖提供/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簡旭伸教授)
圖說:
圖1:團員至當地住宅進行水質調查。
圖2:觀察當地潮間帶生態。
圖3:訪查臺灣技術團在當地推廣家庭園圃的情形。
圖4:參訪當地幼稚園,學童與我們快樂合照。
圖5:贈送吉里巴斯首都島嶼塔拉瓦的衛星航照圖予該國總統(左3)。
國際合作
*臺大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
有鑑於世界糧荒問題越來越嚴重,為協助解決糧食危機,本校於10月9日與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簡稱IRRI)簽署合作備忘錄,並舉行「臺灣與國際稻作發展研討會」。
這項合作備忘錄由本校李嗣涔校長與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Robert S. Zeigler博士共同簽署,未來雙方將在水稻育種、土壤肥料、病蟲防治、生物技術、氣候變遷與作物關係等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隨即舉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論文,包括:水稻面臨的危機、水稻遺傳學之近況、野生稻及水稻多樣性、臺灣稻作產業之發展、臺灣水稻育種及栽培之發展等。本次研討會也是為紀念臺灣之世界水稻先驅張德慈博士的貢獻,特別由其夫人以「國際稻作巨擘:張德慈博士之生平事蹟」為題,闡述其對水稻研究之貢獻。
張德慈博士於1961年赴菲律賓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之工作,進行遺傳學研究,率先將「臺中在來一號」引入印度試種,為熱帶地區增產糧食,創造綠色革命,揚名國際。其後更進一步利用臺灣之低腳烏尖、矮子尖等帶有半矮生習性基因﹝sd1﹞之親本與熱帶高桿低產品種雜交,育成多個性能優異、國際馳名之優良品種,其中命名為IR8之高產耐肥新品種,表現更超越臺中在來一號。IRRI為感念張德慈的貢獻,以其名成立「張德慈遺傳資源中心」。
國際水稻研究所為聯合國國際農業研究組織(CGIAR)旗下機構,在稻作研發居全球領導地位,涵蓋農藝、土壤、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與資訊、產銷經濟及農村發展等領域,每年舉行多項國際會議及研習班。
圖說:
圖1:福爾摩沙奈米玫瑰: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林麗瓊研究員與中研院原分所陳貴賢研究員實驗室的作品「福爾摩沙奈米玫瑰」,榮獲2008年國際材料研究學會(Materials Reaserch Society, MRS)年會“Science as Art”首獎。國際材料研究學會是國際上最具規模的材料科技研究學術團體,每年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同時出版材料研究學術期刊等。林麗瓊研究員所主持之尖端材料實驗室,目前專注於光電領域材料之研發,如奈米碳管、矽碳氮與硼碳氮化合物,和鑽石、氮化鎵、氮化銦、氮化鋁及矽奈米錐等。另外亦著重於利用電子顯微及相關之分析技術,「福爾摩沙奈米玫瑰」即電子顯微鏡下奈米材料之呈現,以紅色取代灰階,令人驚艷。
圖2:張德慈博士在水稻育種貢獻卓著,譽享國際。(提供/IRRI)
圖3:水稻稻種IR30號,為早熟性品種,能抗白葉枯病、褐飛蝨。(提供/IRRI)
新單位掃描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大學之科學教育除了培育科技專業人才,也能藉著卓越的研究濡孕社會上的科學素養與科技知識,惟國內科學教育因受制於升學主義,向來重分數而輕學習。為促進臺大與全國科學教育之健全發展,本校於2008年11月成立功能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期藉臺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與關係,營造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革新全國之基礎科學教育。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服務的對象擴及全國各大學、中學乃至社會人士,未來主要工作有:規劃與推行基礎科學開放式課程(NTUOCW:Open Course Ware)、研發數理共同科目免修制度及安置測驗(placement exam)、基礎科學課程教學供求現況調查、發展自然科學領域通識典範課程、舉辦基礎科學講壇、舉辦其他創意科學活動及推行科學傳播、發行「探索科學」雙週報及其他平面與電子刊物,以及建置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網站等。中心主任為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聯絡電話:(02)33661660,E-mail:ntucase@gmail.com。(提供/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12月14日揭牌
臺大於2008年9月成立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並於12月14日舉辦「生命教育高峰論壇」正式掛牌。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為校級中心,除致力於生命教育學術領域專業知識之研發外,更自期成為全國生命教育推動之總樞紐。「生命教育」意在幫助人們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每一個人獨特的生命,活出自己和他人的和諧共融關係。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網址http://www.lec.ntu.edu.tw/。
徵才啟事
*臺大醫學院骨科誠徵專任教師2名
1. 依據:97年12月5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骨科新聘教師甄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議。
2. 資格:
(1) 具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執照資格。
(2) 97年8月1日止,具10年以上(第一年住院醫師起算)骨科臨床經驗並有骨科特殊專長領域。
(3) 有前瞻性研究能力、教學熱誠,並具博士學位或教育部助理教授級以上資格者。
3. 檢具資料:
(1) 個人履歷(附相片)。
(2) 學經歷證件影本。
(3) 3年內代表著作(95年3月起)、5年內著作(至多12篇)及參與研究計畫著作抽印本(紙本及電子檔)。
(4) 國內外相關學門教授推薦函3封。
(5) 未來3年教學及研究計畫概要之相關資料(紙本及電子檔)。
備註:有關履歷表、著作目錄、教學及研究計畫書等之格式,請參考本校醫學院專任教師聘任之表格撰寫,請至http://www.mc.ntu.edu.tw/staff/person/html/form.html下載相關表格
4. 起聘日期:98年8月1日
5. 報名截止日期:98年2月10日(下午5時前須將申請資料寄達)
6. 寄件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7號『骨科新聘教師甄選委員會』收。
7. 聯絡電話:(02)2356-2137;2312-3456轉62137謝雪蜜小姐
傳真專線:(02)2322-4112
E-mail:hhmi@ntuh.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