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樞 先生

臺大心理學系1959年畢業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1969)。現任中原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暨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先後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心理學組、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院長(1996-1999)。楊校友畢生鑽研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探討兩岸三地華人的思想、觀念、態度、性格、行為及其在社會變遷影響下的各種改變,期建立華人本土心理學(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編著中英文學術專書30餘種,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約160篇,並將研究成果與亞洲、歐美心理學界對話,對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有重大貢獻。獲多項學術榮譽,如:十大傑出青年獎、中山學術論文獎、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臺大心理學系榮譽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等。

 

圖說:

圖1:楊國樞教授畢生致力於建立華人本土心理學,已成一家之言。(提供/楊國樞)


李歐梵 先生

臺大外文系1961年畢業

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碩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講座教授(2004-)。外文系在學期間,與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成為新銳創作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譯介的園地,對臺灣文學影響至鉅。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1982-1990)、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1990-1994)。19942004年回哈佛大學任中國文學教授。2002年獲選中研院院士。興趣多變,觸角寬廣,自謂為「狐狸型」學者。著作遍及學術、文學、藝術、文化評論諸領域。學術論著有以博士論文發行之中譯本《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論魯迅的“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中譯為《鐵屋中的吶喊》),研究上海都市文化之《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文學部分有小說《范柳原懺情錄》、《東方獵手》,散文集《我的哈佛歲月》、《一起看海的日子》等。

 

圖說:

圖1:李歐梵校友除專注於華人社會的文化現象研究外,閒情之作的小說也膾炙人口。(提供/臺大校訊)


范良士 先生

臺大化工系1970年畢業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化工博士。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及C. John Easton工程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流動化床、多相流體力學、顆粒學和能源及環境反應工程,發表300多篇期刊論文、4本專書著作及20項專利研究,1989年著作《氣液固三相流體化系統》為該領域之經典,而1998年所著《氣-固流動原理》則已成為通用教材。在產學合作建樹頗多,擔任20多家公司、國家研究所及研究機構之顧問,成功研發OSCAR程序及CARBONOX程序用於燃煤煙道器之潔淨,近年來致力於將3種由碳原料轉化的化學循環程序技術應用在製氫、液態燃料和發電,可望在碳轉化技術有所突破,有助於解決能源及環境問題,頗受美國政府重視及支持。范教授在各方面之卓越成就使他獲得50多種國際性及校際性之榮譽及獎項,如美國化學學會在工業及工程領域之E.V. Murphree Award、美國化學研究評議會Malcolm E. Pruitt Award、美國化工學會Alphi Chi Sigma Award、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甫獲選美國化工學會近世紀最傑出100位工程師之一。

曾多次回臺舉辦專題演講及指導國內在能源及環境領域先進技術。他感謝臺大給了他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讓他領悟了很多做學問及追求真理的執著。他認為臺大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智慧和優良的學習環境,對於國家社會也要有相對的責任與使命;臺大人眼界要遠、目標要高,才能對社會與國家做出貢獻,從而為人類創造美好的未來。

 

圖說:

圖1:范良士院士返化工系參訪,與本系教授合影留念,左起:劉懷勝教授(副主任)、陳立仁教授(系主任)、范良士院士、顏溪成教授。(攝於2007.11.26,提供/化工系)


蔡萬才 先生

臺大法律學系1954年畢業

現任富邦集團創辦人暨富邦集團總裁。1961年執掌臺灣第一家民營保險公司「國泰產物保險」(後更名為富邦產物保險),1980年代末臺灣開啟金融自由化改革,陸續成立投顧、證券、銀行、投信、人壽及期貨等金融機構,進而於2001年底成立富邦金控,成為臺灣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金控公司。20086月,富邦金控的資產總額達新臺幣1.9兆餘元,為臺灣第三大金控公司。2002年併購臺北銀行,公開招標的透明化過程也成為官股行庫併購典範。20044月完成收購香港港基銀行,開始進軍中國市場。富邦對公司治理的努力與優異表現受到國際媒體認同,連續4年榮獲國際知名財經雜誌《歐元》(Euromoney)評選為「臺灣區最佳公司治理」及「亞洲區最佳公司治理」之殊榮。

蔡校友在事業成就之餘,不忘社會公益事業。個人出資先後成立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及藝術基金會。2003年以公益彩券盈餘成立臺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自許為「社會發電機」,積極投入公益活動,如擔任中華民國警察之友總會理事長期間(1991-1999),出資並成立撫恤基金。921震災後,協助南投縣信義鄉信義國中、地利國小及人和國小三校重建。2003年捐贈2億餘元回饋母校,興建法律學院「萬才館」。此外,對學術交流研究亦多所贊助,如捐贈東京大學設置「富邦講座」研究臺灣戰後之法律制度,資助牛津大學考古研究團隊與臺大人類學系合作臺灣考古研究等。曾任三屆立委,任內推動「國家賠償法」通過立法。

 

圖說:

圖1:蔡萬才校友從保險公司起家,打造富邦金控今日之規模,足為金融界治理之典範。圖為捐贈母校萬才館時攝。(提供/臺大校訊)


尹衍樑 先生

臺大商學研究所1983年畢業

現任潤泰集團總裁。成立至今已逾60年的潤泰集團,在其卓越領導下不斷擴充版圖,不僅在本業上整合紡織上中下游,更跨足營建、量販、金融等事業體,成為自傳統產業轉型為多角化集團的成功典範,目前企業版圖包括紡織服飾、營建、金融、量販流通、醫療及教育等六大事業體。在營建業尤其光芒四射,2001年起擔任研發長及總工程師,鑽研營建技術的改良與創新,專利總項目高達156項,2005年榮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肯定,2008年個人並獲「公共工程獎章」。

尹校友在學術專業亦多所著墨,於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產經研究領域已發表著作54篇(包含專書7本)。當選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士(2004)、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會員、俄羅斯國際工程研究院(簡稱IEA)「工程之光」勛章(2008)及院士(乃臺灣第一位獲院士殊榮者)。尹校友也長期贊助本校之學術發展,2008年與校友共同捐贈「土木研究大樓」。北大、上海交大等大學亦分獲數千萬元至上億元不等之捐款。其對兩岸教育捐獻已超過新臺幣30億元。

 

圖說:

圖1:尹衍樑校友不僅讓紡織本業成功轉型,更在工程營造獲致極高成就。(提供/潤泰集團)


黃肇雄 先生

臺大電機系1981年畢業

現任訊連科技公司董事長。198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腦博士後進入臺大資工系任教,1991年與另兩位資工系教授共同建立臺大通訊及多媒體實驗室,開創臺灣多媒體研究的整合型實驗室,並領導其成為該領域全球一流。直到2006年方辭去資工系教職,專心於企業之經營。1996年創立訊連科技公司,以開發與行銷多媒體軟體產品為主,2年內便成為臺灣唯一、也是全亞洲最領先的視訊、影音壓縮技術的軟體廠商。其主力產品之一的Power DVD系列,已占全世界電腦DVD軟體逾半市場,為教授創業成功之典範。10年來積極資助臺大3個研究實驗室,共6項產學合作計畫,2003年成立訊連科技教育基金會,從事社會關懷與降低數位落差等公益活動。

 

圖說:

黃肇雄校友本著對多媒體軟體研發的獨到先見,創業成功。(提供/訊連科技)


黃崑巖 先生

臺大醫學系1959年畢業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現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主任委員。曾任美國海軍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臺大醫學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臺灣數所大學通識教育講座、Project HOPE(美國霍浦基金會)顧問、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等職。於48歲時回國服務,參與成大醫學中心之創立。創院之初蓽路藍縷,建立各項制度,形塑人文精神,為延攬人才,甚至遠渡重洋。

黃校友對國內醫學及一般教育的人文內涵極為關注,20042月於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以「何謂教養?」問題,引發輿論。著有專業醫學論文多篇,以及《SARS的生聚教訓》(2003)、《生死關頭見豁達:黃崑巖醫院談生命省思》(2004)、《黃崑巖談教養》(2004)、《黃崑巖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2006)、《黃崑巖回憶錄——成大醫學中心創建始末》(2007)、《我不一樣的人生:黃崑巖自傳》(2008)等書。

 

圖說:

圖1:黃崑巖校友主張要做科技人,先做文化人,強調人文教育之重要性。(提供/黃崑巖)


林柏榕 先生

臺大外文系1960年畢業

現任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董事長。出身單親貧困家庭,然不畏逆境,力爭上游。大學畢業後回母校臺中一中任教,後受聘為中山醫科大學講師。為幫助清寒學生升學,於1971年集資創辦立人高中,擔任第一任校長達10年之久。因辦學績效突出和熱心公益,獲社會肯定,而於1981年獲選為臺中市第9屆市長,先後共擔任三屆市長。卸任後,奉派為臺灣省政府省政委員及臺灣省諮議會第1任議長。

在教育界及政界服務數十年來,從未間斷對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和扶助。除創辦立人高中外,也創辦“生命線”挽救因失意而企圖自殺的人,成立弘道基金會及弘道協會照顧獨居老人。林校友認為幸運的人要感念上天對他們的賜福,社會對他們的厚愛,進而能主動去幫助不幸的人,便是人性的昇華,這是他終生奉行的核心價值。

 

圖說:

圖1:林柏榕校友本著人饑己饑精神,推己及人,為社會弱勢族群提供希望與機會。(提供/林柏榕)


杜俊元 先生

臺大電機學系1960年畢業

現任華泰電子公司董事長。1968年回臺,1969-1992年在臺大電機系任客座副教授。1971年與洪敏弘博士等共同創辦華泰電子,1979年協助政府於新竹科學園區創辦聯華電子,1987年於新竹科學園區創立矽統科技,對早期的臺灣電子工業,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多有貢獻。1990年加入慈濟功德會,親身參與國際賑災志工服務工作。2002年因罹癌修養,復出後回任華泰電子公司,帶領該公司走出經營困局。

杜俊元校友以自身經歷鼓勵臺大的學弟學妹,儘早立定人生以服務為職志的宏願,利他為上,持之以恆,一定可以發揮無限的潛能,利益人群,造福社會。

 

圖說:

圖1:杜俊元校友熱心志工服務,不僅捐款,更直接參與國際賑災。(提供/華泰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