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生命中的抽屜;我找到一堆珍藏二十五年的回憶!
這是我真實的經驗,記敘一段平凡而艱辛之復健過程。故事裡的時空、人物都用真名,以表內心真誠的感激。
日前看到臺大醫院謝維銓醫師病逝的消息,以及張上淳醫師感念恩師的報導,更成為我寫作此文的動機。
病史
1996年11月的一個早晨,我感到頭痛、發燒,無法小便。內人周春垣陪我到附近一家小醫院看診,一位泌尿科醫師為我導尿、給藥、約我次日割除攝護腺。晚上在家卻頭痛劇烈,體溫飆升,內人十分害怕,通知大女兒叫了救護車,一同去臺大醫院泌尿科急診。我因教書之便,曾經為醫院設計庭園,與相關人員及環境熟識,故習慣去那裡看診。診治結果,認定不是攝護腺問題而轉往神經科。神經科檢查後,又將我轉往內科,吃些緩解症狀之藥。不料半夜又高燒昏迷,極為危急,醫師暗示準備後事。值班醫師受春垣懇求;同意冒險使用類固醇,緩和了我的病情。
內科主治林昇鋒醫師與幾位醫師會診時,他們的老師謝維銓醫師,建議從「腦膜炎」之方向治療,必須檢驗出是那一種病菌入侵大腦,方能對症下藥。未檢出前,繼續試用維持生命之藥。他的這個建議,救了我的命。
每天注射類固醇,服丸藥。兩週後終於驗出禍首為結核菌,這才開始正式投藥。原來我患的病名意譯為「結核性腦膜炎延伸脊髓炎」,是罕見的法定傳染病。我住進特等病房,被以重大傷病之規範對待。在教學醫院中,有時用罕見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我有幸被選用,可能對以後病患有貢獻,覺得驕傲!
我時睡時醒,常常胡言亂語,偶爾會唱歌。除春垣外,我不認識任何別人。有一天從迷糊中醒來,覺得頭腦清楚、精神不錯,才知已過三星期了!在這段時間,春垣一直伴隨病床邊,有許多親友或學生來看我,她都一一記下名字。我也漸漸從她口中知道我的病況。由於日夜照顧我實在太累!就請來一位24小時護工,讓她可以抽空回家。我整天躺臥床上,掛上尿袋,移動用輪椅,抱上抱下,轉眼又過去一月。
這天,我揑了揑大腿,發現完全沒有知覺,醫生來敲敲打打,宣告說我有了半身不遂之後遺症。一般而言,腦膜炎的後遺症為腦殘智障;延伸脊髓的結果,結核菌入侵並傷害脊髓細胞,阻隔了控制下半身神經之功能,使我腰部以下殘障了,腦部反而沒壞,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又一天,一位教授帶領學生來實習巡房,向學生分析我的病情;他們以為我睡著了,這時,我聽到他的結論說:這個病患痊癒後、終生不能離開輪椅!我聽了有如晴天霹靂,一時非常悲觀,感覺這一生完蛋了。
擔心、傷心、灰心中;記起了我曾經看過的電影:《西廂琴斷》(interrupted-melody),是澳洲名女歌唱家瑪茱麗‧勞倫斯(Marjorie Lawrence)之奮鬥故事。描寫她自村姑辛苦奮鬥、爬上首席女高音之地位,卻因小兒麻痺症而失去行走能力,不得不放棄歌劇生涯。她於絕望中得到丈夫鼓勵而努力復健,坐著輪椅到海外勞軍,並參加各種活動,終於再上歌劇舞台;這場歌劇設計讓女主角全坐著表演。一幕一幕演下去,最後她竟然用力站起來謝幕;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淚水滿眶。每次回憶這電影,仍然感動!
如今,我自己遭遇這樣的困境,忽然想起她,不禁吸一口氣,挺起胸膛!是的,永不服輸;本是我的座右銘。
復健
心情改變了,我樂觀地、開始復健……。
護工每天推我去電療室,躺下由復健師在腿和腳上吸附多個電源,通電時麻麻的,復健師叫我立即動腳姆指。開始時,完全不能動。等到姆指可以動,就叫動食指,然後其他腳指頭,再腳踝、膝蓋;約二週後全都能動啦。
第二階段練習站立與走路:其實在我還不能站立時、醫師就教我行走!坐輪椅到復健室雙槓前,緊抓雙槓,用力撐起、再移動腳步,來回走路,累了休息一陣子,再走。一週後,開始練習上樓梯。第一次看到復健用之短樓梯;有三級,五級等各種高度。扶起欄杆走上坡、走下坡,辦到後,醫師又要護工幫助我上下正式樓梯;於是我有了「先學上樓,後學走路」的有趣經驗,兩星期後,已可撐起ㄇ形助行器慢慢走路、短暫站立。
控制下半身之神經細胞也管大小便之控制,醫院為我安排各種膀胱檢查及訓練,其中以灌水進去之測量最痛苦。脹尿、排放、憋尿訓練、也都受罪。膀胱訓練的結果,增加膀胱的收縮功能,我終於卸下尿袋,如釋重負,感受輕鬆多了!但是小便仍控制不良,必須24小時包上尿片。
三個月後,病症幾乎痊癒,我搬到復健科病房,繼續這漫長而辛苦的復健。
復健科林銘川主任為我設計系列復健課程,自早到晚,同時實施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兩種方式,由楊怡君醫師負責職能治療,林光華醫師負責物理治療,有些她們自己直接帶我做,有些由實習學生執行。
物理治療是鍛鍊肌肉、增加力量,林醫師讓我坐在輪椅上舉小啞鈴,推拉彈簧桿,操作一些不知名的器械,和加強肌肉之運動。她說將來我必須用雙手來支援我的雙腳。我天天做重量訓練,上身肌肉漸漸結實起來。醫師也讓我坐在輪椅上抬腳,然後綁上沙包再抬,再增加沙包重量。上述所有這些運動,剛開始做十次,再慢慢增加;腳部力量也增強了。不記得用過多少種復健器材,也不知道辛苦操作了多少次數,結果體能顯著進步。
物理治療室內,有各式各樣器械;各色各樣病患在裡面復健,如車禍、中風或小兒麻痺症患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塊板,將人綁住、頭下腳上倒過來,或將人九十度摺疊起來,十分刺激。常見老人痛得大聲喊叫而拒絕再做。
職能治療是練習日常活動技能,首先楊醫師在地上排了十個小木柱,要我彎腰一個一個撿起來放到茶几上面排好。然後撿小瓶子,再撿重些之物件,放置位子也每次加高,做到純熟為止;目的在加強腰力。她又放十個小瓶子、十根筷子、要我一根一根插入瓶子、準確為止,又讓我將小石子一個一個丟進杯子。她將籃框放在地上,讓我用不同大小之球,投籃幾百次……;繼續「玩」一些幼兒遊戲,所產生返老還童感受,簡直奇妙極了!最後她帶我去庭園中拔野草,竟然是我自己設計的園子!
先後有三位實習復健師輪流照顧我,帶領一些生活化的動作。在一間有榻榻米平台之室內;像貓一樣翻滾,爬上爬下,躺下坐起,穿衣脫衣,穿鞋脫鞋,雖然人人都會做,我仍然耐心配合。後來試用四腳拐(有四隻腳爪之手杖)步行,或扶著牆壁移動雙腳……。終於大功告成,我撐起普通拐杖就可慢慢行走了。
出院前一週,復健師最後一課,是教我如何正確跌倒;告訴我幾種跌倒時不會受傷的姿勢,主要技巧就是讓屁股先著地,發現快摔倒時不要用手撐,而是彎膝坐下。
林昇鋒醫師說,會診醫師們都覺得我病況痊癒速度異常快,不太尋常。我告訴他可能與我私下常服中藥有關!林醫師要我拿藥方給他看,我說中醫師解釋,主要藥材為活血功能,通俗說法就是使其他藥物(包括西藥)快速進入微血管,有觸媒作用。林醫師看了,對我點頭微笑。
住院七個多月,終於可以回家了。好像做夢一般,十分珍惜這一段記憶。那年63歲,如今已是88了!這就是我生命抽屜中的一堆珍藏!
點滴
一些記憶中的有趣點滴,寫在下面與各位分享:
1.那個學年度的寒假末期,我指導的碩士、博士學生各一人因急於畢業,我了借一間醫院小會議室,邀請各四位委員進行先後兩段論文口試。據說造成護士們「瘋」傳:「園藝系教授在醫院口試論文」!我也曾在醫院的餐廳邀集了一次中學同學會;視院為家。
2.由於我認真復健,對醫師護士們百般依從與配合,被暗封為「模範病人」。我曾經幾次當義工,被派赴拒絕復健操作之病患前,以自己為例,勸說他們努力復健,不要怕痛苦。雖然不知勸說效果如何,但仍充滿成就感。
3.初病昏迷時,不但喃喃自語,而且有時唱起歌來,春垣說我常常唱《綠島小夜曲》,以致出院後,每次我哼這首歌,她聽到就感不安,勾起她辛苦疲累之記憶。
4.出院前,我領到一張殘障手冊,那手冊使我自卑,當時相當洩氣。但出院後,卻發現殘障者竟福利多多!公家博物館、美術館免費。看表演及上交通工具,均可帶一陪同半票,停車場有專用位置,醫院看病也打折,坐輪椅時常有人過來關心。原本之怨氣和自卑感竟然消失,在臺灣,我體會到依然是一位受大眾關注的人。
尾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十六年期間,我用學來的跌跤技巧,平安渡過多次意外。不料十年前,在浴室中恍神滑倒,摔斷右大腿骨,釘上一塊30公分鋼板;不幸又回到輪椅生活,接受再一次漫長挑戰!而膀胱也由於纖維化嚴重而無法自行排尿,感謝劉詩彬醫師,多年來除了幫我防治攝護腺腫大外,也在七年前教會我導尿,免除我終身掛著尿袋的痛苦。
回首來時路,由衷地感念所有幫助過我的醫護人員。也希望所有跟我一樣在病苦中的朋友們,都能夠振作起來,永不服輸。八八老翁在此祝福大家,願與大家共勉之!
凌德麟小檔案
1956年臺大園藝學系畢業,歷任母校園藝系技士,講師、副教授、教授,退休後獲聘為名譽教授。專長於造園設計、景觀規劃及景觀史研究。
圖:後方立者為周春垣女士,是1959年園藝系畢業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