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烏魯木齊機場,來到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展開八天七夜的新疆之旅,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西北國度。烏魯木齊位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新疆的政經中心。我們先就近走訪了天池,那是清澈寧靜的高山湖泊,宛如脫離塵俗的翩翩仙子,等待高人雅士前來造訪。

拜別仙子之後,我們奔馳在217公路上,途經克拉瑪依市,公路旁盡是不斷磕頭的鑽油機,這裡是中國大陸最大的石油開採基地,造就出人煙稠密的城市。向日葵迎風招展,葵花子可製油,因此取名油田公路。兩旁的白楊樹、榆樹也打起腰桿迎賓,北國八月,夏日赤炎,沙土遼闊,但是人為的植栽依然茂密挺拔,好一片美麗風光!

烏禾爾魔鬼城

從克拉瑪依市往北走,約100公里遠,來到烏禾爾魔鬼城。這兒有著名的雅丹地貌──遠古時期內陸湖湖底的泥沙隆起成為山丘。那呼嘯而來的沙漠狂風,像無數砂輪在山壁上打磨出各式各樣的土臺群,形如宮殿、尖塔和蒙古包等。

西北國度的魔鬼城有四座,都是雅丹地貌,分別位於新疆哈密、克拉瑪依、奇臺,還有甘肅敦煌。其中哈密的五堡魔鬼城面積最大,克拉瑪依的烏禾爾魔鬼城地質景觀最為古老。大約在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烏禾爾是巨大的淡水湖泊,有烏禾爾劍龍、蛇頸龍、準噶爾翼龍棲息,至今白堊系地層的泥質石灰層依舊存在,換作駱駝成群。唐朝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云:「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他以南疆輪臺為題材,描述九月以後入夜的風景,藉由這首詩可以想像九月入秋的烏禾爾:白天殿塔如林,雄渾壯闊;入夜後氣溫驟降,飛沙走石,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當地人因此把它叫做「風城」、「風堡」,或是「鬼城」。

圖瓦人的傳統民居

從烏禾爾往北,又行駛二百多公里,來到布爾津。這裡的街道整齊,屋舍屬於俄羅斯風格,兩三層樓高,小尖塔型閣樓,外牆多是藍、白、淡黃等淺色系,戶戶有庭園,頗具風情。

再往北走,車隊駛入喀納斯地質公園風景區。喀納斯湖形成於距今二十萬餘年前的冰川期,湖水來自阿爾泰山脈群山主峰,融冰的雪水晶瑩澄澈,匯成碧綠色的寬廣湖面,河川彎流,河水舒緩,空氣清新,沁入心脾,好不暢快!我們走上湖邊山頭上的觀魚亭俯瞰,這時風大雨急,又忽然飄歇,山谷雲霧繚繞,湖面高處出現彩虹,超美!

拜訪湖旁少數民族圖瓦人的民宅,也是難得的經驗。屋子是用落葉松原木搭蓋,屋裡從天花板到窗邊延伸至地板,都舖著帶花飾的毛毯。廳堂正中懸掛祖先肖像,側面牆角另懸著一幅成吉思汗像,據說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滯留此地的一支部隊繁衍而成的。女主人請我們享用的點心帶點兒奶香,也為我們介紹他們的生活和歷史。圖瓦人以狩獵和放牧為生,這裡曾有過零下58℃的低溫,所以屋裡舖滿毛毯。他們熱情好客,以歌舞迎賓。說著說著,女主人就跳了起來,在斗室之內擺手、和拍、移動、旋轉,動作俐落流暢。為她伴奏的年輕男子,隨後吹起直笛,再撥弄哈薩克冬布拉琴,聲音清脆悅耳。大家意猶未盡,女主人又加碼演唱一支小曲。圖瓦語是稀有語種,雖然聽不懂,但仍能感受到那純真無邪的氣氛。

走出戶外,明顯看出聚落建築在向陽坡。大山有陽坡,有陰坡,如同杜甫詩述說「陰陽割昏曉」的景象。陰坡森林茂密幽暗,陽坡草綠,有住家和小溪流。可以想見當春天來臨時,那高山小花鋪陳出來的地錦,就長在家門前,迎風搖曳,會是多麼美麗!北疆的天空很藍,淘淨了渣滓,恬靜祥和,偶有幾朵白雲輕拂而過,有時遠方皚皚山頭來招呼。當夜幕低垂時,那「山上雪」與「雲間月」是否會私密相約呢?

北庭都護府遺址

從喀納斯返回布爾津,再從布爾津奔向昌吉,我們奔馳在216公路上,飽覽許多特殊地貌的自然風光。五彩灘仍然屬於雅丹地貌,只是岩層從下到上有靛青、赭紅、土黃、灰綠等多種顏色橫向排列,再加上岸邊裸露的斑斕礫石,交織成對比鮮明的圖畫。火燒山則是一片橫無際涯的赭紅山脈,經千百年來強風不斷自山下刮起,形成那熊熊烈火向上奔燒的態勢。

車行數百公里後,終於來到了北庭都護府故城。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討伐北方異族,於貞觀14年(640)底定西突厥,建立庭州,以安置其部眾,當時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周武后長安二年(703)十二月,在庭州成立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北麓兵事。

北庭都護府的外城建於貞觀年間,周長4596公尺,四角有角樓和瞭望臺。內城應是後來回鶻人所建,周長約3千公尺,城內有街區、官署。今日所見的北庭故城,全由土石夯築而成,僅剩斷垣殘壁,然而依稀可見內、外二城的護城河道,部分城門、城牆和密集的馬面。殘存的城牆高達兩三公尺,雄偉壯闊;還有些基址高達5公尺,可能是佛塔遺跡。城內道路和院落輪廓依稀可辨。想當年,唐朝詩人岑參滿懷雄心壯志,兩度出塞,曾經擔任安西副都護封常清(?-756)的判官,有可能走訪過北庭。而前往天竺取經的僧侶、經商西域的過客、征戰中亞的將士足跡,更絡繹於途。

北庭都護府故城西側700公尺處,還有一處新挖掘出土的遺址──西大寺。這是回鶻國君的家族寺院,始建於北宋中期,元朝末年曾改建,大約明朝中期遭廢棄,歷時三百多年。寺院廳堂宏偉,有正殿和東、西配殿各一處。正殿東側洞共有15處佛龕,分上7、下8兩層,磚木結構。這裡殘存著許多彩色塑像和壁畫,描繪佛、菩薩、天王、供養人等。由於新疆考古長年沒有佛教壁畫的出現,接近北緯44°的北庭又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北邊的佛教傳播中心,故西大寺的出土意義非凡。雖然缺損嚴重,但其內容明確,線條有力而流暢,用色精美;尤其在人物造型方面,端莊挺拔,圓渾健美,還帶有豐富的表情。特別是「王者出行圖」,王者身後有五位騎士,全身鎧裝,頭戴高尖武士帽,布局豪放而自然。其他壁畫中雲紋、水波、火焰的衣服裝飾,供養人的華麗花冠,以及栩栩如生的天王塑像,乃至於旁書漢文或回鶻文的題記等,都顯現了佛教藝術的高度發展,提供了研究高昌回鶻的珍貴史料。

新疆國際大巴扎

最後我們回到了烏魯木齊,沒想到在此地重溫了近代歷史。

清高宗征服回疆的準噶爾汗國後,於乾隆28年(1763)建立「迪化」城,取名有「啟迪教化」之意。民國政府沿用此名,並以之為新疆省會。那時的迪化城已經有了大巴扎,巴扎(Bazaar)是維吾爾語,也是波斯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在新疆到土耳其各國的城鄉,販售日常百貨,如地毯、衣服布料、手工藝品、乾果、地方藥材、民族樂器等。不只新疆少數民族的貨品,中亞各國的特色商品也能在這裡買到,因此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早已國際化,對中亞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國家具有親和力。

烏魯木齊的大巴扎位於二道橋,這裡是維吾爾族人聚居區,他們與哈薩克族、回族、烏茲別克族一樣信奉伊斯蘭教,教眾人數超過新疆總人口一半,因此二道橋商圈充滿伊斯蘭風情。今見二道橋的地標建築,是取材自阿拉伯早期建築「光塔」,塔體以維吾爾族傳統磚石拼接工藝外敷,塔身以土黃色為主調,內部設電梯直通塔頂的「西域史詩」展覽館。展館有些陳舊,最大特色是保存了不少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我看見民國初年的大巴扎,塔身周圍是空曠的市集廣場,沒有什麼建築物,只見許多人前來趕集,還帶著羊群牲口前來販賣。牆壁上有簡明的大事記以及買賣交易清單。站在這裡,仰望清真寺風格的穹頂,看見對街新式整齊的屋宇,又聽聞樓下市場熙來攘往的人群聲,真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不期而遇的史詩展覽館,為此行再添一筆收穫。(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王基倫小檔案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優聘教授。曾任臺灣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著有《韓柳古文新論》、《唐宋古文論集》、《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宋代文學論集》,散文集《豆沙包的想念》、《鐘樓應該有怪人》。

圖說:
圖1:圖瓦人住家的內部陳設
圖2:火燒山熊熊火焰向上奔燒的態勢
圖3:美麗的五彩灘石
圖4:庭都護府的馬面與城垜
圖5:西大寺石壁上的「王者出行圖」原件,約4.95平方公尺。
圖6:烏魯木齊地標性建築:新疆國際大巴扎。
圖7:新疆國際大巴扎內一樓川堂的伊斯蘭風情大市場。
圖8小檔案用圖:作者攝於烏禾爾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