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 Crivelli,《聖母抱子像》(Madonna and Child). c. 1480. 
36.5 x 23.5 c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被主流藝術書寫所遺忘的藝術奇才,有重新被認識、被肯認的一天嗎?

Carlo Crivelli(?1430/35-1495)用他栩栩如生的畫筆,以及符號隱喻多元難解、卻充滿魅力的藝術風格向世人證明了,在藝術史書寫之外,多元的藝術典藏可以幫助被歷史(刻意?)遺忘的傑出藝術家,在事隔五百多年後重新被後世認識。

歐洲第一位藝術史家瓦撒利(Giorgio Vasari, 1511-1574)建立了以佛羅倫斯文藝復興藝術發展為主軸的藝術史書寫傳統,他的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列傳》(Vite)詳細記載了自14世紀至16世紀許許多多義大利藝術家的奇聞軼事。但,就是對Carlo Crivelli 隻字不提。

Crivelli 在當時並非默默無聞,反之,他領導一個工作效率極高的工作坊,創作出不少在當時深受肯定的作品。尤其是當時相當深入民間的方濟會與道明會很喜歡向他訂製畫作,因為他的作品擅長用充滿戲劇性的誇大表情,將聖經故事用饒富深意、讓人感到費解的方式表達出來。

就像現藏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聖母抱子像》那樣,是一幅好懂、但也難懂的畫。

從傳統的圖像符號角度來看,聖嬰手上握住的金絲雀暗示了耶穌日後的受難。根據傳說,金絲雀臉上之所以會有紅色紋斑,是因為耶穌背著十字架邁向受難之路途中,有一隻金絲雀突然停在耶穌頭上,用鳥喙拔出耶穌額頭上的刺,而被耶穌濺出的血所染紅。

這幅畫裡,聖嬰將金絲雀緊緊抱在胸前,雙眼卻盯著右前方一隻蒼蠅看個不停。像既想躲開牠,但又好奇地一直看。Crivelli把那隻蒼蠅畫得超乎正常比例地大。Crivelli 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愛畫蒼蠅的畫家(註1)。

蒼蠅不只在聖嬰眼前,蒼蠅也在觀者眼前。

這幅畫中的蒼蠅既在畫裡,也在畫外。

在畫裡,是因為聖嬰盯著牠看。在畫外,因為牠像突然飛到畫布上,在白色大理石窗台上投射下清晰可見的濃黑陰影,且尺寸大小跟畫中人物相比,實在不成比例。

但就是這種介於真實與超現實之間的畫法,吸引著我們,也攪擾著我們。

從藝術史來看,蒼蠅與純淨、聖潔同框的畫法,來自阿爾卑斯山北方。值得注意的例子可見於早期尼德蘭畫家Petrus Christus 所畫的《嘉爾都西會修士畫像》(1446)與南德施瓦本(Swabian)地區不知名畫家繪製的《Hofer家族仕女像》(約1470年)。他們用惟妙惟肖的畫筆把蒼蠅畫得栩栩如生,同時也替畫中人物增添了許多真實感。



Petrus Christus, 《嘉爾都西會修士畫像》(Portrait of a Carthusian).
1446.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南德施瓦本(Swabian)地區不知名畫家繪製的《Hofer家族仕女像》(Portrait of a Woman of Hofer Family).
c. 1470.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然而,Crivelli並不滿足於只是營造讓人誤以為是真的幻覺。他不僅將蒼蠅大小畫得與真實比例差距懸殊,還繼續用遠超乎尋常比例的大小畫出聖母背後的蘋果與黃瓜。

蘋果象徵禁果,黃瓜跟金絲雀一樣,都與耶穌的救贖相關。當畫面前景的世界游移在真實與各種大小不成比例的超現實元素之際,Crivelli又進一步在布簾後畫出,凡俗世界儘管草木扶疏,卻隱隱流露著某種焦慮的景象。

Crivelli用這種撲朔迷離,既真實又超現實的手法,刻劃出15世紀後期歐洲心靈的惶惶難安。他用畫筆攪擾觀者,用隱喻訴說一個失去平安的世界。

註1:Norman Land. "GIOTTO'S FLY, CIMABUE'S GESTURE, AND A "MADONNA AND CHILD" BY CARLO CRIVELLI." Source: No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15, no. 4  (1996): 11-15. Accessed October 17, 2020. http://www.jstor.org/stable/23204905.

花亦芬小檔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德國科隆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中古晚期至近現代宗教史、社會文化史與藝術史跨領域研究,以及現代德國史、史學思想史。曾獲國科會傑出學者養成計畫獎助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全校教學優良獎,曾任《臺大歷史學報》主編。 譯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2007 出版,2013 修訂二版)。專書著作:《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圖錄》(2006)、《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2008)、《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2016)、《像海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2017),以及論文近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