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早知道多好,若能早知道就好了!」對人,對事,對物,對時,對地,都想掌握資訊。但是世人對於人間諸事,總是難以早知道,對他人不瞭解,對他物不明白,對未來不明確。雖然資訊散布四處,但人們猶如透過狹窄吸管般汲取資訊,終其一生與資訊不足的困境搏鬥。

每個人對各種人事物相關資訊的掌握,有高低程度之別。資訊多的與資訊少的人,在交易市場上相會,彼此資訊不對稱,資訊少的人努力想要多知道,資訊多的人不想讓對方多知道。

資訊問題林林總總,從資訊的搜集、分類、篩選、研判到運用,人們殫精竭慮,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鑽研,致力解決種種資訊相關問題。至於交易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現象,乃是其中一例,透過傑出學者們深入研究、抽絲剝繭、演繹歸納、分析推導,不但在學術上帶動澎湃浪潮,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提出啟示與參考。其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之青睞,2001年的桂冠頒給三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艾古羅夫教授(G. A. Akerlof)、史丹佛大學的史賓斯教授(A. M. Spence)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蒂格里茲教授(J. E. Stiglitz)。

檸檬市場與諾貝爾獎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資訊經濟學研究,要從檸檬市場(Lemon Market)談起。這可不是談檸檬的美容養顏聖品功能,而是從吃起來又酸又澀的面向切入,檸檬被美國人用來形容二手車,且是特指二手車中有瑕疵的次等貨色。二手車有保養良好的好車,也有內部引擎零件嚴重耗損的次貨,而最後所看到的景象總是次貨充斥市面,好車退居幕後。

艾古羅夫教授於1970年提出檸檬市場理論(Theory of Lemon Market),發表了代表性論文《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與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文中設定模型:假設二手車市場上好車及次貨各半,購買者無法從外觀分辨,只有賣家知其底細。好車值10萬,次貨值5萬,消費者預期有50%機率買到次貨,則合理均價為7.5萬。但是賣方不願意以此價格出售好車,只推次貨現身。以此輾轉推理,消費者發現真相之後,只願掏出5萬購車,二手車市場遂成了都是次貨的市場。

這種次貨充斥的現象,關鍵在於「資訊不對稱」。以模型進行分析演繹之推理文獻在當時實屬少見,然艾古羅夫發表該篇論文時,並未立刻得到震聾發聵的評價,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才屢屢被引用衍伸。史賓斯教授另提出「孔雀行為」(peacock behavior)概念,指出求職者刻意美化個人履歷表,資訊浮誇。史蒂格里茲教授則更強調解決問題須從鼓勵提供正確資訊著手,宜採行「篩選與折讓」(screen & deduct)策略。這三位學者皆在「資訊不對稱市場分析」(Asymmetric Information Market Analysis)上作了出類拔萃的研究,這些理論不會過時,只會在實際社會現象中不斷被引用、拓展。其實早在1996年,諾貝爾獎即曾頒給資訊經濟學的學者,不排除此領域未來亦可能更有創見。

保單諜對諜

保單市場上,雙方立場對立,互相打量較勁,是場典型的資訊攻防心理戰,但處心積慮盤算下來,未必得到好處。保險公司對保戶身體狀況之瞭解有限,屬於資訊弱勢,其推出醫療險原希望體健者多多投保,然而真正有意投保者,多是健康亮了紅燈之高齡體弱者。保險公司不願當冤大頭,在價格上測試,提高保費以增加收入,結果使年輕體健者退出,留下的保戶集中在耄耋之年,對保險公司更為不利。這種資訊弱勢者採取對策後反而對自己不利的現象,稱為「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要解決這種問題,不能一味在價格上測試,須從資訊問題著手。保險公司應重新設計保單,事先要求投保者提出病歷、健檢報告、家庭病史,依年齡與體況區分保費,一方面以差別保費優待誠實提供資訊者,另方面減少虧損。這是史格里茲教授認為契約完成前資訊弱勢者較合宜之策略。

保單成交後,又有另一種偏差惡行可能出現,買保單者認為擁有高額理賠可領,無所畏懼而疏於保養身體,遂提高理賠率。這種現象,乃交易契約完成後,資訊優勢者作出損害對方的行為,學術界稱之為「道德危機」(Moral Hazard)。此外,尚有更離譜的行為見諸報端,如為親人投保再將其殺害以圖領取巨額理賠。可見無論圖謀小貪小利,或作奸犯科重罪,都是利用對方資訊弱勢的可乘之機。

金融區的資訊咖啡廳

講究信用的金融市場,對資訊不對稱問題更為敏感。無論銀行借貸、股市交易、保險契約,多是在彼此提供資訊之後,雙方各自認為已經互相瞭解,坐下來喝杯咖啡,點頭握手,蓋章簽字,就此成交。但是,彼此資訊難以全然對等,總有不對稱之處。交易市場上,遂出現種種加強資訊精確性的機制。

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歐元中央銀行的總部所在,號稱德國的曼哈頓。記得數年前,我到訪法蘭克福的金融區,站在處處聳立的金融大樓前,不禁遐想多少龐大資金在此易動,也見到多間陣陣飄香的咖啡廳,穿插於高挑辦公大樓中。到了中午時刻,看到不少年輕人走出大樓,三五成群,在咖啡廳裡交頭接耳,剪裁合身的畢挺黑色西裝,透露著專業、嚴肅、緊張的氣氛。當地朋友特地提醒我好好觀察,這些人在咖啡桌上可不是為了品嚐,而是為了交換金融資訊。取得的方法除了在電腦螢幕上搜尋網路資料外,坐下來探聽討論也是重要管道。這讓我明白,為何在金融區喝咖啡的人總是來去匆匆。

瞬息萬變的外匯市場與股票市場上,資訊掌握的快速度與準確度,是左右著獲利或虧損的關鍵。上市公司若有重大決策,影響到股價波動及個人利益,其中擁有內線消息的人士,極可能透過資訊優勢,提前運作,操作股價,獲取暴利。法律為防止這類弊端,遂有內線交易防制法規,違者課以民事與刑事的重罰。惟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亦存有資訊不對稱,能否真正防止內線交易並課以重責,端賴能否找到足夠的證據。

資訊有價

人們為了掌握資訊、得知情報,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社會上為了搜集對方情報與正確評估資訊,專司此項功能的行業應運而生,諸如徵信業、二手車仲介商、會計師、信用評等公司等。人們願意對此行業支付報酬,彌補各種資訊缺口,乃是認為資訊有用、資訊有價。

在古今詩詞中,常把命運主宰者比擬成擁有資訊優勢的對手,字字句句抱怨著未能提早知曉,空留至極傷痛。李白《秋風詞》:「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以顫抖的筆端,對著秋風、秋月、落葉、寒鴉,只怨當初的晚知道。唐朝李益:「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成功立業的大戶總是失信,早知道就嫁個潮汐有時出入守信的漁夫。哎,又是恨只恨著晚知道。幾千年前即出現了算命行業,說命談運,無論鐵口直斷,抑或江湖術士,皆是諳知人們急於打探天機資訊的心態,掛起招牌占卜測字。

畫虎畫皮難畫骨,即使今日資訊傳播的速度已經大增,資訊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資訊不對稱的現象依然不可能消除,試圖解決資訊問題的功課將繼續下去,收集資訊的行業需求將繼續成長。自古人間有憾,無論在經濟、社會、生活、情愫等方面,都與不全的資訊搏鬥。雖然千金難買早知道,仍是千金想買早知道。

楊雅惠小檔案

學歷: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
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人

現任:
考試院考試委員
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曾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央銀行理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臺灣經濟所所長

興趣:
音樂、文學。合唱團指揮,獲金韻獎作詞作曲獎,曾辦鋼琴獨奏暨獨唱音樂會。

圖說:
圖1:G. A. Akerlof, 圖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ticoneva/444805175/
圖2:A. M. Spence, 圖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35034363287@N01/2216443802/
圖3:J. E. Stiglitz, 圖取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117994717@N06/48907338803/
圖4作者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