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出塞>,又名<涼州詞>)

讀這首詩時,我常猜想大山大河無比豪邁,戍守邊關的士兵為何卻感到孤寂。玉門關、敦煌石窟、月牙泉……這些地方到底是怎樣的景象?迢迢絲路,為什麼有人怨懟,也有人深深著迷,一路探險去到了更遠的西域?

有一年暑假,有幸參加中正大學鄭阿財教授、嘉義大學朱鳳玉教授帶領的敦煌文化考察團,先搭飛機抵達蘭州,又有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陪同,師生三十餘人一起踏上絲路之旅,實地體驗敦煌風情,因此記下這些札記。

炳靈寺石窟的大佛

炳靈位於甘肅省臨夏永靖縣西南的小積石山,自西晉初(265)開鑿,西秦建弘元年(420)起造,經歷代擴建,以精緻的石雕像、塑像、壁畫聞名。

炳靈寺在歷史上曾是河湟地區的佛教中心,沿著山壁棧道進入一座座的石窟,可看到供佛、講經的壁畫,有的色彩依舊鮮明,以石綠和石青色為多,有的則已斑剝。而擺設的塑像,大多臉部較大、身形厚重、袒露右肩而神情自然,近似印度佛像的簡樸風格。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尊依山建造的大佛像。祂就在半山腰,是唐代彌勒的造像,始建於唐代開元19年(731),高達27米。大佛的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塑,工法相當高明。祂身形渾厚,五官祥和,衣飾貼身,衣紋流暢優美,合起來就是慈眉善目、雍容大度的樣子。帶隊的老師說,你從遠處看,會看到大佛的嘴角略略下垂,因為祂憐憫眾生疾苦。但當你走在祂底下,卻可以感覺祂正閉目垂視,嘴角上揚,因為祂要你感覺親切安詳。  

是嗎?我小心翼翼在祂的腳下仰望,又特地站到比較遠的地方看過去。那時是下午四點多,陽光不那麼刺眼,光線也十分柔和,我從相機的鏡頭裡,看到一尊沉默而微笑的大佛。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山形獨立,標高140多米,似一座麥堆,故名。石窟創建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384-417),依傍麥積山開鑿而成,但因山體由砂礫岩構成,不宜雕刻,所以多是泥塑或石胎泥塑的佛像。洞窟與洞窟之間以棧道相連,但狹窄曲折,且是中空的階梯,必須專注凝神,才能順利通行。還有多處仄逼,只容一人,這時只能依序等候上下。

著名的洞窟,如第3窟,稱「千佛閣」,北周時期開鑿,每尊神像貼著山壁整齊地排列,神情各有不同,有的已風化,更增添滄桑感。又如第4窟,稱「散花樓」,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父親所建造的七佛龕,又稱「上七佛閣」。這座洞窟像一座大型殿堂,每個佛龕的門楣都裝飾著帷幔的浮雕,令人感覺富麗堂皇。而佛龕內布置一佛八菩薩的塑像,長廊兩端上部有維摩、文殊菩薩和弟子的塑像,這些塑像多是莊嚴之相;下部兩側則有金剛力士塑像,造型較為活潑。龕內的壁畫,以四尊飛天為一組,或是相對奏樂,或是散花進香。這些塑像和壁畫,除矗立在外部的可以清楚看見,其餘都是在幽深的龕內,隔著柵欄或是格網,只可遠觀,要攝影也不容易,多虧帶隊老師指點,才能掌握重點,略知一二。

「西崖大佛」是麥積山的大型摩崖塑像,造型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其中阿彌陀佛高約13米,兩側的菩薩高9米,然右側的大勢至菩薩已經殘毀,為求存真,近年修復時仍保留原樣。這三尊塑像二存一毀,但因位於峭壁,仍令人感覺仰之彌高。逮逐步登上階梯,在棧道上側看,又不禁為那斑剝、空缺的形跡,以及佛陀堅定的神情而動容。微風吹來,我在心裡默訴:

崖上的神祇啊,你用自身的形跡顯示了「成、住、壞、空」之理。千萬人為此匍匐而來,而你始終無語,只用安詳的眼神殷殷垂詢。你要說的是,答案,在自己心中嗎?
    
敦煌莫高窟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地的交匯處,是絲綢之路的重鎮,自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已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轉運站,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佛學大師竺法護、法顯、鳩摩羅什等,都曾在敦煌留下足跡。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郊,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350-354),經歷代興建,規模宏偉,內涵豐富。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夙負盛名,參觀者眾,為了保護文物,許多石室已不開放,只限少數石窟可以觀覽,有人數限制,也禁止攝影。入洞窟參觀時,大多數沒有室內照明,只能跟著導遊進入,聆聽講解,隨後才可以打開自己的手電筒看個究竟。有的洞窟甚至不能用自己的手電筒,只能靠導遊的手電筒打光,讓人在微光中搜尋、想像。也因此,一旁的博物館倒成了最好的參觀之處,館內的陳設、解說設計精良,除照片、圖表之外,也有不少複製品。尤其那如同實境的模擬洞窟,從天花板到地面,壁畫、佛龕塑像都維妙維肖,稍減方才在洞窟內不能仔細觀看的遺憾。

我印象深刻的是第45窟,西壁佛龕內北側的幾尊塑像,如大眼虬鬚的天王,有威嚴護法之相,但祂的眼神瞟向身邊的菩薩,使得表情略帶趣味性。又有脇侍菩薩,上袒,胸掛瓔珞,左搭披肩,下著裙,衣紋圓滑生動。特別的是,祂頭戴寶冠,微微偏右,略帶俏皮。而迦葉,衣著整齊,雙手合十,面目祥和。這幾尊塑像皆盛唐時所造,導遊說唐代菩薩造型往往以現實人物為依據,具有人間世俗的美感,也使人感到親切。

第158窟則是建造於中唐的「釋迦牟尼涅槃像」。這是一尊臥佛,石胎泥塑,身長15米8,展現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安詳容貌。祂以右手支頤側臥,輕閉著雙眼,帶著微笑,稍微靠近,彷彿可以聽到祂呼吸勻稱,鼻翼還微微顫動,你必須躡手躡腳的通過,才不會打擾祂的好眠。這尊臥佛彷彿在向世人展示,釋迦牟尼佛已超越凡人的境界,領悟生死、輪迴之道,所以祂進入涅槃,沒有痛苦掙扎,只有寧靜美好。

敦煌石窟的標誌性建築叫「九層樓」,高33米,依附第96窟的山巖而建,洞窟內有彌勒佛坐像,高35米6,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這座檐樓在唐文德元年(888)之前已建立五層,歷代修建後,至1935年重修為現在的九層造型,外觀檐角飛翹,錯落有致,成為遊客到此一遊的最佳取景處。

敦煌石窟的寶物太多,不是一篇短文可以細說的。除了佛像、壁畫,舉世皆知的還有佛典經文與民間文書,「敦煌學」乃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術。而凡俗如我者,走馬看花,只記得幾尊佛像的容顏。但那怡然自得的模樣,也提醒我放下萬般執著,靜心體會天地萬物的靈秀,思考有關人生的來與去。

鳴沙山與月牙泉

鳴沙山位於敦煌西南莫高鎮的沙漠區,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係由流沙積聚而成,又因沙動有聲而得名。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形似彎月,長約150米,寬約50米,綠水長流,形成清泉與沙漠相伴的奇景。

鳴沙山和月牙泉已成觀光熱區,遊客眾多。一邊是熱鬧的滑沙、騎駱駝的遊樂區,一邊是幽靜的月牙泉與月泉閣的休憩區,任君選擇。

然而,我寧可想像古代的商旅駝隊,穿越無垠沙漠,突然發現一彎泉水的悸動 !

那泉水,平滑如鏡,又如一眼碧藍的明眸,它映照過大將軍英勇的身姿,還是美人深情款款的倩影?

歷史的流風一吹,三面沙丘都共鳴回應。黃沙漫漫,名利、榮辱、得失悄悄滑動,風將往何處去?

駝鈴聲響,一列疲憊的身影在夕陽中,緩緩前行……

面向一座沙丘,藍天開闊,白雲飄飛,腳下的流沙滋滋作響,我閉目沉思,幻想自己進入唐代李白<關山月>的情境:「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可惜限於路線安排,這趟旅程沒能造訪玉門關。我們是從武威市到嘉裕關、陽關,最後才到敦煌,而鳴沙山已是最後一站。回想抵達陽關遺址時,友人唱起《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餘音裊裊,猶在耳邊。

絲路,承載古今多少行人的夢想與悲情,我旅途中所得的照片、明信片和札記,似乎也承載了我的記憶和思想。(本專欄策畫/中文系洪淑苓教授)

洪淑苓小檔案

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中文系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所長與合聘教授。專長現代詩和民間文學,在研究、教學與創作上,都和現代文學息息相關。曾獲臺大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專書出版獎助等。
主持臺大藝文中心期間,每年舉辦校慶詩歌音樂會、臺大杜鵑花節詩歌節及臺大文學獎,並主編臺大藝文年鑑。
2016年同步出版《魚缸裡的貓》、《尋覓,在世界的裂縫》、《騎在雲的背脊上》及《孤獨與美──臺灣新詩九家論》4書,並於臺大總圖書館、臺中市圖梧棲親子館舉辦新書圖文特展,展現其強大的創作力與學術能量。

圖說:
圖1:炳靈寺石窟佛像
圖2:麥積山石窟西方三聖塑像
圖3:麥積山石窟洞內佛陀菩薩塑像
圖4:敦煌莫高窟外觀
圖5:敦煌石窟第45窟盛唐佛像(明信片翻拍)
圖6:敦煌莫高窟九層樓
圖7:鳴沙山的沙丘
圖8:月牙泉
圖9:遊客騎乘的駱駝隊
圖10:嘉峪關城樓(仿建)
圖11:陽關故址石碑
圖12:陽關故址
圖13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