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入學的那一天,我一個人從地球的另一端──阿根廷──以僑生的身分回到臺灣,就這樣進到了土木工程學系。回想起來,一開始的日子並不好過,除了國文之外,還有普物、普化,都是我完全銜接不上的科目。當時系主任陳振川教授跟我說:「妳不要著急啊!別人土木系念四年,妳可以當醫學系念啊!有七年的時間慢慢念!」或許,那是第一次讓我學會放慢腳步,也放下跟別人比較的心態,咬著牙把臺灣高中的理化全部補回來。當然,這不是靠我自己的努力,還有我的導師高健章教授以及周家蓓教授的幫忙,讓一個孤單的遊子在臺灣有家的感覺,也讓我順利的在四年內畢業。任教的這幾年,我發現很多人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念甚麼,但卻說不出自己喜歡念甚麼。所謂的不喜歡也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分類,是不是該認真的去確認自己的喜好,就算真的不喜歡,曾經的努力也會變成未來的養分。

我和許多畢業的孩子一樣,四年後仍懵懂不知未來,一邊在台北世貿中心當西班牙文口譯,一邊思考自己的下一步。這一年,除了工作經驗的累積,也不免俗的要承受準備考試的煎熬。可能是土木系的工數重修太多次,讓我順利的考上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並於駱尚廉教授門下受業。研究的生涯,最煩惱的莫過於找到自己的研究題目,由土木轉環工,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化學實驗吧!很多土木人應該都覺得自己此生與化學無緣,但人生就是莫非定律,我一腳踏進環工,就這樣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是「奈米」興起的時代,一篇奈米鐵與硝酸鹽的文章開啟了我的研究之路,你們可能以為這是一篇大師級的文章,引領我進入奈米的領域。不!那是一篇錯誤連篇,且無法再複製的實驗,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做了上百次的實驗,驗證了這篇文章內容的錯誤。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請你們記得,國際期刊的文章,有對也是會有錯!應相信自己的實驗數據,才會進一步找到新曙光。奈米鐵將硝酸鹽轉換成氮氣的路斷了,但畢業的路不能斷,透過大量的彙整文獻,歸納數據,讓我找到不同的催化劑,進而成功的讓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在化學催化的條件下,轉換成氮氣。對正在找研究方向的同學來說,大量閱讀文獻是正確的,但文獻的內容並不可盡信,有對當然也可能有錯,只能透過數據的彙整與歸納,從蛛絲馬跡中找到對的提示,並比對自己的實驗,終究可以找到新的一條路。

有幸於2008年到地質科學系任教,從工學院轉到了理學院,不同的思考邏輯,不同的時間尺度觀念,一開始真的很不能適應。工學院的訓練是,找到問題要立刻找到解決的方案,並且馬上執行,畢竟工程是競爭的,晚一步就可能失掉大片江山。理學院的思維卻是找出理論基礎以及原因,不懂的絕對不能跳過,畢竟基礎不好,怎麼會有正確的科學?我想,這沒有對錯,純粹只是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觀念;博士班畢業那年,聖嚴法師是畢業演講貴賓,他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要改變環境是不可能的,只有改變自己的心境,改變自己,對順境心存感謝,對逆境感恩,自然而然就會發現新的出路。在地質系,開啟了我不同的視野,也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近幾年,臺大在課程上的開放,輔系、雙修的選擇變多,也拉近了理、工距離,網路的世界,也增加了同學們的選擇,願各位在這多元的世界裡,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條路。

從舟山路還有公車走過的年代,一直到舟山路回歸校園;從用電腦就要跑計中的年代,到人手一台筆電;從投稿要費時一年的書信往返,到現在e-mail即時回覆,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一路上有貴人相助,有朋友扶持。我不是一個會做長遠規劃的人,只會認真的把當下該做的事情做好,我從不回頭、後悔當時的選擇,只會埋首往前衝,曾經的努力絕對不會背叛你,驀然回首,那些曾經的眼淚與挫折,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本期專題策畫/理學院&公衛學系張靜文教授&法律學系蔡英欣教授&中文系洪淑苓教授&土木系周中哲教授)

劉雅瑄小檔案

學歷:
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2001-2006)
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1999-2001)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學士(1994-1998)

經歷:
臺大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系主任(2020-迄今)
臺大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2017-迄今)
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秘書長(2020-迄今)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秘書長(2017-2019)
臺大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2012-2017)
Unive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Visiting Professor(2009-2010)
臺大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8-2012)

研究:
ERASMUS MUNDUS: EURASIACAT(Advanced Education European-Asiatic Exchange Programme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Catalysis)(2013-2018)
臺大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城市中底泥重金屬污染研究與永續管理展望(2018-迄今)
奈米零價鐵隔離地下水中砷之機制與應用研究(2019-迄今)

圖說:
圖1:進入教職後從土木工程轉地質科學,從不適應到如魚得水,感謝師生教學相長。
圖2:改變心境,就看見出路,在沙漠幽谷也有綠洲泉水。
圖3個人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