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是研發部門的工程師。有一年為公司研發出一個新的製程,並申請專利,老張自認升遷有望,卻仍然落空,忿忿不平的老張走進課長辦公室質問原因,未料課長指責老張目中無人,讓老張的怒氣瞬間爆發,飆罵一連串髒話,還拔起桌上的電話摔向課長,然後揚長而去。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
職場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旦引發情緒衝動,可能無法收拾,如上述老張的情形。面對種種引爆情緒衝動的陷阱,我們可以用甚麼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呢?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給您策略。
從情境下手:情境選擇與情境調整
心理學文獻中關於情緒調節,首推James J. Gross的「情緒調節歷程模式」,提供若干控制情緒衝動的策略。第一種策略是「情境選擇」,即避開引發情緒衝動的情境,在老張的例子中,老張可以找個藉口暫時離開課長辦公室,如:「抱歉,這件事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討論,我能否先去處理工作的事,之後再找您談。」,讓雙方都有機會冷靜下來。
情境選擇並不意謂著逃避問題,它只是讓我們暫時轉換到一個有助於平撫情緒的情境,才能再次面對原先的負面情境。所以,老張在離開課長的辦公室後,可以找一個讓自己放鬆的地方(如茶水間),喝口水,然後進行心理預演,預想之後跟主管互動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並演練如何回應。
第二種策略是「情境調整」,意指直接去改變事件,讓該事件無法再引發情緒衝動。老張可以用客觀的證據向課長闡明自己值得升遷的理由;若課長還是有異議,則可進一步詢問對方希望自己如何改進,才能獲得升遷的機會,期與課長達成共識。
「情境調整」的策略相當於壓力研究中常被探討的「問題焦點因應」,也就是在遇到壓力時,從引發壓力的問題(壓力源)下手,直接解決問題;壓力源消失了,自然就不會有負面情緒產生。相較於「問題焦點因應」,另一種常見壓力因應方式是「情緒焦點因應」,意指遇到壓力時,從壓力引發的負向情緒著手,試圖去減緩情緒,而非解決問題。舉例來說,客服人員遇到態度惡劣的顧客來客訴,如果客服人員致力安撫顧客的情緒,有效處理客訴,這便是問題焦點因應;如果跟其他同事抱怨、透過轉移注意力以消弭心中的憤怒,這便是情緒焦點因應。研究指出,如果問題是個人可以控制與掌握的,採取問題焦點因應對於個人福祉與工作效能的促進效果,更勝於情緒焦點因應,畢竟治標(處理情緒)不治本(解決問題),壓力始終還在。
從認知下手:注意力轉移與再評估
遇到負向事件,若能從事件本身著手解決問題當然最好。不過,當引發情緒衝動的事件無法迴避與控制時,情境選擇與情境調整的策略便使不上力,此時就需要借助第三種策略「注意力轉移」,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老張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或生活上比較愉快的事情,例如:
●老張平時就要建構出一些讓心情快速平靜或愉悅的畫面(如:擎天崗的草皮)、動作(如:輕輕地握住右手的拳頭並放鬆)、文字(如:佛號)。如此,一旦遇到突發的負向事件時,進入這些畫面、動作、文字,就能消氣。
●老張可以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吸的進出或數息,由1數到10,再回到1,如此反覆。期間,若負向感受或念頭再次浮現而導致分心,不要去批判它,只要單純地觀察它、接納它即可,讓它如浮雲般悄悄地來,又悄悄地離去。
上述第一個做法涉及臨床心理學中「行為治療」或「行為改變技術」,第二個做法則是運用「正念減壓」技術,讓人「專注在當下的經驗,不帶批判」。研究指出,以上技術對於焦慮、憤怒情緒的調節都有一定的效果。
第四種策略是「再評估」,意指改變對事件的想法,重新詮釋事件對自己的意義。老張可以這麼做:
●站在課長的立場,重新思考課長不讓自己升遷的苦衷(角色替取)
●把這件事視為是個人生涯的歷練(重新框架)
實際上,認知改變的策略,與臨床心理學中「認知行為治療」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認知行為治療」主張情緒困擾並非事件所造成,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扭曲想法所導致。下面是一個認知扭曲的例子:
●小美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小錯,被主管唸了幾句,就認定自己在主管眼中一無是處,整個人陷入極度的沮喪中(以偏概全)
如果我們要擺脫情緒困擾,就要去挑戰這些扭曲的想法。那麼,小美可以怎麼做呢?
●小美可以問自己:為何「被主管唸了幾句」,就表示「自己在主管眼中一無是處」,這樣的推論是怎麼做出來的?有什麼證據證明「被主管唸了幾句,就表示自己在主管眼中一無是處」?
從反應下手:壓抑
如果前述方法都無法克制,那麼第五種策略「壓抑」,或許可派上用場。「情緒壓抑」就是克制衝動的反應,不表達出來,在老張的例子中,老張可以透過「忍氣吞聲」的方式壓抑情緒衝動。不過研究也發現,壓抑對負向情緒的調節效果較差,因此可搭配其他策略運用,例如:
●跟同事講好,10分鐘後打電話來,讓自己暫時退場(情境選擇)
●心裡抱持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念頭(只要我忍一下,就可以從你這裡賺到好幾萬的業績),為壓抑找到價值(再評估)。
壓抑的策略會讓人誤以為只有「全部壓抑」或「全部發洩」兩種選擇。其實壓抑有很多變體,可以靈活運用。諸如:
●用比較平靜、理智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不高興,並說明不高興的原因,不見得一定要暴怒與失控。
●搭配其他的情緒來包裝怒氣。例如:對於一再議價的客戶,我們可以用半開玩笑的方式向客戶抗議:「哎呀,我這一季的業績就靠你了,你就別再為難我了」。
●進行「策略性發怒」,先確立發怒的目的,再據此規劃出最有利於達到目的的發怒方式。
結語:三項提醒
在本文中,我們以Gross的模式為基礎,提供了幾項情緒調節的策略,讓大家在面對工作之怒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調節情緒衝動。在文章最後,還有三件事情要提醒讀者。第一,本文所介紹的五種情緒調節策略,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可以彼此支援,發揮綜效;另外,這五種情緒調節策略,無孰優孰劣,我們可以在促進個人福祉(我好)、不傷害對方(你好)、讓工作效能提升(工作好)三者間,權衡各種情緒調節策略的適用時機。
第二,雖然這五種策略可幫助我們調控負向情緒,但是當遇到臨床上顯著的情緒困擾,而且已明顯影響到生活、社交、職業功能時(例如:憂鬱症、焦慮症),還是要向醫療專業機構與人士求診,透過適當的藥物與心理治療,對於情緒困擾的改善才能有顯著的幫助。
第三,本文所談到的情緒衝動調節能力,只是「情緒智力」中的一環。「情緒智力」像是一個大傘,傘下面包含了各種情緒相關能力,諸如: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涵蓋本文所討論之情緒衝動調節能力)、調節他人情緒的能力等。我預計於2021年在臺大Coursera開設「讓情緒創造優勢:職場情緒管理的八堂課」的開放式課程,作更完整的介紹,歡迎有興趣的校友上網註冊。(本專欄策畫/心理學系周泰立主任)
吳宗祐小檔案
臺大心理系暨研究所工商組專任教授。
臺大國貿系(現為國際企業系)學士,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與博士,主修工商心理學。
曾任職於才庫人力開發中心(人力資源管理專員/顧問)、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曾任教於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系、東吳大學心理系、及臺灣科技大學企管系,並曾擔任過多家企業組織之專案顧問(如:104人力銀行、台北捷運公司、工研院、遊戲橘子)。
研究興趣包括:工作情緒、職場壓力與健康、不當督導、員工建言與創造力、人力資源甄選。
曾獲臺大105與106學年度之教學優良教師,以及108學年度之教學傑出教師。
圖說:
圖1:愉悅的畫面能讓人轉移注意力,暫時忘卻負面情緒。(攝影/李順仁)
圖2:養成運動或調息等正念減壓方法,可幫助自己有效面對突如其來的情緒衝動。(攝影/李順仁)
圖3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