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於9月6日舉行開學典禮,在全球肺炎疫情未歇,經濟和所有活動受到限制的當下,臺灣的學校還能有實體授課,應該感恩。管校長勉大學新生把握機會,學習新知,開放自己,勇敢的挑戰國際場域,讓臺大、讓臺灣在世界地圖上被看見。
中國於8月提倡光盤運動,被外界解讀為因應糧荒來臨,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17項永續發展目標當中,與農業相關者之主題「永續農業和糧食安全」就在消除飢餓,而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則期終止土地劣化,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前生農學院院長吳文希教授從現行農業的生產過程來探討其對生態的破壞,呼籲國家的農業發展策略應有所調整。
公衛系張齡尹教授說教書是她從小的夢想,相信這也是每位為人師者的共同志業。張教授分享自己如何從菜鳥翻轉升級,參與全英語授課,在與國外學者的合作過程中突破盲點,即使COVID-19來攪局,線上課程也難不倒她,就是要把最好的帶給學生。而專攻財經法律的楊岳平教授則以理論與實務兼具、立法論與解釋論兼顧為理想的教學境界自許,受到美國法學教育跨領域薰陶,他認為法律可以是社會與社會科學間的橋樑,不論是法研所或經濟系學生,他希望他們所學都能為社會財經實務問題提供解決之方。
醫學工程也是跨領域,任教的施博仁教授從土木跨足醫學,不只是技術應用,也是心智能力特訓,最重要的是降低既有知識的藩離,能更悠游於浩瀚知識大洋中。而土木工程背景的劉雅瑄教授則是進入地質系任教,從工科進入理科,從技術應用到理論探討,從水土不服到如魚得水,且看劉教授從奈米展開的學術大路。
臺大中文系於2008年成立國際學士班,培養海外漢學研究人才。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國,語言及文化不同,又隻身在外,擔任必修課的史甄陶老師也兼生活導師,為學生解決生活上大小事,師生關係緊密,宛如一個國際化的大家庭,進而於2019年成立海外系友會,且看史教授分享這跨國的師生情緣。
你知道自己一天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根據勞動部統計,2018年臺灣勞工平均每人全年總工時為2033小時,位居全球第4名,且總工時只比前一年減少2小時。你將每天最精華的時段都用在工作上,如果得不到合理報酬或升遷勢必不甘心甚至累積為成爆點。工作之怒如何管理?吳宗祐教授分享各種「情緒調節模式」,幫助我們按自己的情境和需要來調節情緒衝動,進而樂在工作。
人命無價還是有價?每每發生死亡車禍,除了法律訴訟,還有斤斤計較的民事賠償。但比較臺灣與美國的賠償金額的差距竟有天壤之別,問題出在哪?請讓鄧湘全律師來告訴我們,同時思考如何落實人命無價的教育。
畢卡索,流芳百世的畫家,在一次晚宴中驟逝,享壽92歲。他對生命的熱情展現在繪畫作品中,不浪費時間,這應該是他能健康的死去的原因吧!請看張天鈞教授專欄,從生命的角度來看畢卡索。
洪淑苓教授則以精采的圖文帶我們神遊絲路,看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和嘉峪關、陽關,壯闊無垠,令人神往。
為迎接臺大百年,本刊自去年起辦理學術傳承講座,從台北帝國大學啟動。今年將於10/21、10/28及11/6舉辦三場「文政學部」座談,歡迎校友及學術、社會各界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